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附子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痞验案1则

2020-01-13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9期
关键词:痞满中焦泻心汤

林 宏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痞满的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被称为“痞”“痞塞”“痞隔”等,其病因与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有关。汉·张仲景《伤寒论》指出该病病机为正虚邪陷,升降失调,并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其所创的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等,一直被后世医家所习用。

痞者,闷也;满者,胀也。痞满是以自觉脘腹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触之无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病因主要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久病体虚。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司。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在肝主疏泄的调节下,清升浊降,则脾胃气机顺畅。外邪入里、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等导致脾胃运纳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司出现痞满;或致中焦运化、升降无力而出现痞满。痞满初期多为实证,如因饮食、药物等实邪阻胃,导致脾胃运纳失职,痰湿内生,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司;痞满日久,正气耗伤,损伤脾胃,或素体脾胃虚弱者,均可导致中焦运化无力而形成虚证。

1 典型案例

患者,女,42岁,2019年7月就诊。患者自诉早上没有进食,后进食自助餐量多且杂,餐后腹胀难忍,前来就诊。患者述腹胀呈“爆炸样”,无大便、无矢气、无呕吐;寸关脉洪大有力,尺脉略沉;舌苔厚腻,舌稍红;呈痛苦面容;患者恶寒,时值夏季,尚穿两件长袖衣服,背部衣服潮湿;腹部触之柔软,按之疼痛稍加剧。服用消食导滞药物无效且腹痛随时间加剧。中医诊断:痞满,寒热错杂痞;六经辨证为太阳病变证。方拟附子泻心汤:大黄6 g,黄连片3 g,黄芩片3 g,炮附子3 g,3剂,每日1剂。煎服法:炮附子用药煲煎煮60 min;大黄、黄连、黄芩放于药包,投于装大半碗沸水(约300 mL)的药碗中,盖子密封浸泡3~5 min,取出药包;将两种药液混合温服。电话随访,患者服药半小时后,矢气频发,泻大量不消化食物后腹痛缓解,恶寒和背部流汗症状减轻;第2日再次服药后,腹痛消失,恶寒和背部流汗症状亦消失。

按语:该患者的症状符合《伤寒论》第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从患者的脉证分析,为上热下寒,水火隔离,寒热错杂所致。治疗要点在于清上热而温下寒,故用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用沸水浸渍,在于薄其味而取其轻清之气,符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和吴鞠通的三焦治疗理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上达下,以泄在上之热;附子熟用,久煎去毒,取其醇厚之味,符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味厚则泄……厚则发热”和吴鞠通的三焦治疗理论“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力大气雄,以温下焦之寒。诸药合用,符合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提出的“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服之则热得三黄而清,寒得附子而温,阴阳调和,水火既济,寒热错综复杂之证自愈。总治则亦正如《景后全书·痞满》:“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所以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2 体会

痞满有寒热错杂之分,当应抓住其基本病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以调理脾胃升降、理气除满消痞为基本的治疗原则。本病虚实相兼、寒热错杂者尤为多见,且随着病情的发展及治疗用药,虚实寒热之间会不断发生消长与转化,故治疗又以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扶正祛邪为常用之法,不可拘泥于一法一方。治疗时注重应用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等《伤寒论》记载的泻心汤作为治疗痞满的基本方。

猜你喜欢

痞满中焦泻心汤
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治疗痞满用药规律分析
温针灸治疗痞满的临床观察
畅通中焦选对药
李生财论治湿阻中焦型慢性胃炎经验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辨证仍是中医之魂——从小泻心汤止血说起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
慢性胃炎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
苏玉伦主任治疗痞满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