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持续推进草原生态修复与治理
2020-01-13乔文军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草原工作站
文│乔文军(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草原工作站)
榆阳区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中部,毛乌素沙地南缘,无定河中游。与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以及榆林市辖区内的横山区、米脂县、佳县、神木县相毗邻,与黄土高原地带交接,东西宽128千米,南北长124千米,地势北高南低,辖区面积7053平方千米,居陕西省第二。
榆阳区处于内陆干草原自然地理带,属寒温带半干旱季风区,主要特点是:气候寒温、雨量稀少、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雨,夏季干燥炎热,秋季凉爽短促,冬季干冷漫长,年平均气温8.8℃,温差较大,年积温3217.6℃,无霜期155天,年降水量414.1毫米,年均蒸发量1905.5毫米。
供给情况:国产钾方面,盐湖装置正常运作,厂家库存维持低位,外输压力显现;受进口钾价格支撑,青海盐湖10月基准产品60%晶粉到站价维持2350元/吨,但无返利政策,地区实际成交价维持2250元/吨左右。进口钾方面,大合同签订后,新货源仍未到港,进口钾补充不足;港口钾库存降至160万吨左右,市场流通现货偏紧;港口钾价格暂稳,62%俄白钾主流报价维持2450-2500元/吨。边贸钾方面,货源仍较紧俏,62%俄白钾报价涨至2300元/吨左右。
榆阳区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全区土地面积1057.95万亩,其中耕地保存面积为112.4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0.62%;草地保存面积42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0.46%,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302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70.56%。
一、基本情况
2019年,榆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7.14亿元,比2018年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466.33亿元,比2018年增长14.4%;财政总收入达183.23亿元,比2018年增长12.1%;地方财政收入52.1亿元,比2018年增长2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436元,分别增长8.1%和9.7%。产业结构依然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随着全区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的逐年增加,家畜饲养量特别是草食家畜存栏量的迅猛发展,畜群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偷牧乱牧行为屡禁不止,封山(沙)禁牧工作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草地的沙化、退化和盐碱化导致天然草场面积越来越小,植被越来越差。特别是在“十四五”期间,全区计划新增肉用湖羊饲养量达到100万只,草畜平衡与矛盾更加凸显。榆阳区所面临的现实情况,亟待保护和修复建设好天然草地,为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欺凌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学校老师及家长不易关注的时间段。其中48.4%的学生认为校园欺凌主要发生在课间休息时段,认为发生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的比例为23.9%;发生在周末或节假日的比例为27.7%。
二、相关任务完成情况
1.项目建设区域分布。以南部黄土丘陵地带为重点、北部个别退化草地改良为亮点的实施区域,参照2015年以来已实施的退牧还草围栏项目,在围区内集中开展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实现草地的补播与更新改良。
2.建设规模。根据陕西省林业局、陕西省财政厅关于印发《陕西省中央财政林业草原项目储备库入库指南》的通知,榆阳区每年完成草原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天然草地的补播与改良1万亩。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但当今社会对教育教学的工作要求,不仅仅是这三个方面。教师更应该重新审视自身能力,端正教学态度,做好学生榜样和长者的同时,更要和学生心平气和地平等对话。因为知识的传播不应是自上而下的单方向交流,而更应该是“对话交流”,是你来我往的,是互动的。在课堂设计中,要多征求学生的意见。例如教案设计之前,与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收集他们的疑问和困惑点,然后加入到教案中,在课堂上给予解答。也要注意选择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内容活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才能够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热情和精神。
随着此方案的实施,政府各项投入不断加大,管理更加严格,各地儿童福利机构功能逐步完善。特殊教育、康复、保育、医疗等质量不断提高,改善了孤残儿童的成长环境,提高了孤残儿童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孤残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四是在优质草产品生产机械化技术发展的同时,应兼顾草地改良和草场生态建设机械化作业技术。
2.退牧还草实施情况。国家从2015年启动实施退牧还草项目,通过天然草地的更新补播与改良、草原围栏、舍饲棚圈建设和人工草地的建设,草地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草群不断提高,牧草种类增多,产草量明显提高。榆阳区4年累计完成国家退牧还草项目人工种草3万亩,草地围栏15万亩,棚圈建设9.6万平方米,天然草地补播改良5万亩。草原退化得到大面积恢复治理,人为破坏草原的行为达到有效遏制,逐步实现“草畜平衡”,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项目区草畜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天然草地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生态改善、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多元目标。
其中,壁板桩全部集中在B楼宣礼塔的下面,宣礼塔地下2层,地上40层,采用筏板基础,基础埋深15.5 m,筏板基础下布置60根壁板桩,嵌固深度为48 m,截面尺寸及数量分别为:6 m×1.2 m的24根;7.2 m×1.2 m的24根。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C 25/30-C 50/60。
在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退牧(耕)还草工程的基础上,将种草养畜的单一主体功能延伸向生态治理和修复功能同步拓展,重点瞄准草地防沙治沙和水土保持改善生态景观的主攻方向,全面实施草原生态植被修复项目。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榆阳区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全区可利用土地特别是草原生态修复面积较少,易旱区域面积仍然较多。
草原保护与建设事关国家生态安全、食物安全,事关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大事。榆阳区在加强高产优质牧草种植规模的同时,重点研发抗旱植物、耐寒植物、草原生态、荒漠生态、土壤修复等多个领域的生态修复问题,维系区域生态功能稳定,丰富区域生态景观,以人居环境整治催生农村生态环境发生革命性变化,增加村庄绿化总量、提升美化质量,促进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构建“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美丽家园,呈现山青、水秀、天蓝、地富的新榆阳。
三是全区真正划拨为草地权属性质的土地不多,在保护修复方面的统筹和融合还不够。
2020年,榆阳区实施人工种草高产优质苜蓿3万亩,安排区级专项奖补资金3000万元。为避免北部草滩地区风沙大,清明节前后正值大风扬沙天气,直接种植苜蓿幼苗易出现风滚沙压苗现象,榆阳区根据这一特殊的气候条件,率先倡导每年开春后先种一茬燕麦,6月底将燕麦收割后续播苜蓿,经济效益增加,控制风沙效果明显。
五是草原生态建设工程资金投入以政府为主,虽然总体投入较大,但单位面积投入标准较低,修复工程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生态修复主体不明确,没有形成第三方合力治理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清华大学图书馆微电影获奖是一个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在国内图书馆界掀起了微电影创作与营销的热潮,微电影数量迅速增加、题材也不断丰富。之后,北京大学图书馆推出的微电影《天堂图书馆》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推出的微电影因为其充实的内容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北大图书馆的微电影是为纪念北大图书馆建馆110周年而策划,富含文化底蕴,朱强馆长也亲情出演,讲述了祖孙两代人与北大图书馆的不解情缘,温暖了万千观众,并获得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大赛最美奖。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微电影是与校相声社团合作的,笑果十足,包袱不断,让人在欢笑中记住了与图书馆相关的知识。
四、建设目标
二是对草原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开发相对不足,对于脆弱生态区不同生态条件、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缺乏针对性的集成技术及标准体系。
在南部生态脆弱地区,在往年实施退牧还草项目、天然草地退化集中区域,开展退化草原的修复治理,实施补播建植与更新改良项目,可有效提高草地产草量,增加草种类,实现草的多样性,水土流失得到改善,草地植被盖度全面提高,沙化土地危害程度明显缓减,生态系统得以修复。
五、主要建设内容
3.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实施情况。为进一步改善京津地区生态环境,构筑京津地区生态屏障,国家决定继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建设。榆阳区2013年3月被列入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实施区域。工程完成情况:榆阳区2013——2019年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累计完成人工种草4.64万亩,草种基地0.296万亩,新建青贮窖0.81万立方米,棚圈建设9.911万平方米。在保护草原原始生态的同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依法加强草原监督管理工作,提高草地的生产率和利用率,转变生产方式,减少风沙侵袭,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逐步实现草地修复保护与建设。
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央、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榆阳区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榆阳区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先后实施了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项目、省级草产业建设项目、飞播种草项目以及早期实施的退耕还草项目,重点利用全区25万亩土地复耕整理项目,全面推动人工种草规模建设。党的十九大生态文明建设被定位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提出了到2035年实现美丽中国基本目标,明确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协调发展和综合治理,“草”被明确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战略对草原生态恢复治理和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
1.人工种草。2019年以来,榆阳区委、区政府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率先提出“3+2+X”产业战略发展目标,首次将草产业列入全区三大新型主导产业之一,计划利用3年时间,地方财政资金投入1亿元,新完成高产优质草产业种植面积10万亩,配套水肥一体实施大、中型机械服务队伍,建立健全优质牧草仓储、物流、初加工等服务体系。2019年,完成水地苜蓿种植2万亩,兑现区级政府补贴资金2000万元。目前,高产优质苜蓿集中连片种植、机械化播种、收获的现代化作业局面已经初步形成,正在实现“榆阳苜蓿”品牌、效益双向联动推进,为全区草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建设内容。草原生态修复。通过实施天然草地的补播与更新改良,提高草场产草量和可利用牧草比例。
地面处理。对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在30%以下,平均亩产鲜草量在50千克以下的退化草场采用机械免耕旋播和人工撒播的方式进行补播改良,对≥40%的劣等草场采用浅翻补播方式进行补播。播前通过耕翻、耙耱等机械措施,地面基本平整再进行机播或撒播改良。通过草地更新改良,加快草场植被恢复,有效提高草场质量,提高产草量和草的品质。
草种选择。根据榆阳区地理及自然气候条件,结合历年种草经验,选择草种必须具有抗旱、抗寒、耐贫瘠、耐风蚀和适应性强等特性,拟定补播草种为苜蓿、沙打旺等。
播种时期及播量。榆阳区适宜播种时期一般在每年雨水来临的3~6月。每亩播量在0.5~1千克左右。
播后管理。尽可能辅之以除杂草、封育禁牧和生物灾害防治,为草种入土扎根吸收营养创造有利条件。
本课中,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把对食物网的探究进行梯度设计,首先请学生阅读《有趣的“猫和牛”》,学习达尔文研究食物网的方法和角度。学生发现数量变化后,也领悟到了寻找生物间的关系是蕴含在其中的方法。教师再请学生结合一日三餐,思考:人是否属于食物链(网)中的一员?我们从食物中获得了什么?能量主要储存在哪里?引导学生从数量、物质、能量三个角度进行探究。为了提升探究的有效性,教师进一步组织如下活动:
六、效益分析
榆阳区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建成后,草场植被盖度增加,草层高度增加,草产量增加,草的品质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显著提升。黄土丘陵区和风沙草滩地区的生态面貌大为改观,由于草地覆盖率的增加,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土壤肥力状况明显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促进草地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项目区内品质优质类型草增多,维护草原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牧业的协调发展。国家钱粮补助、后续产业发展和工程区劳动力转移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产业结构由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向农、林、牧并重转变,由过去单一的种植粮食作物向“粮经饲”并重转变,饲草面积由15%提高到了60%。畜牧业在黄土丘陵区农户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由30%提高到了60%。特别在生态扶贫方面,榆阳区把项目建设倾向贫困村。
工程区农户由过去的广种薄收逐渐向发展高效生态种草养畜转变,由过去的游牧放养向舍饲圈养转变,由过去滥砍滥采向依法保护林草资源转变,农户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越来越多的农户自觉采取有利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善广大农户的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向生态良好可持续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