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田里的守望者
——记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

2020-01-14邱小艳

陕西档案 2019年6期
关键词:旱区锈病亩产

文/邱小艳

他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用一片赤诚守护着长武这块古老却并不肥沃的土地。然而就在这片土地上,他终生与泥土为伴,在田野里辛勤耕耘着、播种着,培育出了一粒粒优良的种子,收获着沉甸甸的金色的果实。他就是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

梁增基,1933 年10 月出生于广东茂名县(今高州市)鱼米之乡,1957年考入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系,1961 年毕业分配至长武县农技站。半个世纪以来,他致力于旱作小麦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相继育成小麦国审品种三个、省审品种四个,在陕甘旱区、河南、山东等地推广种植过亿亩小麦,先后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成果奖两项及“发明创业奖”特等奖,获得“当代发明家”“三秦楷模”“陕西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是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不畏艰辛 扎根于基层

1961 年,27 岁的梁增基大学毕业,他积极响应党中央“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义无反顾来到偏远贫穷的陕西咸阳长武县。长武县位于咸阳市西北,两地相距160 余公里,这里主要为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原的特质,使这里常年干旱少雨,黄土漫天。夏季骄阳胜火,寸草难生,没有风扇,晒得人嗓子冒烟、皮肤干疼;冬季寒风凛冽,黄沙满天,没有火炉,冻得人手足皴裂、坐立不安。最痛苦的是,长武水土流失严重,十年九旱,喝的是路旁水窖留蓄的稀缺雨水,吃的是既黑又苦、既涩又酸的糜子。因为连年干旱,又长年遭受病冻等灾害,长武的小麦以麦皮为主,磨不出多少面粉,长武人烧柴把沟沟卯卯的草根都挖净了,更谈不上有口勉强糊口的饱饭吃。

恶劣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使长武县自古以来就很难留住外来人才。梁增基等一行人初来这里,看到如此艰苦的条件,心中也不免产生许多想法。果然不久,和梁增基一同来陕西的4 名同乡都回城了,跟他同时期来长武县的18名西北农大同学也先后被调走,然而,梁增基却留了下来,不是不能走,而是不想走。他如是说:“首先服从分配是我的最高原则;第二,这里需要,能发挥作用,也就不计个人得失;第三,这里没有干扰,能自我做主,可充分发挥自由创新的空间;第四,我来自农村,从小就不怕苦,有坚强的意志,对劳苦人民有强烈的同情心。这都让我立下坚定留下来的决心。”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一留,就是半个世纪,这一留,留了将近一辈子,这就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拳拳初心。

心留了下来,也克服了基层生活的异常艰苦,适应了人生地不熟的环境,然而如何更好尽快培育良种、解决群众吃饭问题成了当务之急。当时全国科研单位极少,引种几乎是天方夜谭。而这里,没有资料、没有资金、没有助手、没有劳动力、没有经验、没有实践技术,甚至没有一个可以作为种子室的巴掌大的地方,这样的条件,又怎样进行科学实验呢?然而,执着的信念支撑着梁增基,使他完全忘却了“七无”条件带来的痛苦。没有地方,就用自己居住的小土坯房作种子室,没有设施,就全凭自己的一双手,种、管、收、脱,硬是通过这样最为简陋的实验方法,从事着育种研究。1974 年,为了更好地进行育种实验,梁增基干脆将“实验室”搬到了生产队,成了地地道道的长武老农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对科技事业的支持下,他才逐步建起了试验基地,凭着专一的探索精神,研究出了新成果。

攻坚克难 勇于创新

长武县上世纪六十年代种植的小麦是老品种,亩产70 公斤就倒伏,引进的品种既不抗冻又不抗锈,全县十年平均亩产仅61 公斤。1961 年,梁增基在一无基础、二无技术、三无资金的情况下,从零开始,踏上了旱作小麦的漫漫育种之路,按照他本人的话说,实现了四个创新。

第一个创新是用“锈病复合独立抗源”育成高强抗锈品种,在推广区形成“锈病隔离带”,防止锈病大范围传播为害。他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提出分区育种建设锈病隔离区、拆锈病桥梁的方案。七十年代自育并推广了“水源11”和“苏旱3号”复合抗源的“702”和“7125”。这是在“文化大革命”混乱时期,全国极缺抗锈品种的情况下,育成的条锈免疫品种,在北方曾引起较大反响。长武小麦从此亩产首次跨越了100 公斤。1979 年,梁增基在改良小麦品种“702”的基础上培育出了“秦麦四号”,1984 年审定推广。“秦麦四号”亩产水平250-300 公斤,它的推广使本区小麦生产又前进了一步。

第二个创新是最早把旱塬小麦由低产作物变为高产作物。他做了100 多个杂交组合,重点选用国外性能优良的矮秆品种同国内的抗旱品种和优质丰产品种复合杂交。1984 年,“长武131”育成。经测定,“长武131”的根深达3.4 米,茎壁较薄,茎秆半矮,旱涝成熟度好,抗锈病,抗倒伏,使旱地小麦亩产达到400 公斤。1989 年通过审定,90 年代年种植面积超过 200 万亩,累计 3800 万亩。1989 年西北水保所在长武王东试区创大量亩产超400公斤佳绩。西北农大长期从事小麦育种的赵洪璋院士感叹说:“旱地品种亩产400公斤,了不起!”

第三个创新是用高强抗性和优质远缘的多品种复合杂交,育成全面多抗优质高产的“长武134”。用四个品种进行杂交,获得了多抗性表现优异的品种“长武134”,继承了“长武131”的抗锈抗白粉抗旱的性能外,还提高了抗叶锈和抗叶枯及品质的性能。经三年区试后,1998 年通过国家审定,在咸阳、宝鸡、铜川北部和甘肃陇东南部作主栽品种推广,还是陕西地膜麦的首选品种,地膜栽培亩产可上千斤。随后又用“长武134”和其他品种杂交,育成“长旱58”。“长旱58”具有水旱特质,通过国家审定,列入了农业部“863”计划和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广种植后连续多年亩产超过千斤。中科院课题监理组组长唐登银研究员来检查验收时,感叹说:“旱地小麦像水地,是个奇迹”。2009—2010 年,陕西省农业厅对长武用“长旱58”创建的万亩丰产方验收,亩产507.3公斤,创陕西旱地产量最高纪录。

第四个创新是用播期调节杜绝了小麦黄矮病。用试验积温计算历年最适播期,找出其中重叠出现最高几率的3-5 天定为最优播期,用机械化争取在最优播期尽快种完,由此杜绝了旱区仅次于锈病的黄矮病的发生危害。梁增基编写的《从夏季至播前降雨量和海拔预测旱原小麦播期》《活保墒确保死播期》两篇论文,提出用小麦播期预测调节法解决小麦黄矮病,尚属国内首创,并在农技推广工作上获“1991 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用这些创新的理论技术育成的小麦品种把旱区小麦由过去亩产60 公斤提高到500 公斤以上;他培育的品种推广面积过亿亩,创造经济效益40多亿元。一些科研单位还用这些创新品种育成20 多个类似的衍生品种扩大推广,推动了旱区育种水平的大幅提高。

孜孜不倦 永不停歇

作为有特殊贡献的专家,直到2005年4 月,梁增基72 岁才办理退休手续。退休后,他每天还是在试验田里劳作,选材、杂交、播种、选育,收集资料,乐此不疲。他采用杂交加航天的办法,探寻育种新路,精心选育的“长航一号”于2014 年通过陕西省审定,作为新品种推广种植。当别人安享晚年,他却一心忙育种。他致力于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希望将小麦育种工作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有人问他,“你究竟要干到什么时候?”他答道:“干到干不动的那一天。”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而今已是古稀之年的他依然行走在田间地头,查看青苗。他坚守着那一片他挚爱的厚土,一步都未停歇。50 余载育种路,初心不改;几十个春秋,甘之如饴。他这一生,忙碌在这片黄土地,纯粹而执着;他这一生,致力于变贫瘠为肥沃,守护百姓粮仓。“毕生献农终无悔,血溶苦海情独钟;星移地转营岁月,绘迹黄土写人生”,这是梁增基为自己写下的诗,体现了一个麦田守望者的大爱情怀。

猜你喜欢

旱区锈病亩产
玉米黄锈病现状和青贮调制措施
加气对西北旱区膜下滴灌棉花生长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基于根系层水分状态的旱区净灌溉需水量模型构建和应用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山西夏粮喜获丰收 亩产首次突破300公斤
宁南旱区沟垄集雨结合覆盖对土壤水热肥与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东台市2020年小麦锈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试论天山东部云杉锈病及防治措施
新疆梨锈病发生及流行规律
浅谈有机培肥措施对土壤肥力及作物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