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囊疗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用初探
2020-01-14邓泽坤王玉洁季绍威
邓泽坤,孟 泳,王玉洁,季绍威,王 康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450046;2.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450002)
2019年12月底在湖北省武汉市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目前国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对COVID-19的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未研究出针对COVID-19的特异性药物,主要治疗方法有抗病毒治疗、抗感染治疗、免疫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等[1]。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7版)》[2]中,中医全程参与,充分发挥了中医防疫作用。香囊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把药物研磨成粉末后放入布袋或绸袋中,可挂在衣襟、胸前,也可悬挂在床头或放于贴身衣物的口袋中,用来防治一些疾病的方法[3]。香囊中药物的特殊气味通过口鼻进入人体,从而起到调和阴阳、调整气机、预防疾病的目的[4]。本文结合COVID-19的病因病机和中药香囊的作用机制,探讨中药香囊疗法在本次防疫工作中的应用。
1 香囊辟疫的历史应用
中国古代,辟疫香囊的出现和应用与防治瘟疫的临床实践密不可分。秦朝时,佩戴香囊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佩之可以已疠”。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香囊中有辛夷、佩兰、茅香、花椒、肉桂等中药[5],这些药物有醒神开窍、芳香化湿、辟秽驱虫的功效,说明人们已经有随身携带香囊预防疾病的习惯。唐代之后,随着医家对瘟疫预防的重视,很多辟疫香囊的药方应运而生。至今,在端午节仍有佩戴香囊避邪祛瘟的习俗。
1.1 使用方法
(1)悬挂 中医古籍中,辟疫香囊通过悬挂的方式应用,一般悬挂于住所,也有悬挂于井中的记载。如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把虎头骨、朱砂、雄黄、鬼臼、皂荚、芜荑捣碎后用蜡蜜和丸,于家中“悬屋四角”,把雄黄、雌黄、矾石、鬼箭、羚羊角捣成散,装入三角绛囊中“并门户上”。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将屠苏酒方盛在绛袋中“日中悬沉井中”。
(2)佩戴 香囊的佩戴方式有多种,可佩戴在胸前,如孙思邈提出把太一流金散装入三角绛袋中,挂在“心前”辟瘟气;可系在手臂,如“绛袋盛,系臂”佩戴虎头杀鬼丸;有些还会区分男女佩戴,如“绛囊贮系臂,男左,女右”等;可系在腰间,如《小品方》中“觉痛时以绢囊盛,绕腰”;可系于腋下,如葛洪建议将辟魇方“系左腋下,令人终身不魇,女系右腋”。
1.2 用药特点 根据用药的不同,中药香囊有辟秽杀虫、醒脾化湿、疏肝行气、调节全身津液输布的功效[6]。根据有关文献统计,中医古籍中用于辟疫香囊的中药主要包括芳香类、辛温类、苦寒类及杀虫类[7]。芳香类药如苍术、檀香、白芷、乳香、细辛、香附等,具有开窍醒神、解表散邪、辟秽防疫的功效;辛温类药如苍术、川芎、甘松、细辛等,能温散寒邪,适用于寒性疫病;苦寒类药如大黄、黄连等,能清热燥湿,适用于湿热性疫病;杀虫类药如八角莲、芜荑、鬼箭羽、白矾等,能驱虫辟疫。
香囊的剂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散剂,常用的有赤散、女青、马蹄木、老君神明白散方、藜芦散、度瘴散等,有些散剂除了佩戴,还可以结合涂抹或烧熏以增强药效,如雄黄散可以“涂五心额上鼻人中及耳门”,太一流金散除了“带心前”,还可以“中庭烧之”;另一种是丸剂,常用的有虎头杀鬼丸、雄黄丸、雌黄丸、弹鬼丸、务成子萤火丸、七物虎头丸等,丸剂同样可以烧熏和涂抹,如虎头杀鬼丸辟瘟时,可同时“系臂”“悬屋四角”“中庭烧一丸”,雄黄丸除了佩戴,还可以“沾唇”。
2 现代研究进展
在现代医学中,香囊疗法的研究多集中体现在预防传染病方面,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细菌、病毒和调节免疫等密切相关[8]。
2.1 临床研究 庄长兴等[9]根据四季变化制备改良十香丸,能够有效预防小儿呼吸道感染,尤其在预防小儿感冒方面取得较好疗效。许晓莉[10]将防甲流香囊在人群中进行推广佩戴(悬挂于天突穴或膻中穴,孕妇及1岁以下小儿禁用),在预防甲型H1N1流感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张军[11]采用防感香囊治疗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能明显提高患儿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提高患儿抵抗力。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期间,中药香囊疗法也被建议广泛运用[12]。
2.2 基础研究 陈瑞云等[13]通过研究中药香囊的抑菌性发现,中药香囊及其混合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刘龙等[14]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辟秽防感香囊对低免疫力小鼠的免疫水平有提高作用,但对正常小鼠的免疫水平几乎没有影响,这可能与呼吸道分泌型Ig A(SIg A)含量、CD3+和CD4+细胞数量,以及血清中INF-γ水平升高有关。纪战尚等[15]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在使用防感香囊前后的多项免疫指标进行检测,发现防感香囊对患儿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认为防感香囊可以作为一种长期免疫调节剂使用。
3 香囊疗法在防治COVID-19中的应用
3.1 中医辨证用药分析 COVID-19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邪性质属于“湿毒疫”,疫戾之气是主要致病原因[16],主要病机是湿、寒、热、毒、瘀、虚,多数患者以身热不扬、咳嗽、乏力、纳差、苔腻为主要表现,早期病位在上焦,病邪发展耗伤正气,进而导致气阴两虚或肺脾气虚,重者湿邪入里化热,毒邪闭肺,甚或气营两燔,内闭外脱[17]。因此,预防阶段当以扶正固表为主,治疗期当以分消走泄、清热化湿、解毒凉血、救逆固脱为主,恢复期以益气养阴为主。香囊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理瀹骈文》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在COVID-19疫情中,香囊疗法多被建议用于预防阶段,因此应以扶正固表、益气养阴为基本原则选取方药。同时,在把握整体观的基础上,综合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人群体质、个人症状等因素进行差异性给药。如老年人合并肾脏退行性改变的COVID-19患者,因患者年老体衰、正气亏虚,故当以扶正固本、健脾化湿为治则,方药选择上应注重顾护胃气,恢复元气,避免应用大黄、黄连等清热泻下之力较大的中药[18]。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用药应慎重选择,避免毒性较大的药物。
3.2 各省区防治COVID-19的香囊组方特点 各省区的中医防治方案中,香囊疗法均被建议在预防或康复阶段使用。使用的主要药物包括藿香、佩兰、苍术、金银花、桑叶、菊花、薄荷、白芷、辛夷、艾叶、石菖蒲、苏合香、丁香、肉桂、吴茱萸、木香、川芎、香附、冰片、樟脑等[19-29],包括芳香化湿药、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温里药、开窍药、清热解毒药、温经止血药、杀虫药、活血化瘀药,符合COVID-19的主要病机。在实际应用时,还应根据我国南北地区气候差异,因地制宜,调整用药。如地处南方的广东省、海南省,气候潮湿,湿热之气易随疫毒侵入人体伤及脾胃,应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清热祛湿,益气健脾;对于地处北方的辽宁省、黑龙江省,气候干燥寒冷,室内燥热,虽为湿邪,但应加温润肺燥之品。
4 小结
香囊防治传染性疾病是中医常用的传统防疫方法,有经济实用、安全有效、药材来源广、操作简单的优势。中药香囊多用于疾病的预防及康复阶段,对于治愈出院的患者,康复期的居家调理必不可少。香囊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医护人员的压力,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中国支援境外的医务人员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香囊疗法,将其作为一种替代手段运用于疫情的防控及预防阶段的辅助治疗。但香囊疗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仍以原药粉入药、制剂水平落后、挥发性成分释放慢、难以进行质量控制、尚无针对性的监管措施等。因此,今后有必要增进现代技术与香囊疗法的结合,提高香囊的药用价值,同时监管部门应制订相关的管理方案,便于香囊疗法安全有效地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