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西沙群岛海域生态环境现状

2020-01-14刘晓红国家海洋局三沙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海南海口570100

化工管理 2020年20期
关键词:永兴岛沙洲西沙群岛

刘晓红(国家海洋局三沙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海南 海口 570100)

0 引言

西沙群岛位于北纬15°46′~17°08′,东经111°11′~112°54′,是中国南海四大群岛之一,由宣德群岛、永乐群岛、华光礁、东岛、中建岛等构成,共有22 个岛屿,7 个沙洲,另有10 多个暗礁暗滩,海域总面积达31700 平方公里。东北为宣德群岛,主要由七个岛组成,包括西沙洲、赵述岛、北岛、中岛、南岛、北沙洲、中沙洲和南沙洲等,又叫“东七岛”;西南为永乐群岛,主要由八个较大的岛组成,包括甘泉岛、珊瑚岛、森屏滩、晋卿岛、琛航岛、广金岛、金银岛、中建岛,又叫“西八岛”。因此,渔民称之为“东七西八的西沙群岛”[1]。西沙群岛地处南海中北部,海南岛的东南方,扼守着南中国海的门户在国际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西沙群岛以三沙市政府驻地永兴岛为中心,距三亚市榆林港和文昌市清澜港都是330 公里。自上世纪中叶,国内学对西沙群岛海域展开了水文气象、地质地貌、生物生态等多方面系统研究[3]。通过几十年的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累积了丰富的有生态环境资料。

1 西沙海域环境现状

西沙海域处于南海的心腹区域,不受陆地条件影响,具有稳定的海洋水文特征。西沙群岛是我国最易受台风侵袭的地区之一。

1.1 海流

西沙群岛处在东亚季风区的关键位置,其海流和大气环流在季节尺度上明显受季风营力调制[4]。西沙群岛冬季附近海面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东部又有北风南流的逆风“冲流”。每年4 月和10 月,由于季风转换造成海流不稳定,存在南北气流界面,南海诸岛附近形成两大涡漩,分别位于西沙群岛南部和南沙群岛西面,两者均为逆时针环流[1]。

1.2 波浪

季风影响下,西沙群岛冬季盛行偏北浪,夏季盛行偏南浪。最大波高出现在台风期。波浪冲击对西沙群岛岛屿和沙洲有重大影响。恒定的强浪可输送较多的浮游生物,并提升溶解氧浓度,有利珊瑚的发育。同时,强浪可以打碎枝状珊瑚,碎屑在礁盘上堆积形成沙堤喝砾堤,为珊瑚地形发育打下了基础。[1]

1.3 气候

西沙群岛地处热带中部,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湿润,但无酷暑。西沙海域每年5~9 月水温最高,月平均温度不低于29℃;1~4 月份为水温逐渐升高阶段,1 月水温最低,为24℃;10~12月水温逐渐降低至24.5℃[2]。;西沙群岛年平均气温26 至28℃,年降水量1800 毫米以上。每年影响西沙群岛的台风有7~8 个,台风雨约占雨量65%左右。年平均风速5.3 米/秒。年平均相对湿度82%,6~9 月达85%,此时湿度大,温度高、闷热难耐。海面少雾。

1.4 营养盐及初级成产力

西沙群岛海域终年存在温跃层,真光层的营养盐被浮游生物消耗后,下层营养盐难以补充至上层,导致表层海水氮、磷营养盐浓度经常处于胁迫状态,从而抑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使得海区表层海水初级生产力维持在较低的水平[5,6]。陈露等[6]2014 年秋填在测得西沙海域一本营养盐浓度分别为:亚硝氮0.08μmol/L;硝氮1.81μmol/L;氨氮0.74μmol/L;活性磷酸盐0.10μmol/L;硅酸盐1.34μmol/L。

2 西沙海域生态现状

西沙群岛具有非常独特且珍稀的远海湿地生态系统和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孕育海洋生物的摇篮,也是我国著名的热带渔场。西沙群岛是我国渔业的产卵场、索饵区与洄游通道,成为我国热带海洋生物聚集地和基因库等[7]。而且,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我国现存法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最古老最原始的生态系统,是我国沿海区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发祥地,也是我国近海海域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珍惜的珊瑚礁区域[8]。

西沙群岛海域辽阔,岛礁星罗棋布,海产十分丰富,珍贵品种较多,每年吸引大批各地渔民来岛捕捞作业。西沙群岛很多国家珍贵生物物种及矿产资源: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红珊瑚、库氏砗磲、中华白海豚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绿龟、玳瑁等,海底还蕴含丰富自然资源,如油气、可燃冰等,是我国的海洋矿产宝库,其生态及经济价值不可估量[7]。

目前已记录在案的生物资源有:浮游植物(永兴岛及七连屿海域)4 门50 属117 种,包括硅藻、甲藻、蓝藻和黄藻等[9];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多毛类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棘皮动物、大型藻类等门类的底栖生物计309 科663 属1570 种[10];鱼类661 种,隶属于25 目、93 科、305 属,[11,12,13,14]。造礁石珊瑚13 科50 属204 种[15]。

然而,近几十多年来由于人为破坏与自然灾害损坏,使的西沙海洋环境生态资源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随着近海渔业资源衰退,西沙海域资源与生态面临的压力愈发沉重。渔民不计后果的滥捕乱采,采用非法网具、炸药炸鱼、药物毒鱼、强电流电鱼等破坏性捕鱼方式,以及采用炸礁、撬礁等破坏方式获取海底古沉船瓷器等谋利行为,都造成西沙群岛渔业资源及珊瑚礁等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近几年,随着三沙市的设立及西沙群岛海域安全性的提高,赴西沙进行渔业捕捞作业的船只数量迅速增长,西沙海域的捕捞强度急剧增加,造成西沙珊瑚礁海域大量经济生物的急速锐减,如鹦嘴鱼、石斑鱼、龙虾以及红口螺等[16]。由于捕捞强度过大,永兴岛附近海域已看不到小鱼游动,赵述岛上堆满了砗磲及各种贝类躯壳[7]。张振东等[8]以2005年和2006 年西沙珊瑚礁生态区(永兴岛及七连屿附近海域)相关指标作为生态承载状况评价的标准参考值,对2015 年西沙珊瑚礁生态区的造礁珊瑚种类、活珊瑚覆盖度、造礁珊瑚补充量、珊瑚礁鱼类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显示4 个指标均大幅下降,平均下降幅度高达70%。

3 展望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广东省便在西、南、中沙设立自然保护区,用于保护海龟、玳瑁、虎斑贝等国家级保护动物。但由于西沙群岛远离大陆,交通不便,面积庞大等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保护工作效果微乎其微[7]。自国家批准成立三沙地级市后,当地政府不断开展和加强海洋环保工作及海洋生态修复工作,环境破坏状况有所好转,但形势依然紧迫。据李雪瑞等对1989-2014 年永兴岛及周围海域环境评估发现,在这25 年间永兴岛及周围海域生态环境总体呈下降趋势,质量等级从良变为一般[13]。生态环境变差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的社会活动,三沙设市后的基础设施的兴建及填海造岛等,2014 年随着基础设施的兴建及填海造岛的基本完成和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使得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现对西沙群岛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不能“保而不用”,也不能“用而不保”。只建立自然保护区,不能切实满足西沙群岛的自然资源的利用需要,也不能更好的保护生态系统。我们同时对西沙群岛生态系统进行更全面系统的研究,如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西沙珊瑚礁生物群落结构及食物网的结构稳定性、西沙群岛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等方面,切实为西沙生态系统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利用提供有力帮助。

猜你喜欢

永兴岛沙洲西沙群岛
《18.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18.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永兴岛岛礁植物害虫普查及风险评估
无题(5)
闽南秘境:鱼骨沙洲
心海浪花
一株西沙群岛野生诺尼种子内生细菌CICC 10707的分离与多相鉴定
海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