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监测企业技术人才培养问题剖析

2020-01-14杨绍康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0年7期
关键词:环境监测人才企业

杨绍康

(天津众诚弘信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天津 300131)

1 引言

环境作为影响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因素,已经受到了人为的干扰与破坏。环境监测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支撑,将环境监测应用到环境保护过程中,不仅可以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以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科学化、全面化管控。

同时,随着国家宣布全面放开服务型监测市场,大量的企业进入环境监测领域,其出具的监测数据广泛应用于政绩考核、环保税征收、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等生态环境管理重点工作。

2015 年,原环境保护部出台了《关于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政策的出台,激发了环境监测企业的活力。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18年度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简报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环境监测机构6 289 家,营业收入236.41亿元,环境与环保(包括环境监测)检验检测领域从业人员13.61 万人。受益于环保政策和社会资本的青睐,环境监测行业的市场规模预计到2020 年将实现900 亿—1 000 亿元,5 年复合增速约为20%[1]。由此可见,环境监测企业已经成为监测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其他相关产业服务提供了巨大支持。

2 技术人才对环境监测企业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中,不管什么类型的企业,其发展离不开人的因素。环境监测企业对于人才,尤其是技术人才的需求更是决定了企业本身的发展潜力,技术人才就像金字塔的基座,决定了团队整体的稳定和长远发展。20 世纪80 年代,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被确立下来。污染源的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调整,“十二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则进一步强调污染防控,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防范环境风险为主要目标,“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以环境质量、生态综合治理为核心任务,我国的环境监测行业由此从污染源监测阶段跨入环境质量监测阶段。可见,环境监测工作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

3 环境监测企业技术人才的主要问题

环境监测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间断或连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科学、全面地反映当前环境质量状况及预测其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趋势,为日后的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工作最关键的就是对分析测试的过程控制和对输出结果的有效处理及评价。由此可见,环境监测的专业性较强,不仅要求技术人员掌握物理、化学、生物、遥感等检测、监测技术手段,而且还需具备环境保护专业知识,熟悉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监测规范等相关技术标准[2]。

目前一些环境监测企业受制于投资规模、发展理念、战略规划等因素影响,未对数据的直接生产者——技术人员进行有效培养。这就造成了环境监测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力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技术人才的培训、交流机会较少,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相对欠缺,受技术水平的制约,对自身岗位工作缺乏规范性。在技术人才有限的情况下,环境监测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不断扩展监测领域和监测项目,导致人均监测业务量急剧上升,工作强度高,且工资水平及福利待遇较其他行业而言处于较低水平,个人的职业上升空间有限,技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4 环境监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环境监测技术人才的成长之路要经历引进、培育、成长、发展的过程,并通过这样的过程来加速技术人才和企业的共同发展[3]。

4.1 环境监测企业对新人的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改变了过去高学历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但是,高学历并不代表高能力。环境监测工作不仅要求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普及化阶段,对专业学科的设计往往不能与社会发展、企业所需相协调。普通高等教育的大专院校一般没有专门开设环境监测专业,而是将环境监测作为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环保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根据教育部2017 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结果查询,全国高职教育环境类专业备案信息共825 条,其中仅有67 所学校开设了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4]。这就要求环境监测企业把对新人的培养放到整个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量。环境监测企业可以与意向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对培养方式、人员遴选、培养年限、师资配置、经费分担以及就业规划等进行充分沟通,对有意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学生按照企业需求进行订单式培养教育,改变目前我国高等(高职)院校过于重视理论学习,仅在毕业年级开展实践工作的教育模式。根据培训大纲的总体要求,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操作技能的锻炼相结合,在实践中了解、巩固基础知识进而吸收,让学生分别在企业和学校交替学习,在时间分配上适宜采用6∶4(约60%时间在企业,40%时间在学校)的原则,学生在校上课时间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少,到学业后期,学生应以准职业人的形式进入企业工作。理论课程通过介绍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实践课程则围绕专业要求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传授实践经验。采取此种培养模式,对学生个体而言,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较明确的目标,学习动力强,增加日后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企业可以降低新入职员工的磨合培训成本,人员流失少。此外,学校要指派教师到企业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保证教育质量,共同教育学生。

基于情景式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成长,通过参与团队工作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学习掌握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加有助于技能的提高。

4.2 环境监测企业对在职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对技术人才进行在职教育,是提高环境监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环境监测企业需要改变自身的思维模式和管理理念,突破固有观念和思维惯性[5],将技术人才视为组织的重心,采取措施,帮助技术人才构建发展相关能力。

客观而言,在“在职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更好完成本职工作”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矛盾。这就要求通过恰当的途径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保证在职技术人才的受教育权,又能最大化地保障企业的利益。环境监测不同于其他行业,有些技术的掌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积累形成。企业要搭建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一切已有的资源,内部注重技术人才之间的交流,同时聘请环境监测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定期深入企业开展技术研讨和项目开发。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在不损害企业核心利益的基础上打破企业之间对技术人才的垄断束缚,开展联合培养与开发,使其能共享培训资源,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通过互派员工学习和交叉培训,使各企业的技术人才技能水平获得快速提升,从而带动整个环境监测行业的技术水平的提高。鼓励技术人员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通过网络在线或实地访学进行研修,拓展自身的思维技能、分析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和合作技能。百闻不如一见,企业应合理制定留学项目计划,对于那些长期从事一线监测工作且对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员,可以考虑将其送到海外有合作关系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短期交流,把前沿技术带回企业,以此保证技术人才的技术竞争力和企业活力。

5 培养环境监测技术人才的保障措施

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要把培养与发展结合起来,双管齐下。建立健全政策引导与法律约束体系;加大政府财政倾斜力度与提高企业基金的使用效益;完备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推进人才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5.1 加强规划引领,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是我国在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总纲。在此基础上,以“121”基本框架为依托,完善环境领域技术人才管理的法律体系。“121”基本框架即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一个目标。一个核心就是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两个重点就是以环境监测条例和环境监测机构监管办法为支撑;一个目标就是实现技术人才的自我约束和管理。

研究并制定环境监测领域技术人才培养的专门法律,填补立法空白,强化技术人才工作的法律规范和保障。如完善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保障培养经费投入,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建立职业资格与学历贯通通道等。同时,将现行分散于与环境监测相关的各职能部门关于技术人才的有关政策法规加以梳理归纳,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因政出多门造成政策之间的不配套甚至相互抵触。

5.2 加大财政投入与税收优惠力度,提高企业人才基金的利用率

结合《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 年)》任务目标的实现,应采取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渠道,形成政府、企业共同分担的局面。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环境监测行业技术人才培养补助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环境监测领域的技术人才培养进行顶层设计。同时,围绕全国性管理办法的精神和原则,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细则应进一步明确专项资金支持的企业类型、遴选条件、遴选程序、资金支付比例、支付方式、监督检查以及绩效评价等,突出细则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强化追责力度,对挪用、骗取补助性专项资金的违法行为,一经查实,收回资金的同时追究其刑事责任并列入企业失信清单,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施以信用惩戒。

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国家在税收上予以优惠政策,允许将培训经费列入企业成本,免于征税[6]。或者对于人才支出在一定比例以上的企业适用优惠税率,对于缴纳专门的人才教育基金以保证技术人才享受必要培训的企业,最后可通过税收政策给予相关企业补偿,鼓励企业进行人才投资。

5.3 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

环境监测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一门科学。人才评价是对人才的认同度,直接关系到人才的适岗配置和薪酬等问题,人才评价应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7]。构建积极有效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才能发挥技术人才的最大潜能。建立符合环境监测技术人才发展的人才评价标准,坚持以品德、实践能力和工作业绩为导向,技术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用为本,综合考核评价。对完成岗位工作目标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进行分析,提炼技术岗位素质指标。素质指标包括知识、能力、职业素养等。知识是指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知识;能力是指实现本职工作目标的操作技能、逻辑思维技能;职业素养是指工作态度、诚信、职业道德。

对环境监测技术人才进行科学规范的人才评价,就是为了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提供评判依据。环境监测企业在对技术人才采取增加薪酬的方式之外,可以根据技术人才的实际情况采用股票期权、员工持股计划、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等方式进行激励。明确规定可以以其拥有的知识、技术等,折价计为企业股本,切实保障入股者进行利润分享的权益。将工资、奖金、股权激励、晋升、福利等多种因素搭配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激励导向和激励效果。同时建立同地区、同行业的薪酬调整机制,保证薪酬的外部竞争性。

5.4 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

继续教育不仅能够帮助技术人才掌握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而且可以培养个体的开拓创新精神和自我教育意识。

目前我国的继续教育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应建立起既适应市场规律,又符合教育规律的培训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科学制定在职技术人才定期培训办法,倡导干中学。优化课程设置,着力拓宽继续教育的知识结构,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紧跟国际和国内环境领域发展趋势,围绕能力建设开发适合本领域的教学内容,提倡多学科、跨学科课程以及反映环境领域最新科技成果课程,努力提高继续教育的适用性。

5.5 大力发展网络平台建设,实现人才培养信息化

下力气建设适合环境监测技术人才特征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当前信息化、专业化和开放性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有利于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之间的信息流互联互通,有效解决“信息孤岛”问题。通过建立健全环境监测技术人才信息库,可以有效对其进行动态管理。以网络平台为基础,应用一系列服务工具来存储与职业相关的信息,包括职业规划、工作描述、工作轨迹、技能计划、学习记录、课程搜索以及信用档案等信息。同时,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也有利于为政府评估环境监测技术人才发展状况,制定符合环境监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需求的政策提供技术支持。

6 结语

环境监测技术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环境监测企业以及从业人员共同努力和分担。在这一过程中,要避免机会主义倾向,警惕功利主义色彩,用前瞻性思维进行统筹规划,不仅从外部大环境形成人人能够成才的社会氛围,而且企业自身也要创造人人得到发展的企业文化。环境监测技术人才自身素质的高低、掌握技能的强弱,关乎着我国环境事业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猜你喜欢

环境监测人才企业
企业
人才云
企业
企业
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关于如何做好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基于6LoWPAN的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