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2020-01-13罗燕

民生周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北京四中作业家长

罗燕

两年前卸任北京四中校长的时候,刘长铭留下一封“致全体教育者的公开信”,这封信包括致校长、致教师、致家长三部分,浓缩了他从教40余年的经验。

在刘长铭的心中,家长一直是最重要的教育者。“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千万不要认为上名校才是决定一生。”

“永远要保持沟通,家长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别把自己的梦想附加给孩子的未来。”

……

他的这些家教箴言至今流传甚广。但在现实中,很多家长的教育观让他“不敢苟同”。多年来,作为一名教师、校长,也是一位家长,他一直在倡导更好的家庭教育,也呼吁學校引导更好的家庭教育。

淡化教育的功利目的

刘长铭至今记得多年前的一次家长会,散会后一位家长走到他面前,手里拿着一张奖状,问这玩意儿有什么用?

刘长铭看了一下,这是他的孩子获得科技竞赛二等奖的获奖证书。

能够获得这样的奖励,意味着这名学生在过去一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从事科研实践的学习。除了学习大量国家课程知识外,还在自主学习、科研实践能力、表述科学结论及与同伴合作完成项目或任务等方面,都获得了明显的提升。

“这张证书记录了一个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为什么在家长的眼里却一钱不值?我们都明白这位家长说这话的意思,二等奖不能保送大学,还有什么用?”刘长铭说。

他认为,这位家长对孩子获奖证书的态度,其实反映了当今在家长中普遍存在一种对教育的误区。社会上很多人,包括很多家长看重成绩,更看重学习所带来的功利性成果,只看到成绩看不到成长。

在许多家长心中有一个简单的逻辑,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升学,孩子只要顺利升学,有了名牌大学的文凭,就能够获得优越的生活,能够享受人生的幸福。

“事实上,成长比成绩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刘长铭强调,“不能说升学与生活幸福与否没有任何关系,但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二者一定存在着必然性的联系。”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在《幸福的政策》(The Politics of Happiness)一书中引用了哈佛大学一项历经20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入学时被测定为快乐的学生,到40岁的时候,要比同时被测定为不快乐的学生收入高30%。

这个结论给刘长铭很大启示:我们淡化名利,可能就没有那么多的焦虑,也可能孩子能成长得更好,更容易获得所谓的成功,即获得学历,获得很好的工作、收入,甚至有更深层意义的幸福。比考分和升学更重要的是,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0年前,北京四中成立了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学校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选出了第一批学生会员。

刘长铭跟他们约定:第一,参加科技俱乐部的活动,会占用大量学习时间,可能会对课内的学习产生一定影响,甚至可能影响考试和升学。这需要每个同学做出选择,如果担心影响成绩,担心考大学,现在就可以退出。如果决定参加,就必须坚持到底,不许因任何原因请假,以任何借口不参加活动。

第二,参加俱乐部的活动会有机会接触和结识国内最顶尖的科学家,任何学生和家长不许托关系、走后门上大学。

刘长铭记得,第一届会员是2001届的23名学生,那时他们正读高一。如今,他们中有些人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教授。“当我们淡化功利目的,在一个更大的时域和场域中去理解教育、理解人生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建立一种更加科学的教育价值观,也更有利于我们的孩子成长。”

“ 家庭教育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 就是孩子获得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以及终身发展的持续动力。”刘长铭说。

家校共育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刘长铭正在参与一所学校的创建,即位于大兴区的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在那里继续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从担任北京四中校长到现在,刘长铭坚守的理念一直没有变,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事实上,近年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很多,到底什么是全面发展?

刘长铭的理解是,学校的教育要促进学生在4个方面的建构或协调发展,这就是生物性的构建、人格性的构建、社会性的构建、工具性的构建。

在他看来,促进学生身体感官的适应性、应激反应、健康等是生物性的构建;促进学生自我认知、性格、气质、情感发展等是人格性的构建;促进学生提升人际关系能力、道德修养、规则意识、沟通交流、同情理解、合作包容等是社会性的构建;促进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等是工具性的构建。

他认为,这些构建要融入学校的课程,更重要的是要用这样的理论进行家校沟通,影响家长,说服家长,取得家长的认同。“家校共育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让家长对学校的教育理念产生认同。”

刘长铭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发现,家长与学校配合得越好,教育越会成功。重视培养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认同度,有利于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但他也指出,学校要有坚定的教育目标,进行价值观的引领,而不是迎合社会流行的价值观。正如他退休前在北京四中坚持的办学原则: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不唯众、不唯俗、不唯利。

学校引导家庭教育

为孩子报补习班、培训班已经成了当前很多家长“家教”的主要方式,但在刘长铭看来,这些只是在进行工具性的训练。

他坚信,学校是教育的专业机构,教师是教育的专业人士,学校有责任引领社会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在北京四中工作时,他这样要求学校教师。现在,他依然这样坚持。近日,在2019首都教育论坛上,他作了《学校要引导正确的家庭教育价值观》的发言。

他提出,学校要引导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主要是通过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不仅仅是工具、技能的训练。

“家庭教育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就是孩子获得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终身发展的持续动力。”刘长铭说。

北京四中在学生中做过多次调查。其中一项调查的数据显示,80%的学生认为他们的道德品质受到家长影响,65%的学生认为他们的文化修养来自家长的影响。

刘长铭经常跟家长讨论一个问题,孩子在同一所学校上学,在同一个班级上课,由同样的老师教课,学习同样的内容,他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几乎完全相同,为什么10年、20年、30年后的发展可能完全不同?

“孩子的发展,短期看智商,長久终身看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所造成的差异是不可忽视的,而且是非常深远的。”刘长铭说。

他发现,学生身上的任何优点或缺点,都可以从家长身上找到痕迹。教育孩子,首先是家长学习做人的过程,也是家长成长的过程。

退休之后,刘长铭喜欢早起到几所学校门口看学生上学。他看到,有些家长骑着电动车带着孩子,一下就骑到便道上去了。“每天这样上学,你说孩子还有交通法规意识吗?”

刘长铭强调,家长要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做好表率。比如,如果希望孩子喜欢学习,家长就要有读书的习惯,家里要有文化氛围。

家庭生活、学校教育整体设计

辅导作业已经成为家庭教育中的重负。“辅导孩子作业导致血压升高”“妈妈辅导孩子作业手拍骨折”“爸爸自绑双手辅导孩子作业”等新闻不断出现。

有老师抱怨家长不管孩子的作业,也有家长埋怨学校作业负担太重。

作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桥梁之一,作业受到越来越多非议。刘长铭建议,把家庭生活、学校教育做一个整体来进行科学、综合、系统的设计。

在作业方面,他在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进行了一些尝试。

比如,对于小学一年级,学校要求老师不给学生留作业,但给家长留一个任务,要求家长认真完成。

这个任务就是孩子在学校读完绘本故事,回家给家长讲故事,家长必须认真听,不能以任何借口不听。如果发现孩子讲错了,不许纠错,让孩子讲下去。

为什么不许纠错?刘长铭解释:“如果你有本事,婉转地启发孩子,让孩子意识到错误,那就那么做。当你没这个本事的时候就不许纠错,让孩子讲,你以为孩子会永远错下去吗?不会的。你今天说孩子讲错了,明天说孩子讲错了,再过几天,孩子就不敢说了。”

刘长铭希望把作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让每一项设计都有助于增进家庭的亲情,同时让孩子的技能得到巩固。

猜你喜欢

北京四中作业家长
北京四中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专业标准初探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凝聚百年历史 焕发青春活力 北京四中璞瑅学校
家长请吃药Ⅱ
BIM技术在北京四中长阳校区机电设计的应用探索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