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抓矛盾解人物,精梳关系探情感

2020-01-13张叶叶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0年3期
关键词:神父复杂性马尔克斯

张叶叶

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入选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文学欣赏》中的“情感”单元,足见文本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也体现出中学生浸润其主旨情感的必要性。因此,可将分析探究主要情感作为本文主要教学目标,重情感的熏陶浸润。

要探究本文要传达的主旨情感,了解人物的复杂情感是基础。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人物形象不可能是单一的,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并非单线的,具备矛盾性和复杂性。正是人物本身的矛盾性,使得他们身上最突出的特点在对比中显得更为深刻;正是人物关系的复杂性,使得文章要凸显的主旨情感得以体现。

就本文来说,母亲、神父两个主要人物即是剖析的重点。两者身上均存在明显的矛盾性,其关系也有着丰富内涵。

母亲:平静与汹涌

文本中的母亲是极其理性的,从她在火车上颇显冷漠的举动中就可以窥见。“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她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可以想象,在过去的时光里,如果不是天大的事情发生,这位母亲可能都是波澜不惊、镇定自若的神态。在对待小女孩的态度上,更是表现出了母亲的口气之坚决:“把鞋穿上!”“梳梳头!”“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好!”每一个感叹号都是一次指令,坚硬平静。去到镇上,母女俩先是“悄悄地”走进小镇,“尽量不去惊扰别人的午睡”,甚至只是“用手指甲敲了敲纱门”,动作之轻体现出母亲较高的素养,更刻意让读者体会不到母亲此时有任何的情绪波动,吸引读者接近核心事件。即便是回答神父问题时,母亲也只是“不动声色”地回答自己来的目的,按照程序签字、离去。作者给出的结尾很具有画面感:“她挽着小姑娘的手朝大街走去。”留下的背影甚至都是静悄悄的,足见其理性色彩。

这是作者在故事中的表面呈现,而实际上却让读者潜意识中感受到了母亲实际刻意压制的汹涌情感。火车上的一举一动,是不想再旁生枝节打乱了自己的心绪,这一趟只为探墓一事来;对小女孩甚至带有呵斥意味的话语,其实是受骨子里的尊严驱使;叮嘱小女孩“尤其不许哭”,实际上是在克制自己悲伤的情绪;跟神父看似平淡的对话,更显出其固执和情感的波动;在火车上按着的皮包,在进入神父的房间时被她紧紧抓住,她“愣愣地站在那里”,此时正是内心理智与情感作斗争的时刻;她承认她的孩子是小偷,却回答“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这是母亲对孩子的一种无条件的偏爱,也是她对于贫穷命运无力的哀叹。我们甚至可以想见,在母亲平静的外表和声调之下,内心的矛盾纠结已经波澜汹涌。越是克制,这种母爱的伟大光辉越是突出。

神父:刻板与温情

与母亲相比,神父的情感是存在明显变化的。事件发生的时间是神父及街上人的礼拜二午睡时刻,神父形象首先通过妹妹之口侧面反映出来。在知道客人已经到访的情况之下拒绝立刻会面,显得理性;而了解火车将开、会面后明白母女俩前来探墓时态度也较为敷衍。这两处的神父是刻板甚至有些冷漠的,完全是一种例行公事的态度。神父形象的复杂性在明白母女身份时体现出来,他“脸刷的一下子红了”“头上开始冒汗了”,毕竟本文不是推理悬疑小说,对于事件的经过和判决我们不做过多推测,但从神父的神情可以读出来,面对一个小偷的母亲竟然堂而皇之地来借钥匙探墓,神父的内心此刻充滿了矛盾和疑惑。

神父的职能是救赎人的内心,他身上必然存在对神的信仰;而作为一个普通人,其正义感和向善之心也颇有体现。在面对小偷的母亲时,神父很自然地发问:“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此时此刻,神父心中还存在很明确的“正误观”,对于神的信仰坚定不移;而在得知小偷因为贫穷而饱受辛苦、被贫穷逼得毫无选择的时候,他说:“哎!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

上帝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吗?在这一点上,神父此刻有所动摇。无法确定这个问题,神父身上属于人性本身的温情便显露出来,他与母女此时的关系不再是例行公事或是职业驱使,而是人与人最真切的关心。作者十分巧妙地让此时的神父又说了一遍:“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这句话和初见母女时所说的话虽一样,但是情境和心态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此时的神父身上闪现着悲悯的人性光辉,事实上是将神父这一职业真正地进行实践。

如果说之前是出于职业的一种刻板的信仰,此刻才是最温情的对于人性的信仰。

人性之爱

母亲和神父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两人所处的立场不同,无条件的母爱和有条件的道德观产生了对立冲突。所以,对于一个小偷的母亲,神父本应该是高高在上的怜悯与施舍,甚至是谴责其不教之过。而事件的结尾,我们却看到了神父对母女的关切甚至是敬仰,关系转换的背后,是二者的立场统一于人性的悲悯之爱。这种悲悯之爱使得无条件的母爱加上了尊严的成分,不至于沦为偏爱和溺爱,它同样具备理性;使得有条件的道德感加上了温情,不至于刻薄和生硬。

马尔克斯曾在访谈中说:“我觉得我就是当时的那个小偷。”而我们谁又不是那个小偷呢?有可能迫于客观的原因去做一些违背主观意愿的事情,渴望得到救赎却又无力挣扎。这也正是马尔克斯写作本文的精妙之处,他吸引读者去关注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的生存状态,深刻反思我们秉持的“正义感”和“道德观”,引领世人带着一双悲悯的眼睛去待人接物。这种情感价值观的浸润,是每个人所必备的。

通过人物本身的复杂性和人物关系的梳理剖析,可以引导大家感受本文中悲悯情感的伟大力量,从而接近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猜你喜欢

神父复杂性马尔克斯
复杂性背后
通往深刻的简单
走过“孤独”与“霍乱”,一生挚爱成就马尔克斯
管理会计中的复杂性成本研究
摔跟头
不会说谎的神父
一点点体面
马尔克斯曾阻止《百年孤独》被拍成电影
“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
复杂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