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秋季迁徙
2020-01-13陈鸿德谭德强
陈鸿德 谭德强│文
1 广西象州县城建新路46 号;2 广西象州县畜牧站,545800
10多年以来,每年的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我地有大量的野生蜂群迁徙。很多专业养蜂员和爱好者选择合适的地点,摆放经过技术处理的简单蜂箱、蜂桶和空心树段等收获蜂群,少则几群,多则百群。
从时间上看,该时段应该已由深秋进入隆冬,但我地地处华南地区,气候温和,实际天气条件正值秋季。此时外界蜜源非常丰富,正是蜂群复壮、存储越冬饲料的时机,部分蜂群出现分蜂。但是,收获的蜂群在群势和组成上多数不具有分蜂群的特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蜂蜂群的大量迁徙呢?
为了弄清其中的缘由,笔者将收获的中蜂蜂群、人工长期饲养的中蜂蜂群、自然环境生存的野生蜂群纳入研究范围。经过3年的试验,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蜂群所呈现的状态进行分析、对比,从中找出原因。
一、收获中蜂群的特征
1.群势:小群约350g,大群2000g左右,一般在1500g以下的居多。
2.组成:极少数蜂群带有雄蜂,大多数蜂群没有。
3.工蜂体色:带有雄蜂的整体颜色较浅,不带雄蜂的呈黑色,部分发亮。
4.生存状况:不论过箱与否,蜂群采集、繁殖均正常。将蜂群作原生态管理,只要不遇到极端天气,第二年春季照样群势较强。
二、人工长期饲养的蜂群状况
1.从9月初至翌年初夏,外界零星蜜源不断。此时起,蜂群又开始繁殖。随着时间的推移,群势得以复壮。10月初有小蜜源,巢内已有封盖蜜,工蜂积极造脾。部分强群培育雄蜂,造王台,出现分蜂。
2.历年来,秋季小蜜源可以取蜜,取过蜜的蜂群繁殖正常。
3.据蜂友反映:秋季小蜜源过后,中、小蜂群都出现烂子,容易发生飞逃。
4.实地考证:巢脾上部存蜜封盖,花粉充足,中部繁殖区见卵、5~8日龄幼虫全部死亡,没有一个封盖子,症状与欧洲幼虫病和中蜂囊状幼虫病不同。
5.有的蜂友采用换脾或换脾加换王的方式,有的蜂友参照治欧洲幼虫病的方法,用药物加入糖浆喂蜂,均能使蜂群恢复正常繁殖。
三、人工饲养与野生蜂群对比
1.在第2年的同一时间内,把本场蜂群一分为二做试验。一部分人工操控,另一部分模拟原生态养蜂,将其作为自然环境下的野生蜂参考,寻找共同点。
2.秋季小蜜源过后,人工饲养的蜂群繁殖正常;模拟原生态蜂群,不论群势强弱,分蜂与否,都逐步出现烂子。不久,大部分蜂群在不同时间发生飞逃,弃巢内尚存花粉和封盖蜜;少量不飞逃的蜂群,由于没有新蜂接替,群势锐减,直至消亡。
3.通过对多处、多群野生蜂的巢内观察,其所呈现的状态与模拟原生态蜂群所表现的基本一致。个别蜂群繁殖正常。
4.在野生蜂巢周边,同期的几种蜜源植物分布存在着差异。
四、结论
1.蜂群飞逃发生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时间段,说明其遭到不可抗拒的原因冲击。中蜂的飞逃是其寻求生存的一种本能。如果中蜂群占据宜居巢穴,巢内蜜粉充足,幼虫健康,则不会逃逸;如果蜂群遭受病害、无子、缺蜜,就极易飞逃。由此看来,育子不成活就是引起飞逃的真正原因。
2.幼虫不成活,一是受病菌或病毒感染,二是中毒。前者由于感染程度不同,会有极少数成活;后者则无一幸免。因此,巢内的烂子原因是中毒。
3.蜜蜂安然无恙,幼虫中毒。这种情况,不是农药中毒,而是饲料中毒,但又有别于甘露蜜中毒,而是工蜂采集到的某种蜜源植物分泌的花蜜中含有使幼虫致命的物质,所以幼虫中毒。
4.蜂群飞逃后,另择地筑巢,人为取蜜、换脾,使蜂群自然更换哺育幼虫的饲料。糖浆加药物喂蜂,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幼虫死亡的真相。但人为更换饲料,极大降低了毒蜜的危害,最终使蜂群恢复正常繁殖。
综上所述,蜂群的迁徙,源自蜜源的作用,至于是哪种蜜源植物含有对幼虫致命的物质,仍在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