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在线教学过程中思政素材的选取①
2020-01-13任书荣薛静波
任书荣 张 蓓 王 静 薛静波 张 丽
(青岛大学基础医学院,青岛 266071)
课程思政旨在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2]。医学免疫学作为医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前沿性和支柱性学科,是医学院校多种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必修课,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亦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本校免疫学系教师积极探索通过思维导图、小组文献学习、在线课程学习和模拟动画实验教学等手段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主动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4]。在此基础上,本课题组立足于与教学进度相关的各章节专业知识内容,以课程专业知识为主线,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与其相对应的免疫学思政内容,以短视频、小故事、文献阅读的方式导入相关章节,如免疫学领域古今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双肺移植女孩的自述视频、人体与病毒的战争视频、树突状细胞的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等。通过观看形象生动的网络短视频,可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简单明了地阐明。通过讲述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产生思想的共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坚强和乐观,培养具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责任担当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有疑问的内容和疫情研究进展,引导学生进行在线文献阅读,扩充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科学家探索生命本质的严谨性。
1 教学设计与实施
医学免疫学主要研究免疫系统如何识别抗原(如病毒、细菌或其他非己物质)和危险信号后发生免疫应答继而清除异物的规律。现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能够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随时随地学习。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在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的特殊时期,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结合网络资源,以新型冠状病毒为例子,借助互联网主流媒体的报道,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异物的机制、过程和转归。同时充分挖掘各种与免疫学内容有关的互联网短视频、小故事和文献资料,插入所讲授的相应章节中,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进行思政教育。
1.1免疫学概论链接古今中国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医学免疫学概论教学中包括免疫学发展史,在此部分内容中通过链接古今中国科学家在该领域贡献的事例,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人类对免疫的认识是在同传染病作斗争中开始的,早在约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观察到传染病患者在痊愈之后可以抵抗该病再次侵袭,称之为“以毒攻毒”,并尝试通过人工轻度感染某种传染病的方式使机体获得对该病的抵抗能力。约公元303年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对于防止狂犬病就有“取狂犬脑敷之,后不复发”的文字记载,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预防接种。天花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传染性强,死亡率极高。公元16世纪我国明朝隆庆年间已有关于种痘的医书记载,将天花患者康复后的皮肤痂皮研磨成粉,吹入未患病的儿童鼻腔,以预防天花感染,称之为“种人痘”。这种方法不仅在当时的国内广泛应用,还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传到日本、俄国、英国等国家,为200多年后英国医生Jenner发现牛痘苗预防天花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用于预防结核杆菌感染的卡介苗于1922年在法国用于人群接种,中国的儿科医生王良深知结核病的危害,决定自费去法国巴斯德研究院学习,1933年回国时,卡介苗发明者之一介云赠送了卡介苗菌株和一批卡介苗,他又自费采购了制作卡介苗的相关设备,在重庆自己开的仁爱堂医院做卡介苗培养,制作液体卡介苗,给自己和朋友的孩子接种,成为中国卡介苗制作的奠基人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现代免疫学家,如治疗性乙肝疫苗的开拓者之一闻玉梅院士、研究中药免疫调节的杨贵贞教授、“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顾方舟教授、研究树突状细胞的曹雪涛院士和研究NK细胞的田志刚院士等,他们带领着年轻学者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奋战,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免疫应答的机制,在国际免疫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通过这些事例的讲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鼓励他们向医学前辈们学习,在医学科研的道路上努力攀登,为国争光。同时引导学生认清我国免疫学研究的曲折的历史和研究现状,我们的前辈们曾创造了早期的文明与辉煌,我们有责任也有这个能力继续将其发扬光大,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怀。
1.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链接双肺移植女孩视频,学会坚强,培养爱心和奉献精神 以哔哩哔哩网站上双肺移植女孩吴玥的视频故事引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章节的讲述。吴玥肺部罹患淋巴管平滑肌瘤病,面临持续使用呼吸机生存5年或者进行肺移植的选择。幸运的吴玥很快等到了肺源,广西桂林大山里的一个男孩因为放牛摔下山崖造成脑死亡,他的父母将他的器官进行了捐献。这位不幸早逝的小伙,用他的器官拯救了至少4个人的生命,吴玥是其中之一。肺移植女孩非常感激并珍惜代价昂贵的生命馈赠,以写信的方式向这个隐形的朋友诉说自己的所思所见,认为放牛小弟的大爱超越死亡与孤独。这场疾病让她直面“生命是有长度的”这个现实,而术后考虑更多的是“生命的质量”,如何让自己的每一天过得充实,不坐等,不遗憾。她坚持锻炼身体,坚持写作,还报名参加了第六届中国移植运动会400 m比赛。
通过这个视频故事的讲述引导学生向放牛小弟一样的器官捐献者致敬,感谢他们的大爱和奉献精神,正是因为他们的奉献,使得很多濒临死亡的人获得新生,能够幸福并顽强地生活下去。对于将来从事救死扶伤工作的医学生来说,更需要这种奉献精神,能够努力地为患者解除病痛,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同时引导学生向这位肺移植的女孩学习,学习她的坚强与乐观,人一生中难免会遇到挫折,遇到挫折时不灰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总会有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时候。通过故事的讲述、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同时将故事的内容与专业知识进行紧密衔接:从视频中可以看出这个女孩的担忧,她担心什么?(排斥反应)。希望什么?(组织相容)。担心的排斥反应为什么会发生?发生的几率多大?排斥反应的强度与何种物质有关?从而引出本章中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提高大家对专业学术知识学习的兴趣。
1.3抗原提呈细胞链接诺贝尔奖获得者Ralph Steinman研究树突状细胞(DC)的事迹,进行敬业精神教育 抗原提呈细胞章节中在讲述DC的时候,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Ralph Steinman的故事。他的主要成就是发现了DC,这是一类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是影响免疫应答的关键调节器。因为DC数量极少,在研究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得到认可。但是Ralph没有气馁,而是继续用更加精细的实验设计和更加敏锐的观察开展研究工作,终于使DC得到了大家的承认,认识到DC是启动人体适应性免疫应答所必需的关键因素,在抗感染和抗肿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可通过增强DC的功能用于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不幸的是Ralph 患上胰腺癌,大多数胰腺癌患者在确诊之后活不过1年,他没有放弃,继续用自己研究的DC对自身进行治疗,使其生命延长了将近5年的时间。遗憾的是在宣布其获得诺贝尔奖的前几天,他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他也因此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诺奖却已离世的科学家。但他坚持不懈的精神,激励着更多的科研人员从事免疫学研究。还可介绍巨噬细胞的发现者梅契尼科夫如何发现巨噬细胞的故事等。通过这些著名科学家的故事,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更深刻地学习科学家兢兢业业、至死方休的攻坚精神,让学生了解每一项科学发现,每一次技术进步,都闪耀着敬业精神的光辉,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敬业精神。作为医务工作者,今后要兢兢业业工作,刻苦钻研业务和技能,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承担起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4细胞免疫应答链接人体与病毒的战争自媒体短视频,培养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精神 2019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流行给人们的生活方式造成了较大影响,为医学生们学习抗病毒免疫应答提供了直观的典型教学案例。通过观看自媒体短视频《我是一个病毒》,使得学生能够更直接更形象地理解免疫系统清除病毒的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模式,认识到各种免疫细胞既有各自严密的分工,又相互协作,在完成清除病毒的同时又能保护自身免受剧烈的炎症损伤。任何一种免疫细胞的功能出现异常,都会使整个系统陷入混乱。现代社会分工较细,每个个体均要从事一份具体的工作,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认真完成,只有分工不同而无贵贱之分。大多数医学院校学生将来从事和疾病诊断、防治相关的临床或科研工作,不但要爱岗敬业还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诊断一种疾病,不仅需要医生的门诊检查,还需化验室、影像学和内镜等多科室协同检查。搞研究亦是如此,多人协作甚至跨专业多人协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此短视频生动形象地描述淋巴细胞这个特种兵团的威力,可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T细胞、B细胞的内容做好铺垫。通过短片的观看,使学生更能充分理解我国政府为防止疫情流行所做的各项努力,更好地遵守职能部门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从专业的角度向周围的人进行宣传和教育。
1.5肿瘤免疫链接2018诺贝尔奖获得者故事,培养创新精神和严谨求是精神 T细胞活化后可表达负性调节分子CTLA-4和PD-1,与相应配体B7、PD-L1等结合后启动抑制性信号,下调或终止T细胞活化,正常情况下有助于机体在清除抗原的同时避免对自身的过度损伤。肿瘤细胞通过表达PD-L1等负性调节分子可抑制T细胞活化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因此通过阻断T细胞CTLA-4和PD-1的作用,可促进T细胞对恶性肿瘤的杀伤,研发的多种单抗类阻断药物已应用于人体肿瘤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美国学者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学者本庶佑因为首先发现CTLA-4和PD-1的功能而获得201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5]。链接两位科学家的经典文献和事例,让同学们做成PPT进行讲述,学习科学家们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同时,锻炼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临床应用CTLA-4和PD-1抑制疗法的过程中发现该疗法并不能完全治愈肿瘤,有效率仅为20%~30%,治疗过程中常伴随有腹泻、肠炎、皮炎等各种炎症反应。通过对药物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的介绍启迪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应对?从而将该内容与以前所讲细胞因子内容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让学生们了解抗肿瘤免疫治疗任务依然艰巨,许多免疫机制并不清楚,期待后来者继续努力。
1.6免疫耐受、自身免疫病教学链接微课程“多发性硬化”,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免疫系统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对机体“有利” 的一面,可以防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消除基因突变的肿瘤细胞以及衰老、死亡细胞,又有对机体“不利” 的一面,可能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超敏反应的发生,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想。通过播放中国微课大赛作品《多发性硬化》,使学生通过具体病例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原则。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免疫损伤与免疫保护等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均体现着辩证统一的思想。让学生以辩证的观点认知和把握免疫系统应答的规律,正确理解和掌握医学免疫学知识,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正确的思维方式。通过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意识到,凡事都是相对的,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当成长过程中遇到不利因素,应敢于向命运挑战,变不利为有利。
2 教学效果分析与反思
2.1短视频、小故事的引入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医学免疫学基础知识渗透多学科领域,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免疫学理论抽象难懂,知识体系进展快、更新快,免疫应答机制复杂,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学到的免疫学知识很难做到融会贯通。如何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吸引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小故事、短视频的导入引出本节课程,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生接下来的专业知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思维活跃度维持在20 min左右,传统的50 min填鸭式课程讲述势必会造成学生知识接受疲劳。专业知识的讲述过程中通过穿插小故事、小视频,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2.2合理选择网络视频和网络推送 得益于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专业制作团体能够将很多深奥难懂的专业知识以精良的动画、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来,并可进行网络共享,使更多的人群受益。
然而随着自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上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网络知识作为主课堂的补充,必须保证知识传达的准确性。需要教师从专业的角度对内容进行甄别和遴选,挑选出优秀的作品推送给学生,如推荐学生观看国内外知名网站上(如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等网站)的专业知识和视频内容,拓宽知识面。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选取网络资源的时候应该充分尊重作者的知识产权,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2.3充分挖掘新冠疫情和免疫系统之间的联系,提升教学效果 突发的新冠疫情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高校教学改革带来了迅猛革新的机遇,促使各个学科加快推进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医学免疫学主要探究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和机制,新冠病毒作为侵入机体的异物可诱导机体产生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免疫学系教师充分利用这一学科优势,及时推送新冠病毒的最新免疫学研究进展[6,7],使学生通过对新冠病毒的结构和致病机制的学习充分掌握免疫应答发生的过程和特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紧跟研究前沿,学好医学免疫学。教师还能与站于时代潮流的学生们形成共鸣,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达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境界。教育学生从专业的角度理解国家制定的各项政策,在灾难面前响应号召,遵纪守法,科学防疫,做疫情防控的践行者和宣传者。
3 结语
课程思政旨在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所有教师、课程和教育的育人功能,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教学体系[1,2]。选择合适的思政素材可使学生在思想品德和主观意识上积极向上,协同思政课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免疫学课程教学中许多章节中都存在一些可供挖掘的激发正能量的小故事、小视频,通过这些内容的插入,既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专业知识背后的意义,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品德修养,使其人生观、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