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阴阳毒之我见

2020-01-14庄长兴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11期
关键词:鳖甲升麻医家

庄长兴

(福建省龙海市第一医院,福建 漳州363199)

“阴阳毒”首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历代医籍如《脉经》《小品方》《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等对该病均有记载。但“阴阳毒”究竟是何病,却众说纷纭。笔者认为,《金匮要略》在千余年流传中,由于兵火战乱,难免存在传抄之讹,导致后世未能正确认知该病证,因此,有必要打破传统观点重新研究“阴阳毒”。

要搞清楚阴阳毒这个病证,首先要清楚以下几个问题:阴阳毒属伤寒病还是杂病?阳毒和阴毒怎么区别?治疗阳毒的升麻鳖甲汤里有雄黄和蜀椒,治疗阴毒为什么要去雄黄、蜀椒?升麻鳖甲汤何以服药后会发汗?这几个问题也是困扰历代金匮注家的问题。

《金匮要略》曰:“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金匮要略》中对阴阳毒的证候描述较为简短,且无舌脉记载,给临床运用和推广带来不便。根据病名和症状可知,阴阳毒主要是火毒为病,火毒的致病特点是易伤津动血,观阴阳毒的主症为“发斑,咽痛甚至吐脓血”,病位明显已在血分。那么,阴阳毒是杂病还是伤寒?

事实上,在《伤寒杂病论》中,伤寒和杂病是不分家的,宋代以前的医书多把“阴阳毒”与伤寒相提并论,《脉经》《肘后备急方》《小品方》《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均将阴阳毒冠以“伤寒”或列于“伤寒门”,如《脉经·平阳毒阴毒百合狐惑脉证第三》云:“有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伤寒初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第十三》记载:“初得伤寒……脉浮,面赤,斑斑如锦纹,喉咽痛……此名中阳毒;若身重背强,蛰蛰如被打……唇青面黑,四肢冷,脉沉细而紧数,此名中阴毒。”《小品方·治冬月伤寒诸方》载:“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之后,变成阳毒……伤寒初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汤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诸病源候论·伤寒阴阳毒候》的篇名就写作“伤寒阴阳毒”。《敦煌曲校录》[1]中有“阴毒伤寒脉已微”的记载,把伤寒和阴毒同称。宋代《太平圣惠方》有“夫伤寒已二日,或服汤药吐下之后……咽喉痛,下脓血,此名阳毒”的记载,也有“夫伤寒初得一二日,或服药后至六七日……身如被杖,此名阴毒”的论述。可见,阴阳毒与伤寒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阴阳毒是人体感受火毒之邪后发病,从病因角度来讲也属外感病,其发病过程应与中风、伤寒类似。

既然阴阳毒和中风、伤寒同属于外感热病,那么阴毒和阳毒有什么区别?从《金匮要略》原文看,阳毒和阴毒的症状区别主要在于面色,阳毒是“面赤斑斑如锦纹”,而阴毒是“面目青”。因此,不少医家认为阳毒和阴毒的主要区别是寒热轻重的不同,热重者为阳毒,寒重者为阴毒[2],此说以宋·朱肱《类证活人书》为代表。也有其他医家对此提出异议,认为阳毒是毒邪伤于阳经,阴毒是毒邪伤于阴经,代表医家有宋·赵以德、清·王履等。而清·尤在泾认为“邪在阳者为阳毒,邪在阴者为阴毒也”,应根据邪气藏于表里的不同来区分阳毒、阴毒,邪气在表者为阳毒,邪气隐匿于里者为阴毒[3]。

笔者比较倾向于尤在泾的观点,火毒之邪初犯于表时,必有发热、恶寒等表证,表热重故面赤斑斑;随着邪热向里内传,入于血中,故面色由赤转青。因此,区分阳毒和阴毒主要在于表证,有表证的是阳毒,无表证的是阴毒。在治疗上,张仲景治疗阳毒采用升麻鳖甲汤,方后注明“顿服之……取汗”,可见治疗阳毒用发汗法,而发汗法主要适应证是表证,因此阳毒应该是有表证的。

介绍阴阳毒的病因和病机后,再来探讨阴阳毒的选方用药。张仲景采用升麻鳖甲汤(升麻、当归、甘草各二两,蜀椒一两,鳖甲手指大一片,雄黄半两。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治疗阳毒,治疗阴毒则用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历代医家对此多有争议,认为阳毒用雄黄和蜀椒,阴毒反而去之,大违常理,代表医家如徐灵胎、王孟英等,不少医家甚至认为应该将阴毒和阳毒的治法调换。《医宗金鉴》对此也有异议,认为可能是在传抄过程中存在错讹,笔者比较赞同传抄错讹之说。

正如前文所述,阳毒和阴毒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无表证,而唐代以前治疗表证多用麻黄、桂枝,因此,可以推测《金匮要略》原书升麻鳖甲汤中的雄黄可能是麻黄的传抄之误,同样的道理,蜀椒也不排除是桂枝的可能。雄黄味辛、性温,入心、肝经,有燥湿、解毒、杀虫的功效,与阳毒之火毒为病相悖,且用量用到半两,不合常理。蜀椒味辛、性温,主温中散寒,性能大抵同桂枝,蜀椒色赤入心,不同的是,桂枝是温心阳而蜀椒散胸寒,可谓是一者治本,一者治标,类似的药对还有附子与乌头、茯苓与猪苓等。观张仲景治疗惊狂之桂枝去芍药加蜀椒龙骨牡蛎救逆汤可知,蜀椒可配伍桂枝加强温补心阳之功。从方剂组成上看,升麻、鳖甲、雄黄、蜀椒、当归、甘草均无发汗之功,从“服汤后取发汗”角度来讲,桂枝比蜀椒更适用,因此,在升麻鳖甲汤中用桂枝比用蜀椒更合适。《肘后备急方》和《备急千金要方》均记载本方有桂枝,可为佐证。

明白了升麻鳖甲汤中雄黄、蜀椒当为麻黄、桂枝,再看升麻鳖甲汤就容易理解了。阳毒是火毒之邪客于表并伤及血分,症见发热恶寒、面赤斑斑、咽喉痛、唾脓血等。因此,升麻鳖甲汤中用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升麻解毒,当归补血,鳖甲软坚活血,还可引诸药入血分,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解表利咽、解毒凉血、活血补血之功,可谓血分热毒证表里同治之典范。阴毒是火毒邪气直接入于血分,无表证,不需再用麻黄和桂枝发汗,故治疗阴毒用升麻鳖甲汤去麻黄、桂枝。

以上是笔者关于阴阳毒的病因、病机、治则的浅见。阴阳毒在东汉时期究竟属于何病,已不可考,也无法用现代病名与之相套,临床运用时应尽量做到谨守病机,辨证论治,凡是血分有热的病证均可选用升麻鳖甲汤。如果说张仲景为医方之祖,那么升麻鳖甲汤就是治毒诸方之祖。毒的概念在中医学中是非常宽泛的,凡剧烈的,或深伏的,或严重传染的,或缠绵难愈的致病因素均可认为是毒[4]。治毒之药虽多,但升麻鳖甲汤启示后人的在于表里同治,使邪有出路,而不是直折郁遏,企图毕其功于一役。遵循这一思路,此方在临床中应有更广泛地应用,临床中亦不乏将其用于治疗紫癜、出血热、登革热、猩红热、红斑狼疮、回归热等疾病的报道[5]。

猜你喜欢

鳖甲升麻医家
升麻的品种考证
软坚散结说鳖甲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升麻炮制历史沿革的研究进展*
经典名方中升麻类药材的本草考证△
升麻蜜制工艺的优化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治早期肝硬化
自拟葛根鳖甲汤治疗急慢性咽炎咽喉疼痛76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