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水与气的关系探析《金匮要略》水气病

2020-01-13黄秋霞桑红灵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金匮要略水肿病水气

黄秋霞,桑红灵

(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1)

水气病在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金匮要略讲义》中的定义是由于人体脏腑气化功能失调,导致津液运行障碍,以致水湿犯溢肌肤,或留聚腹中,出现水肿或腹部胀大的一种疾病[1]。把“脏腑气化功能失调”作为水气病病机,笔者自觉不全面,以“水与气的关系”为主线解读水气病更有利于把握病机,领会仲师原意。

1 水与气的关系

水、气可互相转化。由《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可知气、水本是同类物质,可相互转化,只是存在的形态不同。所谓水即是气,气即是水;水散则水化为气,气聚则气凝为水;水为阴,气为阳,水不自行,得气乃行,水不自化,得阳乃化。在水与气的转化关系中,气占主导地位。

在疾病状态下,水、气依然可以互相转化,水与气的病理关系可通过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体现。人体水液代谢的顺畅依赖于脏腑之气的正常运行,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异常则影响水液代谢,形成疾病,由“气”累及“水。”反之,水液代谢有障碍,产生水、湿、痰、饮等病邪又会阻碍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由“水”累及“气。”

由上可知,气对水的影响表现在气化与气机,而水对气的影响只表现在气机。

2 “水气”于水气病的意义

2.1 “水气病”病名体现病机

水气之名,首见于《素问·评热病论篇》:“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气,《说文》载:“云气也,象形。如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可知“水气”为众水并流而蒸腾上升之意,蒸腾之动力来源于其在内之阳[2]。若水之蒸腾气化功能失常,则变为“客气”“病气”,形成水气病。可见,“水气”二字,在病名上更突出气化功能的异常。

2.2 “水气”体现水气病发病成因

考《素问·水热穴论篇》云:“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所论水病发生之根本在肾,又肺为水之上源,故末在肺,可见肺肾为水气病发病之重要脏腑。而肺主气,主通调水道,肾主水,可见“气”“水”二字可体现水气病之发病成因“肺肾失调”。换言之,水气病的发生以“气水失调”为本,又以“皆”字说明二者为并列关系,缺一不可。

2.3 “水气”体现水气病病理阶段

水气病篇中论及的“气分”“水分”“血分”是对水气病在气、水、血三个病理阶段的划分[3],与前文水与气在病理层面也可互相转化相应。又血水同源,上述病理关系可概之以“水”与“气”的病理关系。由水气病篇内容篇幅可知,水气病以“水分”为主要病理阶段,包括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及五脏水。气血水三者本互相关联不能截然分开,石水、肝水等也可属于血分病。如黄汗病病情轻浅属“水分”,病重时“必生恶疮”属于“血分”。

2.4 “水气”提示病种范围不局限于水肿病

水气病在《中医大辞典》中直接定义为水肿[4]。由上文可知水气病主要有气、水、血三个病理阶段,后世逐渐将气分病归属为“气胀”[5],血分病归属为“血胀”,水气病或水分病则属“水肿病”“水胀病”等。故而水气病病种范围不局限于水肿病,如果仅代表水肿病,为何不用水肿病命名?

《黄帝内经》中关于水液肿胀的病名多而不统一,水病、风水、肾风、水胀、肤胀等都有出现,水气病这个病名,惟张仲景独用,囊括了《黄帝内经》中各种水液肿胀病。又《灵枢·水胀》说:“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此其候也。”可见《黄帝内经》中“鼓胀”属于特殊之水胀,又石水与今之鼓胀病亦相关[6],因此水气病还应包括部分鼓胀病,故张仲景舍用“水肿病”之名。

3 “水气不调”为水气病病机

由前文知水气病病机与气相关,气对水的影响表现在气化与气机两方面。现代内科学用“气化功能失调”概括水气病病机,笔者认为此表述不全面,只提及气化而已。张仲景原文描述病因病机内容以气机相关的例子如下。一是风水表实证[8]。病因为外邪侵袭肺卫致肺失通调。由其方越婢汤用石膏去肺气郁闭产生的郁热可知,其正未虚,与气化无关;二是黄汗。其病因“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若汗未出汗孔不开,外水则难从汗孔入,黄汗则不得。其病机为水湿郁滞营卫致使气机不畅久而成肿;三是肝水。因肝失疏泄、气机失调致水道不通而成,正虽虚,其病机以气机不畅为主。四是原文水气病病机内容第7条:“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所述为胃热蓄水致水液外排道路堵塞而内停。

以上例子病机均为气机不畅,仅用气化失调表述水气病病机实为不妥。王博[7]提出,“三阳经的水气病多由于气机的运行不畅,开合枢失司,从而导致气化不利,水液不化;而三阴经的水气病多由正气不足、气化不及,气不化水所致。”其病机内容强调气机不畅的重要性,但气机不畅用气化不利表述。气化和气机是不同的概念,气化属于气的功能,失常伴随气虚;气机属于气的运动,失常伴随气滞。气化不利其实包括气化不及,两者不能表现为并列关系,故笔者认为气机不畅不能用“气化不利”表述。

由前文“水与气的关系”及“水气”二字对水气病的意义,结合“阴阳不调”学说,水为阴,气为阳,阴阳不调即“水气不调”。笔者提出愚见,水气病之病机可总括为“水气不调”,表现为气化不及和气机不畅。

可见张仲景将水气病独立成篇区别于痰饮病、湿病,意在强调水气病与气水关系密切,并且用“水气”二字命名水气病内涵实为丰富。一则体现病机为“水气不调”,发病脏腑以“肺肾”为本,有“水分”为主要的病理阶段,病种范围不局限于水肿病。由此读者方能深刻理解,水气病是一类由“水气不调”引起人体水液在内停积且以全身或局部肿胀为典型症状的疾病;二则用“肿胀病”命名未能体现病机及水液停积的主症,故用“水气病”最合适,惜后人不再沿用。

4 温阳调气为水气病治则

因水气病的病机为“水气不调”,由水与气的关系其治法可有3种思路:一则“治水调气”,借调水液以治疗气分病;二则“治气调水”,借调气机或气化以治疗水分病;三则“水气并调。”原文用方均有相应体现,并以“水气并调”之法为众,临床应用需根据病因病理阶段选用合适的方法。如原文第21条:“寸口脉沉而紧……当先攻击冲气”,由“当先攻击冲气”,知病虽由水分开始,出现气分问题当以调气为要。

4.1 “治水调气”方

如治疗“气分”病的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方中桂枝汤去性苦微寒之芍药,正是因水寒内凝需利水为要。故用温肺化饮之细辛与利水消肿之麻黄,沟通表里以散利中焦之水结,终使全身大气得转,为治水以调气之典范。又如治内有湿热壅盛致阳气不通而四肢厥冷的蒲灰散。方中滑石清热利湿,湿热一除阳气则通;蒲灰凉血消肿,血水同调,又体现本篇“血分”之治,此为后世治“血臌”之重要参考。 聂源[9]认为,活血利水在治疗臌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4.2 “治气调水”方

如黄汗之芪芍桂酒汤和桂枝加黄芪汤,两方均用黄芪行气固卫走表,配桂枝宣通阳气以发越肌表

之水湿。又如枳术汤治疗“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的水饮,方中重用枳实行气散结,配白术温中补气,气行而水亦散。三方均通过舒畅气机而达到利水之目的,未用1味利水药。

4.3 “水气并调”方

本篇余方均遵循“水气并调”之法,不详举,临床实际多用“水气并调”法。要做到“水气并调”,结合病机笔者认为,以“温阳调气”作为治则最为合适。“温阳”为“驱寒补正”,解决气化不及的问题,侧重提供水气转化的动力,从根本建立人体水液代谢正常循环。“调气”为调畅气机,保证水液代谢道路通畅,可通过疏肝、宣肺、行气或以泄为通等方法实现。温阳之重无需赘言。“发汗、利小便”为原文重要治法,恰可体现调气之重。因其实质是让水邪有通路外排,属于“以泄为通法”。宣肺行气法在文中多处体现不详述说。疏肝之法虽未在原文体现,但唐晓华[10]通过疏肝理气活血健脾法治疗特发性水肿获得96.7%的总有效率,实证疏肝可行。麻黄作为使用频率最高和最广泛的药物,性辛温可散寒宣肺利水,又暗合“温阳调气”之治则,可见“温阳调气”与张仲景原文治法思想一致。

众所周知,使雨天水坑积水变干最快速的方法是晒太阳,以蒸发回收有用的水源,同时疏凿引流让废水外排有出路。同理,人体之水液内停,气化与气机的调治缺一不可。“温阳调气”4字虽简单,但紧扣病机,与《黄帝内经》所述水气病病因以“肺肾为本”相应,所谓大道至简,可为水气病治疗之重要治则。

纵观全文,由“水与气”的关系理解水气病不仅思路清晰,而且有助于全面透彻地理解和把握病机及治则,良为学习理解水气病的重要参考角度。

猜你喜欢

金匮要略水肿病水气
仔猪水肿病的营养调控及预防方法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海上边水气藏利用试井资料确定水侵状况研究
特低渗透油藏CO2 混相驱和非混相驱水气交替注采参数优化
一例猪水肿病的诊断及防治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孟河医派治疗水气病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何谓“开鬼门”和“洁净府”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