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 美

2020-01-13李兰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0年3期
关键词:朱光潜情趣趣味

李兰

上个月,兰姐给大家推荐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知道这本书对某些同学来说或许有些“涩”,毕竟它不像人物个性鲜明、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那样容易“入口”,它本质上是论述文的合集。是的,我知道看到“论述文”这三个字,怕是有许多高三的学生要哀叹一声“我好难”了。

对于现下在狂刷真题、模拟题、专题训练题、周测日测题的高三党来说,“论述文”似乎是一块特别难啃的骨头——看的时候晕晕乎乎,做的时候懵懵懂懂,做完之后心里七上八下,看到分数的时候七零八落。其实在这个时候给大家推荐朱光潜先生的书,就是因为他的文章其实是特别好的论述文范本。他可以把学术性问题用特别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给你听,可以在文章中引经据典又不让你感觉是在掉书袋,甚至还可以为你的高考作文提供一堆高大上的论据。他条理清楚逻辑清晰,深味他的几篇文章以至烂熟于胸,绝对可以根治议论文逻辑混乱的毛病。所以说,朱光潜先生的学术“小书”,真真是高三党养分滋补的佳品。只要你进补得法,肯定可以成为你拿下论述类文章阅读的最佳助力。

如果是还没有进入高三的同学,倘若你看得懂《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甚至还能看出些滋味来,那么恭喜你,你绝对拥有超级学霸的DNA!即使你现在还没有在分数上呈现出“显性性状”,但假以时日——尤其在翻完几本类似的书后,你一定能让人刮目相看。要知道,有些书,哪怕看了一箩筐,其中的含金量还抵不过某本书的一页纸。多看几本含金量高的书,哪怕一次只能看几段,那也是“含英咀华”,会让人受益匪浅。

现在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叫“走出自己的安全区”。阅读当然也是有安全区的。处在阅读的安全区内,比方说我们读一些网络爽文,会觉得读书毫不费脑子,诚然我们或许会被感动、被震撼,也会深深赞同文章中的一些观点,但从本质上来说,这些文章只是让我们强化了自己曾经的认知,并没有最大程度地挑战和拓展我们的认知。而走出自己的阅读安全区,其实就是让自己的閱读不那么“舒服”,甚至让自己感觉累、感觉烧脑。除去那些完全让你觉得一窍不通的文本,凡是那种叫你半懂不懂的文章,都是在“怂恿”你走出自己的安全区,帮助你拓展自己的视角和视野,为你开拓新世界的。所以,如果读朱先生的文章让你感觉有点“为难”,可只要你看得懂大概,你就不该放过,因为他就是来帮你修炼内力的“药老”,帮你发现新自我的“昂热校长”。

同学,你知道吗?人生最大的悲剧不是一辈子都没有遇见过一个贵人,而是,其实贵人就在你的身边,你却视而不见。再就是,你别误会,我并不是把朱光潜的书说得有多“至高无上”,因为在这里我不只是在说朱先生写的书,也是在说所有集中了先人智慧的经典作品。而朱光潜先生的那些“小书”是其中的冰山一角。

如果读了上一期的推荐,同学们应该记得,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你觉得有些书比较难读,而你又特别清楚这是一本好书的时候,咱们可以先快读一遍,再慢读一遍,这样就能因为在快读时对书本有了整体性的把握,而降低对片段理解的难度。虽说我们要有意识地挑战有难度的书,但我们同时也要用科学的办法来降低那种“为难”的感觉。我们不能任由自己对难点束手无策而磨灭了对阅读的兴趣,而要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来确证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信心。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比如通过快慢阅读法、参照阅读法、辐射阅读法去攻克难关,尽量享受深广厚重的阅读所带来的快感,而避免让阅读成为一种苦行。王阳明认为,成为圣贤的关键在“知行合一”四个字上。先别说成不成圣贤,咱们学到了好的读书法,不实际检验一下,让自己“知行合一”起来,又如何能变强呢?所以,这个月我再推荐朱先生的另一本“小书”——《谈美》,来作为大家检验自己的阅读品位和阅读能力是否已经有所提高的试炼场。

老实说,我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是很复杂的。

首先是感到亲切,因为朱光潜先生很显然是把这本书作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续集来写的——

从写十二封信给你之后,我已经歇三年没有和你通消息了。你也许怪我疏懒,也许忘记几年前的一位老友了,但是我仍是时时挂念你。

……

我向专门研究美学的人说话,免不了引经据典,带有几分掉书囊的气味;在这里我只是向一位亲密的朋友随便谈谈,竭力求明白晓畅。在写《文艺心理学》时,我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在写这封信时,我和平时写信给我的弟弟妹妹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便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这是一条思路,你应该趁着这条路自己去想。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我所说的只是一种看法,你不妨有你自己的看法。

你看,把论文写出了让读者捡到彩蛋的感觉也是没谁了。哪个说中国的学者只会板着面孔当学究来着?想必他一定是书读少了点儿。

其次是先生的文字生动逼真到有很强的影视画面感。

在这几年之内,国内经过许多不幸的事变,刺耳痛心的新闻不断地传到我这里来。听说我的青年朋友之中,有些人已遭惨死,有些人已因天灾人祸而废学,有些人已经拥有高官厚禄或是正在“忙”高官厚禄。这些消息使我比听到日本出兵东三省和轰炸淞沪时更伤心。在这种时候,我总是提心吊胆地念着你。你还是在惨死者之列呢?还是已经由党而官、奔走于大人先生之门而洋洋自得呢?

几句话是不是就能让你听到轰炸机的嗡鸣,闻到战火的硝烟?你会不会错觉自己有个“前世”,曾经真的亲身经历过这些。

接着就是感动,这种感动让我禁不住叫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完整地朗读了下面这段话。我盼望着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不要跳读,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完下面这些引用的文字:

现在青年不应该再有复杂错乱的心境了。他们所需要的不是一盆八宝饭而是一帖清凉散。想来想去,我决定来和你谈美。

谈美!这话太突如其来了!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年头,我还有心肝来“谈风月”么?是的,我现在谈美,正因为时机实在是太紧迫了。朋友,你知道,我是一个旧时代的人,流落在这纷纭扰攘的新时代里面,虽然也出过一番力来领略新时代的思想和情趣,仍然不免抱有许多旧时代的信仰。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在利害关系方面,人已最不容易调协,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如果这两层不讲究,社会上多一个讲政治经济的人,便是多一个借党忙官的人;这种人愈多,社会愈趋于腐浊。现在一般借党忙官的政治学者和经济学者以及冒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所给人的印象只要一句话就说尽了——“俗不可耐”。

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什么叫做“俗”?这无非是像蛆钻粪似的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

在这封信里我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免俗”。这事本来关系各人的性分,不易以言语晓谕,我自己也还是一个“未能免俗”的人,但是我时常领略到能免俗的趣味,这大半是在玩味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我能领略到这种趣味,自信颇得力于美学的研究。在这封信里我就想把这一点心得介绍给你。假若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較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

不知道你们看完这些文字会有什么感触。我想的是,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些怪现状,比方流量小生一张照片一夜之间被打赏的钱就超过了那些兢兢业业的科学家的年收入;许多人为了各式各样的奢侈品宁愿让自己吃土,甚至不惜借高利贷也要买买买;好些网红为了博眼球,什么事情出格就做什么事,乃至于脑残地直播酒驾;还有那些以弱者和无辜者为行凶对象的骇人听闻、令人发指的新闻案件……我们称这些现象为道德底线的滑落,然而为什么会滑落呢?“谈美”固然不能包治百病,但如果我们在一个人价值观的萌发期,在他形成独立意识的阶段,就在他的心里种下“美”的种子,让他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让他学会欣赏真正的“美”,他怕是不会允许自己做出任何破坏“美”、亵渎“美”的事情来的。

不过,这还只是这本书的“开场白”给我带来的感受。进入正题之后,朱光潜先生就开始认真仔细地跟我们讲解“美”的问题了。从第一章节开始,你会感觉开场白里的那个飘摇的世界离你而去,甚至身边的这个世界也在离你而去,先生的文字搭建成的课堂竟变成了一个世外桃源。

朱先生讲美学不紧不慢,就从我们生活中的现象开始讲起,引用的也常常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些诗文和事例。所以相对于其他的美学书,这本书算是入门级别。笼统地来说,整本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八个章节是让我们掌握美与现实、美与科学、美与自然的关联和区别,让我们学会用“欣赏”的态度,而非“实用”和“科学”的态度来面对“美”;后面九到十四章节是启发我们该如何进行富有美感的艺术创造;而最后一个章节《慢慢走,欣赏啊!》则是小结,呼应前面的那篇开场白。

事实上,这本书中的诸多章节具有非常完整的体系和架构,我进行任何摘取和分析都相当于意图把一条真龙截取个“一鳞半爪”给你瞧,暴殄天物不说,还纯属自不量力。所以莫如你自己去一探究竟的好。

我在这里只选取先生在本书最后的那篇小结性散文《“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里的文字来送给你。要知道,它们特别像一首交响乐的宏大终章,曾给我极大的震撼——

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还叮咛嘱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苏格拉底。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作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

……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愿我们借由阅读而得到的智慧,能帮助我们谱写出属于自己的美满的生命史;愿我们都能够享受情趣丰富的生活!

咱们下期再见。

猜你喜欢

朱光潜情趣趣味
挚友可贵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爱情趣数字
朱光潜“地下”翻译《美学》
怕站而不怕慢
情趣
给生活点小情趣
午睡的趣味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