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定伦教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辨治经验探析∗

2020-01-13陶文强指导曾定伦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4期
关键词:僵蚕阴虚天麻

陶文强 梁 丹 唐 军△ 指导 曾定伦

(1.重庆市中医研究院,重庆 400021;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01208)

【关键字】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临证经验 曾定伦

后循环缺血包括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1]。其临床表现以发作性眩晕为主,可伴有站立不稳、跌倒发作、构音障碍、恶心、呕吐、耳鸣及听力减退等症状。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是本病最常见原因[2-3],随着人口老龄化,发病率亦越来越高[4]。目前西医治疗以药物及介入治疗为主,目标为预防中风及改善结局,但对眩晕症状缺乏有效缓解。中医对其病因病机认识悠久,治疗手段多样,疗效确切。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属于中医学“眩晕”“头晕”范畴,历代医家从风、火、痰、瘀、虚等论治,常见证型有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瘀血阻窍、痰瘀互结、肝阳夹痰、水饮上泛、气虚血瘀等[5-6]。

曾定伦,教授,主任中医师,第五、六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指导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重庆市名中医。曾老出身中医世家,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40余年,擅治中医内科疑难杂症,尤其是心肺脑三系杂症。笔者有幸侍诊曾老,曾老应用阴阳二分类法采用复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较好。现总结经验如下。

1 病因病机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眩晕病中易演变为中风且较为危急的病症,现代医学已充分证明该病的脑血管病理改变,逐渐明晰眩晕与中风之间的关系。曾老认为该病与中风病的风、火、痰、瘀、虚病因病机是一致的[7-13]。《黄帝内经》首开因风致眩、因虚致眩之先河,后世医家逐渐发展形成了因风、因痰、因火、因虚、因瘀等不同流派。因风致眩包括内风致眩和外风致眩两类,以内风为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揭示了肝风内动导致眩晕发作。眩晕亦可由岁气太过、外风作乱所致,如明代虞抟所言“风木太过之岁,亦有因其气化而为外感风邪而眩者”。因火致眩包括实火致眩和虚火致眩两类,实火致眩始于金代刘完素,《河间六书》指出“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乎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其火为真阴不足之虚火,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清离滋坎汤合此阴虚火动、耳鸣眼花之候。因痰致眩始于仲景,《金匮要略》中“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揭示了痰饮是眩晕发作的病理因素之一。朱丹溪则从“痰火”角度论治眩晕,如“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因瘀致眩由清代王清任首先提出,提出元气既虚,血气不畅也会发生“瞀闷”,通窍活血汤是治疗因瘀致眩的主方之一。因虚致眩之说始于《黄帝内经》。《灵枢经·海论》中“髓海不通,则脑转耳鸣,胫酸眩晕”,揭示了肾虚脑窍失养导致眩晕。宋元以后医家在前人因虚致眩说的基础上又有很大发展。宋代严用和提出“疲劳过度,下虚上实”令人眩晕;元代李东垣提出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可致头目昏眩;明代张景岳特别强调因虚致眩,如“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曾老认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常因饮食不节、七情过极、劳逸失度等内因导致机体脾土虚弱和(或)肝肾不足,导致脑窍失养;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衰退,衍生风、火、痰、瘀之邪;因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蒙清窍;或因土虚木摇而风动;或因真阴不足,虚火上浮,阳亢化风;或因情志过极化火;或因气郁痰结血瘀,停聚于脑;发为本病。

2 辨证施治

2.1 阴阳二分法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证素繁多组合多样[14],单从两个证素组合进行辨证分析不能完全涵盖,文献研究发现阴虚、肝阳、风、痰浊、瘀血、气虚、血虚等多证素常相兼而至[15-16]。曾老临证中发现肝阳上亢、风痰瘀阻、痰浊瘀阻、气血亏虚是临床中常见证型,其中肝阳上亢和风痰瘀阻证、痰浊瘀阻和气血亏虚常相兼,亦可兼见阴虚内热、脾胃亏虚、肾精不足、肝郁化火之象。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证型复杂多样,从单一证型分析疗效不佳,曾老从阴阳辨证角度用阴阳二分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辨证,采用复方施治,疗效确切。阳类证以肝阳上亢、风痰瘀阻证型为主,可兼见肝肾阴虚、阴虚内热、肝郁化火等之象。临床症状以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干苦、双眼及肢体震颤、烦躁易怒等阳证为主,方选天麻钩藤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加减,取名眩晕1号方,药物包含: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川牛膝、桑寄生、夜交藤、酸枣仁、姜半夏、白术、茯苓、陈皮、丹参、僵蚕。全方以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半夏白术天麻汤祛风化痰,酸枣仁养肝血安神,丹参活血化瘀,僵蚕泻风痰。针对兼证可加枸杞子、黄精、女贞子、墨旱莲等补益肝肾,加生地黄、麦冬滋阴清热,加夏枯草、菊花、桑叶清肝泻火,瘀甚加地龙、郁金、赤芍等活血通络。

阴类证以气血亏虚,痰浊瘀阻证为主,可兼见中气不足、肾阳不足等之象。临床症状以眩晕、耳鸣、头昏、胸闷纳呆、少气懒言、恶心欲呕等阴证为主,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脾胃论》)合四物汤加减,取名眩晕2号方,药物包含:姜半夏、党参、天麻、白术、茯苓、陈皮、泽泻、黄柏、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僵蚕、桂枝、蔓荆子。全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健脾化痰,四物汤养血活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合之,佐以桂枝温化阳气以消痰浊瘀血,僵蚕化痰,蔓荆子为引经药。针对兼证可加黄芪、山药、生麦芽、神曲、干姜补益中气,杜仲、肉苁蓉、菟丝子等温补肾阳,勿滥用附子、仙茅、淫羊藿等性温燥烈之药。

2.2 重视本虚、痰标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为本虚标实之病,曾老认为气虚阴虚、痰浊瘀阻为核心病机,可兼阳亢、化火、风动、血虚、气郁之象,祛痰化瘀是改善症状的核心靶点,补益虚脏可防止症状反复发作,针对病机选用相应药物是本病临证组方的主要规律。曾老在临证中重视“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虚为病之本,痰为病之标。虚以气虚阴虚为主,气虚责之脾胃中气,阴虚责之肝肾两脏,脾胃气虚及肝肾阴虚均可导致痰浊内生。曾老在治疗阴阳类二证中均使用姜半夏、茯苓、白术、陈皮等药物使脾运痰消。患者喜食肥甘、过饥、过饱、饮食偏嗜、过劳、药物等因素导致脾胃受损或者患者素体脾胃虚弱,清气不升,气血无源,清窍失养,发为眩晕;脾胃运化失权,痰浊内生,随气而动,浊阴蒙蔽清窍,痰阻气机,久病则瘀,发为眩晕。患者情志过极、房事不节、热病久病之后、过服温燥之品等因素导致肝肾阴虚或素体阴虚,清窍失养,发为眩晕;肝肾阴亏,相火失蛰,火泄水寒,脾阳颓败,水湿不运,上蒙清窍,发为眩晕;或阴不涵阳,肝阳乖张化风夹痰上扰发为眩晕。曾老在阳类证中使用川牛膝、桑寄生、酸枣仁补益肝肾配合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使水充火降。

3 验案举隅

患某,男性,74岁。2018年2月17日初诊,自述反复头目眩晕10余年,逐渐加重,持续数小时至数日不等,长期左耳耳鸣,严重时感觉外界物体旋转动摇不定,站立不稳,心慌不适,恶心欲吐,冷汗出,刻下精神稍差,少气懒言,闭目拒睁,面色少华,口干不苦,纳差,夜寐差,二便尚可。舌淡,苔白略腻,脉弱。颅脑TCD示左侧椎动脉纤细,血流速度减慢,Vs 28 cm/s,PI 1.23,右侧椎动脉Vs 36 cm/s,PI 1.01,基底动脉Vs 48 cm/s,PI 0.98;颅脑DWI未见确切新发病灶。西医诊断: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眩晕病(气血亏虚,痰浊瘀阻证)。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四物汤加减化痰健脾、养血活血,组方:姜半夏15 g,天麻10 g,白术10 g,茯苓20 g,陈皮10 g,泽泻6 g,生地黄10 g,当归15 g,酒川芎10 g,白芍15 g,党参15 g,黄芪30 g,黄柏6 g,僵蚕10 g,桂枝6 g,蔓荆子12 g。7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2018年2月24日二诊,眩晕发作程度减轻,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饮食、睡眠较前好转,舌淡,苔白略腻,脉弱。辨证方药同前。调整姜半夏10 g,黄芪45 g,白芍10 g,继服7剂,随访数月,患者眩晕发作频次程度减轻。

按:患者高龄老人,反复头晕,颅脑TCD提示脑动脉硬化及血流速度改变,符合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四诊合参,辨证为气血亏虚、痰浊瘀阻证,以阴类证论治,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四物汤加减。

猜你喜欢

僵蚕阴虚天麻
阴虚体质的人炎夏要会调理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不同重量僵蚕总灰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斑纹限性家蚕品种同时生产中药材僵蚕与雄蛾的试验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规模化养殖中降低僵蚕灰分含量的方法
天麻蜂蜜膏,头痛失眠都能用
天麻蜂蜜膏,头痛失眠都能用
2型糖尿病阴虚体质者的中医症状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