APP下载

云南登革热中医病因病机特点分析∗

2020-01-14盛维双陈乔林汪子君杨滨枚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5期
关键词:疫毒登革热三焦

唐 彬 盛维双 陈乔林 赵 淳 汪子君 杨滨枚 叶 勇△

(1.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2.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以蚊媒为传播途径,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传播速度快,波及面积广,病情进展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公认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难题[1]。在我国,登革热主要频发于东南沿海地区,近20年来多次出现登革热疫情的大爆发,流行区域也在逐渐扩大。因此,我国登革热的疫情形式异常严峻[2]。近年来,随着国内登革热疫情的数次爆发,中医药在改善登革热症状、退热、退疹、促进血小板和保护肝肾功能等方面的优势逐渐体现出来[3]。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登革热临证经验的分析总结,笔者认为登革热初始卫气同病,并呈气热逼营之势,湿遏少阳,毒热弥漫三焦,热入营血,耗血动血,余热未尽,气阴两伤。气血两伤是云南省登革热中医病机特点,因此形成以清气凉营、和解少阳、分消走泄、益气养阴、清营散瘀为治法的登革热中医治疗方案,并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 登革热病因特点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而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性疾病,其流行季节主要在每年的4至10月,因地理位置及地形、气候的不同存在一定差异。登革热病主要表现有发热、皮疹、乏力、全身肌肉关节疼痛以及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出现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肝损伤等,重症者可危及生命。一般认为登革热病属中医湿温、暑温、温疫、暑湿夹疠等疾病范畴[4]。针对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发病情况以及流行病学特点,本病当属中医“瘟疫”范畴。

1.1 登革热病符合中医瘟疫病因特点

瘟疫是因感受疫毒之邪导致的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疫疠温病。中医学早就认识到疫毒之邪的致病性、严重性以及危害性,如《素问·刺法论》云“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原序中指出“疫者感天地之疠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即病”。疠气具有湿温、毒热之性,可经肌肤、口鼻、胃肠而入,行走于经络、肌腠、筋骨之间,重者损伤脏器脏真而危及生命。疫毒之邪其性剽悍滑疾,起病多先侵袭卫分,或表现为卫气同病,或郁于半表半里,三焦膜原,阻碍气机,疫毒邪气可进一步化燥化火,逼迫营分,甚至入营动血,成气营两燔甚至气血两燔之势,络损血瘀,迫血妄行,表现为斑疹及各种出血。

1.2 云南登革热中医病因分析

1.2.1 气候异常,高温高湿,蚊虫滋生,毒力强势 中医学认为,登革热的病因主要分为外因与内因。通过携带疫毒之邪蚊虫叮咬人体肌表,疫毒从肌腠而入是发病之外因,是登革热病的始动因素,贯穿整个疾病的始末。瑞丽市、景洪市受地理位置及地势影响,高温多雨,气候潮湿,加之2019年气候异常,湿热更甚,蚊虫滋生更剧,温毒相搏,毒力更盛,疫毒通过疫蚊叮咬机体侵袭肌肤,更易致人发病,并且病势凶猛,传变迅速。

1.2.2 地理环境,民俗民风,饮食习惯,湿热体质居多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低纬高原,气候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独特的炎热潮湿气候加之人们喜食酸冷辛辣肥甘及烤炙之品,导致该地区民众素体脾虚、湿热内蕴的中医体质特点。因此,该地区登革热患者多有呕吐和腹泻证候较重等脾虚湿盛的临床特点。

1.2.3 发病与否与人体正气强弱、年龄等因素相关登革热病情的进展过程,除疫毒邪气等外在致病因素之外,与人体正气的盛衰也是密不可分的,正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感染登革病毒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以高龄、年幼或身体基础情况较差者居多[5]。陈腾飞、刘清泉等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低龄正气充沛的患者其皮疹的出现率较高,体温的峰值也相对较高,在患者发病第6、7、8日的血小板水平普遍比高龄组更高[6]。由于年老体弱,正气不足,或机体发育早期,形气未充,或久病伤正,气血日久亏虚,导致人体正虚邪盛,疫毒之邪趁机侵袭肌肤腠理,循卫气营血传变[7],病情较重者直中脏腑,引起一系列以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2 登革热病机特点

2.1 初始卫气同病,并呈气热逼营之势

登革热在中医温病理论中属于“瘟疫”范畴。疫毒之邪从肌腠而入,疫毒炽盛,正气极力抗争,邪胜正退而正未衰,疫毒往往迅速突破卫分屏障,直侵气分,故而发病初期可见恶寒、发热,甚则出现寒战高热,并很快出现“气分热盛证”表现[8],呈现壮热而手足厥冷之“热深厥深”之象;继而疫毒内逼营分,销铄营阴,由气分证到气热逼营,疫毒内壅气营,络气阻遏,到邪毒内陷,瘀毒互结,血液横流的演变过程,临床表现为四肢、胸腹或腰背肌肤斑疹隐隐,甚至出现大片红色斑疹,或发生齿衄、鼻衄、呕血、黑便等危重表现。因此,周仲英等在治疗流行性出血热过程中,认识到卫气营血传变过程极为迅速,在气分阶段甚至在卫分阶段,邪热多已波及营分,提出到气则可气营两清,必须在清气的同时加入凉营泄热之品,如生地、大青叶、玄参等,以防止病邪进一步内陷营血,只有把好气营关,才能阻断病变的发展[9]。姜春华提出“截断疗法”就是不拘泥于“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到气才可清气”的顺应疗法,主张先证而治,而反对尾随其后,抓住证情由急转重的征兆,早一步投药阻止其向恶变转化,是一种积极的防治方法,符合登革热的实际情形[10]。

2.2 湿遏少阳,毒热弥漫三焦

登革热除都具有热毒、血络阻滞及最后可能发展为脏竭结局的共同之处外,尚具有各自不同的病性和发展过程特殊的一面,同中有异,应区别对待。疫毒多属温热,但有湿热瘟疫和暑燥瘟疫之异。前者为湿热秽浊疫气侵犯募原所致,后者乃淫热火毒疫气充斥阳明,熏灼内外而为。前者,舌苔如积粉,满布无隙,疫毒内陷则有胸膈痞闷,脘腹胀满;后者,舌红唇焦,舌上芒刺,壮热,大渴引饮,神昏谵语,甚至斑疹吐衄。张爱民等认为疫疠毒邪常与湿热之邪交合,致湿热蕴蒸,阻滞中焦,迫使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出现黄疸,发为肝瘟……极期溃离膜原,传变入里,瘟疫热毒充斥内外,弥漫三焦,波及营血[11]。瘟疫为患,伏于三焦募原者甚多,募原内近胃腑,外通肌肉,实为半表半里之界,以湿热瘟疫多见,正如叶天士《温热论》所言“气病不传血分,邪留三焦,犹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疫毒传少阳三焦,湿多秽浊,阻于膜原,表现为寒热如疟,脘腹满闷,呕吐腹泻,舌苔白腻或黄腻,云南的登革热患者热退1~3 d后热势再起,脘腹满闷和呕吐腹泻多见且症状较重,符合湿遏少阳,毒热弥漫三焦的特点。

2.3 热入营血,耗血动血

湿热郁阻少阳;或邪伏募原,邪在气分留恋时间较长,若湿热与胆火相搏,则毒热之势更盛,正不胜邪,邪可传入营血,后期或出现阴竭阳脱的危象。卫气营血传变过程极为迅速,在气分甚至卫分阶段,邪热多已波及营分,往往重叠兼夹两证并见,而气营两燔证基本贯穿于发热、低血压、休克、进行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其病理中心在气营。疫毒热邪深入营血,损伤血络,迫血妄行,故而四肢、胸腹、腰背皮肤或见红色斑疹,舌质红或红绛,舌苔白腻或黄白相兼而腻。随着病情的进展,湿热毒邪内蕴,营血热灼,煎熬血液,灼血成瘀,如吴又可于《瘟疫论》中指出“时疫入里,瘀血最多”,湿热毒邪与毒瘀互结贯穿登革热病情的始终。

2.4 余热未尽,气阴两伤

登革热病后期,随着邪气的衰弱,正气亏损严重,温热毒邪耗气伤津,气阴亏虚,气血两伤,但余热未清,故发病后期,多见发热已退,乏力倦怠,恶心,纳差,口渴,大便不调,皮疹瘙痒,血小板降低等症。

3 病案举例

患某,38岁,瑞丽市居民,因发热伴全身酸痛2 d入院。患者2 d前出现发热、全身酸痛,自服“新康泰克”,每次1粒,每日2次,发热稍减,于2019年10月8日到瑞丽市某医院就诊,经检查确诊为“登革热病”并收入院隔离治疗。入院时症见寒热往来,全身肌肉酸痛,无汗,口干不欲饮水,恶心欲呕,大便稀溏,小便短黄。查体:体温39.5℃,脉搏118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30/80 mmHg,形体肥胖,急性热病容,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疹、无出血,双肺呼吸音粗,未闻明显干湿啰音,心率118次/min,节律整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病理性杂音,余无特殊发现,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外周血细胞检查示白细胞总数3.6×109/L,血小板10.6×109/L。四诊合参,中医诊断为湿热温病,属气热逼营,湿毒内蕴证。入院后以清热凉营,化湿解毒为治法,立即予小柴胡冲剂20 g开水调化,温服,和解少阳,顿挫高热;并予清瘟败毒饮加减,方药:石膏60 g(先煎),生地黄30 g,水牛角60 g,黄连10 g,栀子10 g,桔梗10 g,黄芩10 g,赤芍15 g,玄参15 g,连翘15 g,竹叶10 g,牡丹皮30 g,藿香10 g,佩兰10g。煎汤内服,每日1剂,日服4次。并予物理降温,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及营养代谢支持治疗。二诊:服上方1剂,次日,身热退尽,肌肉酸痛已除,呕恶已止,但感极度乏力,自汗出,四肢静脉穿刺部位出现瘀斑,牙龈出血,双眼巩膜出血,二便正常,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外周血细胞检查示白细胞总数2.3×109/L,血小板1.1×109/L。考虑湿热疫毒未尽,入营动血,气阴两伤,随以益气养阴,清营凉血为法,予生脉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方药:黄芪60 g,党参30 g,麦冬30 g,生地黄30 g,牡丹皮15 g,赤芍15 g,当归15 g,薏苡仁30 g,茯苓20 g,白茅根30 g,茜草15 g。煎汤内服,日服4次,每日1剂,连服3剂。服上方1剂,牙龈已无出血,四肢瘀斑、巩膜出血部位颜色转淡,外周血血小板升至3.4×109/L,3剂服完,四肢瘀斑、巩膜出血全部消除,外周血细胞检查示白细胞总数4.7×109/L,血小板130.7×109/L,由于基层医院条件有限,治疗期间未进行成分输血治疗。第7日,患者病愈出院。

4 结 语

登革热是一类全身性及动态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包括重症登革热和非重症登革热两大类[12]。潜伏期一般为3~14 d,发热是主要症状,往往伴有恶寒、全身酸痛等;多见呕吐与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病程第5~7日在胸腹、背部、四肢可见红色皮疹,多伴有瘙痒;早期即出现白细胞总数减少,多数出现血小板减少;重症患者可出现不同部位出血、休克、肝功能损伤甚至发生MODS。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蚊隔离;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13]。目前,多数中医专家主要从卫气营血辨证进行论治。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登革热临证分析,笔者认为登革热初始卫气同病,并呈气热逼营之势为病情加重的启动机制;湿遏少阳是热势缠绵成“双峰”热型的关键病机;毒热弥漫三焦,热入营动血而致络损、血瘀、水滞是导致脏器脏真受损,病情恶化的核心病机[14]。在此认识基础上,笔者形成以清气凉营、和解少阳、分消走泄、益气养阴、清营散瘀为治法的登革热中医治疗方案,在顿挫高热,改善白细胞总数、改善血小板降低,保护肝脏功能、减轻胃肠道反应、减轻皮疹瘙痒等方面与现代医学协同治疗可缩短病程,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有减毒增效的作用。因此对重症登革热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改善预后[15]。

猜你喜欢

疫毒登革热三焦
登革热流行现状及诊疗进展
2018—2019年昆明市191例登革热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三焦竭部”理论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
侯江红从三焦论治小儿久咳
从三焦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理论探讨
惊闻疫毒(新韵)
从“寒湿疫毒”辨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
两手
登革热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