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六大“硬核”实力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
2020-01-13杨兵杰
杨兵杰
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重要支撑,也是宁波最大的资源,事关宁波城市中长期发展,战略地位举足轻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就成为全市上下聚智聚力遵循和坚守的发展战略,并随着时代背景变化而在不同时期与时俱进地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和任务。近期,習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考察时提出“宁波舟山港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硬核力量。要坚持一流标准,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为宁波舟山港发展指明了新方向、赋予了新使命,既是明确要求又是殷切希望。
把握四个发展特点
宁波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发挥港口功能和带动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酝酿到1992年首次明确提出“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发展战略,从2004年“港桥海联动”到2007年“提升港口大桥带动功能”战略,从2010年“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建设到“十三五”时期“一圈三中心”和建设国际港口名城战略,都始终把港口置于全市发展战略重要地位,从而推动宁波港口从浙东内河小港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宁波从全国交通末端逐渐转变为沿海大通道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发展逐渐从“三江时代”走向“三湾时代”。
回顾宁波舟山港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区域性内河港(1973年以前)、河口港(1974—1978年)、海港(1978—1990年)、集装箱干线港(1991—2005年)、一体化(2006年至今)等五个发展阶段,具有四个显著特点。
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宁波舟山港域“水深流顺风浪小,不冻不淤陆域大”,年可作业天数达350天左右,核心港区主航道水深在22.5米以上,是可通航45万吨超大型船舶,世界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利用良好的深水岸线资源禀赋,加快码头泊位建设,宁波舟山港已建成全球大型特大型深水泊位最多的港口、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全货种综合性港口和国家重要战略物资进口储备与集散地。
构建灵活的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宁波港口大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下放港口管理权限,确立北仑港为国家重点开发的国际深水中转港,批准宁波港对外开放,以及赋予宁波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市、较大的市和副省级城市等权限。宁波抓住机遇陆续完善港口开发开放的配套体制机制,组建港务局、设立海关、成立边检站等,推进深水港口码头建设,健全港口集疏运网络,发展石化、能源、钢铁等临港大工业。
重视开拓国内外市场。国际市场方面,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取得亮眼成绩,2019年共有“一带一路”航线93条,年箱量超1000万标箱,集装箱国际中转422万标箱、水水中转732万标箱,分别占集装箱吞吐量的15.3%、26.6%。国内市场方面,通过开展长江码头投资布局、建设内陆“无水港”等形式,腹地范围逐渐从浙江本省向江西、福建等周边区域以及长江流域、中西部等间接腹地延伸。2019年,累计建成“无水港”15个,开通海铁联运班列17条,业务辐射15个省50个地级市。特别是向北辐射东亚自贸区,开通“珲春—扎鲁比诺港—宁波舟山港”内贸集装箱跨境运输航线;向西开通宁波至新疆海铁联运双向班列,与西安港结为友好港,成为内陆腹地商品进出口的重要枢纽。
具有发达的腹地经济支撑。浙江省是宁波舟山港的直接腹地,经济总量、公共财政收入、进出口贸易、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较高比重。2010—2019年,浙江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6.2%—6.7%,公共财政收入占全国的2.9%—3.7%,外贸总额占全国的8.0%—9.8%,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9.8%—14.0%。较为发达的腹地经济基础,为宁波舟山港提供了大部分的货运来源。
经过长足发展,宁波舟山港形成了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基础条件首屈一指、建设运营全国一流、吞吐规模全球领先、多式联运发展快速、航运服务独具特色等显著的“硬核”条件。但对标世界一流强港,宁波舟山港在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港口现代化治理水平、港口创新引领能力、港产城互动发展、国际品牌影响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与不足。
坚持五条发展路径
坚持规模质量双提升。立足宁波舟山港当前发展阶段,坚持“大港”与“强港”两手抓,一手继续抓规模扩大,一手抓质量提升。在继续锚定港口吞吐量稳速发展等规模效应基础上,坚持聚集竞争力、高质量、现代化,加强内涵式发展,努力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推动宁波舟山港高质量发展。
坚持强优补短双发力。从做足优势和提升短板两个方面双向发力,在继续夯实巩固宁波舟山港港口基础设施、港口生产能力、港口揽货能力、港口功能布局等既有优势基础上,着力补齐现代航运服务、智慧绿色港口设施、港口创新能力、人才科技支撑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推动生产与服务、管理与运营、硬件与软件同步发展,提升港口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国内国际双拓展。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拓展港口市场腹地。继续深化实施全省海洋港口一体化发展,按照“内联外扩”思路,积极加强与省内相关内河港、陆港的开发合作,加大在长江经济带沿线港口的投资合作,同时依托招商局、中远海运、中外运等央企,加强在“一带一路”沿线港口的布局,不断增强辐射能力,在我国高水平开放新格局中发挥重要窗口和前沿阵地作用。
坚持绿色智慧双促进。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走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增长方式优、规模效应强的发展之路,实现港航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港口服务和监管深度融合,深化政企间、部门间的信息开放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加快港口转型升级、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港城发展双互动。坚持世界一流强港建设与全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四大”建设相呼应,积极发挥港口对“四大”建设的独特支撑作用。坚持走港产城联动发展、整体转型的道路,推进港产城一体联动发展,统筹推动临港各功能片区的资源整合,形成港口、产业和城市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态势,努力走出“港兴城兴”的发展新路径。
聚焦六大“硬核”实力
增强腹地辐射带动能力,构筑港口经济圈。要建设世界一流的港口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港口功能业务布局,推进集装箱泊位规划建设,加快港口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集疏运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集疏运基础设施,做强海铁联运特色优势,打造国家海铁联运示范基地,提升发展水水中转,加快推进“四港”联动发展。要大力拓展内陆腹地空间,推进长江集装箱运输体系发展,加强长江沿线优质港口资源合作开发,深化长江沿线港航物流资源整合,开展沿江铁路场站及物流园区投资。
增强全球链接影响能力,打造畅通“双循环”物流枢纽。要积极开拓国际航运物流大通道,加强港口全球化布局,大力开辟国际航线,加强国际物流合作,推动港口物流园区投资开发。要加快发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建设国际采购中心、分拨中心和配送中心,打造国际中转物流枢纽港。要着力打造高标准国际化开放平台,积极创建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谋划共创长三角自由贸易港,提升宁波开放能级。要努力增强行业品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海上丝路”指数品牌影响力,高标准举办中国航海日和海丝论坛、国际港口文化节、长三角航运创新发展联盟论坛等国际性合作交流活动,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和规范制定。
增强区域协同发展能力,构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要积极参与构建长三角港口一体化治理体系,坚持资源利用最大化、资本配置最优化、货源组织最经济化和地方积极性最大化的原则,推进形成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双核并强” 的长三角港口新格局。积极参与长三角港口投资运营机构建设,争取在港口投资运营决策中的宁波话语权与合理利益,推进与上海港互补合作发展,参与长三角港口群多方位一体化建设。要着力打造宁波舟山港一体化2.0版,切实破解“一港两政”“一港两关”“一港两码”“一港两引”“一港两拖”“一港两态”等问题。要推进宁波临港区域整合提升发展,谋划临港区域开放发展新平台,深化梅山、穿山等港区一体化统筹发展。要加强区港一体化发展,完善高效便捷、客货分流的交通集疏运网络体系,推进区港互动发展,加强临港核心区域物流环境治理。
增强高端航运服务能力,提升现代航运服务产业链水平。要推进航运服务集聚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谋划建设临港区域港航服务高质量发展基地。要做大做强现代港航服务业,推进航运物流服务高级化,大力发展航运金融服务业,做优特色海事服务业,提升发展航运交易服务业,强化发展海事法律服务业,积极发展航运咨询和会展业。要加大航运服务市场主体招引培育力度,强化港航服务功能性组织、港航企业等招引培育,支持港航领域行业协会发展。
增强产业创新引领能力,构建现代化临港产业体系。要着力打造油气大宗商品配置基地,加快建设LNG登陆中心,提升国际油气储运能力,大力发展油气贸易。要发展壮大临港先进制造业,推进临港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改造、绿色化转型,大力提升新一代信息设施和智能产业技术。要着力打造国际供应链创新中心,建设一批国际进口商品分拨中心,谋划建设国际供应链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国际供应链业务发展,推进阿里巴巴宁波数字贸易港转运中心建设。要深化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推进综试区试点内容与范围扩大,打造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加强海外仓布局建设。
增强港口现代治理能力,打造未来港口模范样板。要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探索建立符合宁波口岸管理实际、与国际通行做法对接可比的口岸营商环境评价机制,进一步优化简化通关流程,提升口岸通关服务水平,规范口岸整体通关成本,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要加快建设智慧港航,积极推进港航大数據开放互通,谋划建设“1+3+N”港航大数据应用平台,推进港航运营管理智能化,实施船联网应用示范工程。要推进绿色生态港口建设,加强港口和船舶污染防治,实施港区绿化工程,大力推进港口循环化改造,构建清洁低碳的港口用能体系。要加强平安港航建设,强化安全风险防控,提升海上应急管理能力。
(作者为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谢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