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以粮改饲为抓手推进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2020-01-13采编部,尹亚斌
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大力支持下,内蒙古自治区以粮改饲试点为抓手,着力推动为养而种、种养结合,形成种养互推的草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牛羊产业跨越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肉牛存栏量从全国第8位上升到第4位,牛肉产量从第4位跃居全国第2位,肉牛产业产值400亿元以上;牛奶连续两年实现恢复性增长,奶牛存栏量和产奶量居全国首位,乳业成为超千亿级产业;羊肉产量是惟一过百万吨的省区,肉羊产业产值800亿元以上。在玉米种植面积没有增加的前提下牛羊肉和牛奶产量较快增长,为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做出了贡献。
二、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内蒙古自治区粮改饲试点旗县肉牛繁殖成活率达到90%以上,提高了30个百分点,核心地区达到“百母百子”,饲养方式由单纯繁育向育肥转变;肉羊整体实现两年3胎、1胎多羔,部分地区实现一年2胎;奶牛规模牧场全部实现全株青贮全混合日粮饲喂,泌乳牛单产达到9吨,生鲜乳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单产和品质双提升。
三、畅通了饲草产业链条
牛羊养殖快速发展,助推饲草产业的形成。全区种植青贮面积超1500万亩、苜蓿658万亩,其他人工种草1000万亩,“种、储、运”一体化饲草产业产值达到百亿元,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新的优势特色产业。内蒙古自治区始终把粮改饲作为畜牧业“稳羊增牛”和种植业“稳粮优经扩饲草”有机结合的着力点,推动单一的种植业大县和养殖业大县向“种养结合”大县转变,推动养殖增量由牧区向农区转移。同时,始终把粮改饲作为推动草食畜牧业“降成本,提效益”的关键点,探索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草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聚焦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重点建设肉牛、肉羊、饲草等15个优势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和11个农牧业产业集群。下一步,内蒙古自治区将以巩固和发展草牧业为主线,坚持“为养而种,以种促养”,进一步完善粮改饲收储模式和草牧业发展模式,逐步实现粮改饲在现行标准下全覆盖。积极打造国家级现代草牧业示范区,力争在“十四五”期间,青贮玉米种植面积保持在2000万亩,苜蓿保有面积达到1500万亩,优质草产品年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奶类产量增加到1000万吨,牛羊肉产量增加到190万吨,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1.粮饲兼顾,做大饲草产业。发挥土地集中连片的优势,继续压减“镰刀弯”冷凉干旱地区和农牧交错区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加快实施“改盐增草(饲)兴牧”示范工程和优质饲草工程,在农区养殖聚集区和农牧交错带养殖优势区,配套建设以粮饲兼用玉米为主,专用青贮玉米为辅,以苜蓿、燕麦草等优质牧草为补充的一批规模化、专业化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鼓励养殖大户、规模化养殖企业采取土地流转等方式加快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专业化饲草收购企业。积极推进与种植大户、合作社等玉米规模化种植主体的对接合作,推动规模化种植,就地就近保障饲草料供应。
2.增牛稳羊,做强牛羊产业。以粮改饲为带动,突出抓好中东部西门塔尔牛优势区和西部安格斯牛等专门化肉牛养殖区建设,着力增加优质青贮饲料储量,促进优质母牛扩繁增量,提高繁殖率,推动繁育户直线育肥和企业强度育肥,建立完整的基础母牛、架子牛、育肥牛生产体系,建设优质肉牛繁育基地,打造一批肉牛养殖大县;以内蒙古自治区奶业振兴项目为带动,突出抓好黄河、嫩江、西辽河流域和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等5大奶源基地,推行“苜蓿+全株青贮+精料补充料”的全价日粮饲喂,发展高产奶牛核心群,促进奶业种养一体化发展;在突出奶牛、肉牛基础上,粮改饲向肉羊产业扩展,推动养殖增量布局向玉米主产区转移,增强能繁母羊优质饲料保障能力。
3.政策互动,推动牧业绿色发展。借助粮改饲收储旗县与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重叠效应,建设一批以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污水肥料化利用为主的“种养结合”示范县,支持养殖场与订单种植青贮、优质牧草户签订粪肥还田协议,培育畜禽粪污还田利用社会化服务组织,就地就近利用畜禽粪污资源,提高青贮等牧草品质,为牛羊养殖提供安全绿色饲料,生产高品质牛羊肉和牛奶。
4.创新收储,强化饲草料保障能力。在整村整乡整县推进模式、种植配送收储三方联动模式、饲草企业集中收储模式基础上,壮大社会化服务主体。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饲草料交易市场,促进大型收储设备应用,提高收储效率和质量。同时,结合内蒙古自治区正在实施的牧区现代化试点,向易灾旗县倾斜粮改饲项目,对牧民收储青贮等饲草进行补贴,降低牧民购买饲草料成本,缓解饲草短缺问题,提升防灾减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