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主客观睡眠障碍对疗效影响的对照研究
2020-01-13杨春燕
杨春燕
(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0)
抑郁症早期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据调查,90%以上抑郁症患者均抱怨(主观睡眠)有睡眠质量问题,同时还表现为精神易兴奋、脑力疲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1]。目前临床中对于抑郁症主客观睡眠障碍对照研究较少,主要是对正常人群和抑郁症患者对照研究,为此,本研究对我院就诊的50例抑郁症患者实施主客观睡眠障碍特征和对疗效的影响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二者同异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就诊的5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的测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以及多导睡眠图的检查,将匹兹堡睡眠治疗问卷中第6项选项AB设置为主观睡眠好组(26例),将选项CD设置为主观睡眠差组(24例)。主观睡眠好组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6.5±18.5)岁。主观睡眠差组中,男11例,女13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7.0±19.0)岁;两组基线资料对比结果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的研究对象均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的测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以及多导睡眠图的检查。
1.2.1 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测量:研究对象入组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表对其近1个月睡眠质量进行评定。共7个因子,19项自评条目,每个0~3分,总分0~21分,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1.2.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由经过专业训练的评定员(两名)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通过观察、交谈的方式进行检查,检查完毕后两名评定员独立完成对研究对象的评分。采用5级评分法,0~4分,得分越高抑郁越严重。
1.2.3 多导睡眠图检查:安排研究对象在睡眠实验室睡两晚,第1个夜晚主要让其适应环境,第2个夜晚开始对其整夜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对研究对象睡眠进程、睡眠结构、睡眠指标等进行分析。
1.2.4 治疗方法:睡前20 min开始进行肢体放松疗法,右下至上,轻声引导研究对象放松脚趾、小腿、大腿肌肉,深呼吸、缓慢吐气,再次引导其放松臀、腹胸、背部肌肉,深呼吸、缓慢吐气,放松肩、颈、头部肌肉,放松面部肌肉保持微笑,手指放松、手臂放松、大脑放松,一次将全身、心放松。
1.3 疗效评价与观察指标:分析两组研究对象治疗4周后客观睡眠效率、睡眠进程(睡眠总时间、觉醒次数等)、睡眠结构(REM睡眠时间、觉睡比等)、REM睡眠指标以及抑郁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将本研究两组数据纳入SPSS21.0分析,使用(±s)表示、t对比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主观睡眠好组和主观睡眠差组客观睡眠效率分别为:(90.14±6.45)min、(89.77±6.85)min,t=0.196,P=0.844;两组睡眠总时间分别为:(343.78±51.44)min、(348.57±50.35)min,t=0.332,P=0.741;两组觉醒次数分别为:(5.31±1.15)次、(5.27±1.24)次,t=0.118,P=0.906;REM睡眠时间分别为:(15.71±2.17)min、(15.64±2.39)min,t=0.108,P=0.914;两组觉睡比分别为:(38.64±17.56)%、(38.77±18.31)%,t=0.025,P=0.979;两组REM睡眠指标分别为:(41.14±23.57)、(42.55±24.16),t=0.208,P=0.835;两组抑郁评分分别为:(2.41±0.54)分、(1.27±0.57)分,t=7.261,P=0.000;由此可见,两组研究对象客观睡眠效率、睡眠进程、睡眠结构以及REM睡眠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主观睡眠好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减分率高于主观睡眠差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患者长期处于心境低落的状态,患者的低落情绪与自身的处境并不相符合,轻微者表现为情绪消极,严重者会感到悲痛难忍甚至悲观厌世,给患者生活和健康均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睡眠障碍是抑郁症常见临床表现,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通常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睡眠进行高估,其消极的思维和情绪使其看什么做什么都困难重重,悲观绝望,使得其心境、睡眠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疾病的治疗[2]。
郑计华等[3]在研究中对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应用米氮平与帕罗西汀进行治疗后,患者睡眠之大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表明患者抑郁症得到改善可有效促进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本研究中对抑郁症主客观睡眠障碍特征和对疗效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主观睡眠好组和主观睡眠差组患者其客观睡眠效率、睡眠进程、睡眠结构、REM睡眠指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但经过4周治疗,主观睡眠好组患者抑郁评分较主观睡眠差组得到了明显降低,表明了主客观睡眠观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睡眠质量造成影响,在治疗的过程中过于高估自己的睡眠障碍,导致对治疗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