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进教授祛风宣肺治疗风咳经验整理
2020-01-13王雪梅蔡碧波郑进
王雪梅,蔡碧波,郑进
(1.云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云南 昆明 650011;3.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云南 昆明 650200)
风咳一证由晁恩祥教授提出,临床表现为咳嗽阵作,干咳少痰或无痰,伴有咽痒[1]。《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中提出风盛挛急证表现为咳嗽阵作,干咳少痰或无痰,气急,呛咳,对寒热变化、异味较敏感等风邪致病之象,实质是气道的高反应性。风咳主要病机为风邪侵犯肺部而致伤津化燥,引起干咳、咽痒,临床辨治应以止咳化痰、辛温散风为主要原则。现代医学之咳嗽变异性哮喘、感冒后咳嗽、过敏性咳嗽,鼻后滴流、食管反流为主的咳嗽属于风咳的范畴。其他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肺纤维化,亦有部分患者以咳嗽气急为临床表现,可按风咳论治。其中,咳嗽变异型哮喘也称为过敏性咳嗽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由于近年来发病率持续上升,且容易误诊治疗效果不理想。风咳的临床表现大多持续4周以上,以干咳无痰为主要表现,在有氧运动、遇冷空气刺激后咳嗽加重,没有明显胸闷气促喘息的症状,临床上无发热、痰黄稠等表现,甚至经过长时间抗菌药物治疗任然无效,而应用支气管舒张剂则咳嗽症状明显缓解,支气管激发试验提示气道高反应性,曾有过敏病史,过敏源检测阳性皆可辅助诊断。郑进教授(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教师)临床治疗中医肺病30年,对该病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风邪袭肺”病机说,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取得良效。
1 重视外邪恋肺、风邪入络的病机
风咳符合“风善行数变”“风性挛急”“风盛则动”“风盛则痒”的特点,表现为急迫性,挛急性刺激性咳嗽,以及突发、突止,咽痒。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候》“久咳嗽上气者,是肺气虚极,风邪停滞,故其病积月累年,久不瘥”。外邪袭肺,失治误治,迁延不愈,邪气恋肺不解,脏腑功能失调,内有痰浊阻滞,肺失宣肃,久则气血运行不利,风、痰、瘀交阻而致病,临床以呛咳阵作,喉痒或胸中作痒为主。
风咳属于本虚标实证,“风为标,脏虚为本”,既有“风邪致病”的特点,又得认识到五脏本虚是导致本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关键。本病迁延不愈,久病则虚,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以气血亏虚为本,风邪犯肺为标。“风为百病之长”,故本病常常合并感受其他外邪;“风邪犯肺”为重要病因病机。风邪分为内风与外风,“风邪伏肺”成“内风”,如遇“外风”触发共同致病。同时本病发时主要在肺,但久病必虚,久咳日久则伤及脾肾。晁恩祥[3]认为风咳的病位主要在肺,又常常累及气道。史利卿[4]提出风邪为多种咳嗽敏感性增高为特征的慢性咳嗽的病因的观点。因此,本病病因分为外感六淫和内邪犯肺两大类,主要致病因素为风,病变主要在肺与气道,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病机为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气道挛急,病理性质当属本虚标实。
2 重视审证求因、病证结合的思维方法
咳嗽病因复杂,注意审证求因,应当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方法,明确疾病性质,把握疾病的变化和发展趋势,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切勿见咳止咳。如现代医学提出鼻炎、咽炎、食道反流、过敏、心理因素等亦是慢性咳嗽的重要成因,与中医“非独肺也”的观点相符。在治疗时鼻炎后滴漏所致,可选苍耳子、辛夷、石菖蒲、郁金宣肺开窍;食道反流咳嗽见白天或直立咳嗽,与进餐有关,或有嗳气、泛酸、胸骨后烧灼感,可选用旋覆代赭汤、小柴胡汤、温胆汤、左金丸、半夏泻心汤平复肺胃上逆之气。另外,因咳嗽是人体正气祛邪外出的反应,不能见咳止咳,需须审证求因。治疗中当以治肺(宣肺、清肺、降肺、温肺、敛肺、补肺、润肺)为主,还应当注意调治脾胃、清肝疏肝、补肾纳气等,重视脏腑之间的关系。
3 重视宣降肺的气机,用药轻宣灵动
郑进教授主张风咳应当以疏风宣肺为基本法则,同时结合感邪性质、所涉及脏腑,施以益气(温阳)祛寒、滋阴清热、养血润燥、宣肺通窍、清利咽喉、息风缓肝、肃肺和胃和降气通腑等法。肺为华盖,主宣发肃降,肺失宣发则肺气不利,郁闭为咳;肺失肃降则肺气不降,上逆为咳。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喜润恶燥,治宜辛平甘润,肺气自降,清肃之令自然得行。在临床中宣法以宽胸理气、疏通肺气为主,常用桔梗、前胡、薄荷、荆芥;降法以降气化痰平喘为主,常用苏子、杏仁、半夏、莱菔子、紫菀、款冬花、枇杷叶。一宣一降,疏利气机,能达到更好治疗效果。
郑进教授认为风咳寒热之证不突出。治疗上遵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若因风者,辛平解之”的原则,疏风宣肺、缓急止痉、止咳利咽,组方常采用炙麻黄、苏叶、蝉蜕、地龙、牛蒡子疏风宣肺;紫菀、款冬花、百部、杏仁、炙枇杷叶宣肺止咳;地肤子、白鲜皮、小白附子缓急、舒缓气道。风邪犯肺兼热者,加炒黄芩、瓜蒌壳清肺化痰;风邪犯肺兼寒者,加荆芥、防风、麻黄疏风辛温散寒;阴虚肺燥,加五味子、麦冬、苏条参养阴润燥。久病入络,常加丹参、川芎、桃仁、红花活血行瘀;病情缓解后尚应继续服用调补肺肾药,以标本兼顾,扶正固本。
因此,在治疗风咳中应当病证结合,先诊病再辨证,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先辨证再诊病。针对咳嗽的具体症状,宣畅肺之气机,治其标;另一方面,辨其证候具体病机,清热化痰,或温肺化饮,或祛风解表,培补肝肾治其本。同时发现久病患者以肺、脾、肾三脏虚证居多,当患者处于缓解期时,应当固本培元,并根据患者体质偏颇,分肺、脾、肾三脏之虚,有所侧重,同时注意时令、地域选方用药。
4 病案举隅
代某,男,16岁, 2019年3月12日初诊。以反复咳嗽半年为主诉前来就诊,自述半年前因外感出现咳嗽,夜间、受寒或闻异味以及平躺后均有不同程度加重,曾在当地医院就诊,服用氯雷他定片、孟鲁司特钠、复方甘草片等稍有缓解,此后患者咳嗽反复发作,经西药抗感染、抗炎、止咳平喘等治疗后无缓解,咳嗽进行性加重。现症见:咽喉痒,干咳伴喘少痰,口干喜饮,二便调,舌尖红苔白腻,脉弦细。治法:宣肺祛风,兼顾清热。处方:桔梗12 g,前胡12 g,紫苑12 g,浙贝母20 g,百部15 g,杏仁12 g,麻黄10 g,射干10 g,五味子10 g,牛蒡子12 g,炒黄芩12 g,法半夏12 g,枳壳15 g,瓜蒌壳15 g,僵蚕15 g,小白附子(先煎1 h)12 g,地肤子12 g,枇杷叶15 g,甘草6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019年3月19日,咳嗽症状好转,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仍有咳嗽伴喘,轻度咽痒,咽干,舌尖红,脉弦。上方加白鲜皮15 g,诃子10 g,麦冬20 g,沙参15 g,旋覆花15 g。
三诊:2019年4月23日,服用第2个疗程后,症状又较前好转。咽痒偶发,咳嗽,每天2次大便,纳可,喜饮,舌淡红苔白,脉弦。处方:白附片30 g,桂枝15 g,细辛6 g(后下),干姜10 g,浙贝母15 g,法夏15 g,桔梗15 g,紫苑15 g,百部15 g,杏仁10 g,麻黄10 g,瓜蒌壳15 g,旋覆花15 g,代赭石15 g,白鲜皮15 g,僵蚕15 g,茯苓20 g,炒白术15 g,薏苡仁30 g,炒神曲15 g,制枇杷叶15 g,甘草6 g,五味子15 g,生晒参15 g,炙黄芪30 g。7剂后咳嗽痊愈。
按语:患者反复咳嗽属于风咳范畴,风邪犯肺,咽痒咳嗽伴喘是其主诉,方中运用止嗽散宣肺理气,其中麻黄宣肺,杏仁降气,百部、款冬花、前胡、旋覆花下气化痰,法半夏燥湿化痰,牛蒡子、炒黄芩清宣肺热,瓜蒌壳、枳壳清肺宽胸理气,僵蚕、小白附子、地肤子、枇杷叶祛风润肺,治风咳之必备。全方用药,清宣灵动,重视中焦气机畅通,寒热并用,避免损伤娇脏。二诊中,考虑到药物虽然发挥疗效,但喘的症状仍然存在,故增加降气平喘润肺的白鲜皮、诃子、麦冬、沙参、旋覆花。三诊中重点考虑扶正培本的用药,所以在止嗽散的基础上采用白附片、生晒参、炙黄芪等温补阳气的扶正之品,桂枝、细辛等温通阳气,并加入神曲、薏苡仁、茯苓、炒白术等健脾益气、化痰祛湿之品,杜绝生痰之源,稳固气机调畅。在三诊中肺、脾、肾三脏同治,注意顾护津液,防止辛温燥热伤肺,寒热并用,咳嗽痊愈。
5 小结
风咳是慢性咳嗽中常见到的一种类型,现代医学中的咳嗽变异型哮喘,可归入风咳范畴,在临床上常常被误诊,病程反复,大多迁延不愈,临床治疗颇为棘手,存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问题,给患者造成了不良影响。郑进教授多年治疗肺病积累的经验,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是正气虚弱、脏腑失调,风邪犯肺,由于风邪内伏于肺,余邪不尽,外邪引动,咳嗽迁延不愈。郑进教授重视辨证,肺、脾、肾同调,宣上畅中,顾护津液,祛风宣肺、温中有清,寒热平调,温而不燥,降中有升,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