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神经性皮炎1则
2020-01-13付倩,李嘉
付 倩,李 嘉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550002)
神经性皮炎作为一种慢性皮肤神经功能性疾病,是临床上皮肤科常见疾病之一。西医治疗神经性皮炎多采取抗组胺类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控制其症状,但无法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常因情绪、饮食等因素诱发。笔者在饮食、生活习惯等健康宣教的基础上,采用火针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神经性皮炎1则,介绍如下。
1 病案举隅
患者,女,30岁,2019年9月3日初诊。主诉:反复右手拇指背侧皮肤瘙痒8个月余。患者8个月前因熬夜、过食辛辣食品后出现右侧拇指背侧瘙痒,以夜间尤甚,前期自觉瘙痒可忍,故未予重视及诊治,后每因受热、精神紧张或过食辛辣食物后瘙痒加重,偶有脱屑、血痂,并出现手指背侧团状凸起。遂就诊于贵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诊断为神经性皮炎,给予甘草酸苷胶囊口服及复方地塞米松软膏外涂治疗。患者自觉瘙痒症状发作时使用激素软膏外涂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但未能治愈,长期反复搔抓致皮肤出现苔藓样损害,遂就诊于针灸科门诊。刻下症:右侧拇指背侧有1个2 cm×1 cm的团状凸起,局部皮损潮红有血痂,自觉瘙痒难耐。平素心烦气躁,情绪波动较大时,症状明显加重,常伴夜间入睡困难、咽干等症状,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神经性皮炎。中医诊断:牛皮癣,肝郁化火型。治法:行气解郁,养血润燥,息风止痒。在健康宣教基础上,给予火针联合耳穴压豆治疗。治疗方法:嘱患者调畅情志,尽量避免患处接触及使用刺激性物质,忌食辛辣刺激食物。火针治疗方法:用75%酒精棉球于手指背侧皮肤行常规消毒,取中号火针,针尖在酒精灯外焰烧至白亮后快速刺至皮损部位,快速进针,快速出针,因皮损部位为手指背侧,浅刺即出针。皮损较严重处可适当增加针刺密度,操作过程中注意避免烫伤患者,结束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防止出血,隔2~3 d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耳穴压豆方法:用75%酒精棉球于耳郭常规消毒后,将王不留行籽耳贴贴于双耳肝、内分泌、神门、心、肾等穴,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持续1 min,以患者自觉有麻、胀感为宜,于火针治疗时更换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患者自觉瘙痒症状较前明显减轻,皮损部位无明显血痂、脱屑等,团状凸起范围较前明显缩小。继续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皮疹明显消退,无明显瘙痒症状。随诊3个月,患者诉皮疹已完全消退,未再复发,无瘙痒不适,夜间入睡困难、烦躁等症较前明显好转。
2 小结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剧痒难耐,以夜间尤甚,故患者常伴失眠;皮肤经搔抓后出现血痕或血痂,后期多出现明显的皮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该病初期并无明显皮损,仅有瘙痒感,经反复搔抓、摩擦,可出现苔藓样皮肤改变,其常因情绪异常、不良生活习惯及接触有刺激性物质等诱发和加重。该病属中医“牛皮癣”范畴,亦被称为“摄领疮”。《外科正宗》云:“牛皮癣,如牛领之皮,顽硬须坚,抓之如朽木。”中医认为该病发病主要有内外两种因素,内因责之心血亏虚,心神失养;或肝郁气滞,情志不畅,日久郁而化热,血虚日久生风,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致该病。《医宗金鉴·外科新发要诀》言:“此证总由风热湿邪,侵袭皮肤,郁久风盛,则化为虫,是以瘙痒之无休也。”外因当责之风、湿、热等外邪侵袭机体,亦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观察本例患者舌、脉、症,属肝郁化火型,故治法以行气解郁、养血润燥、息风止痒为主。西医治疗该病多以抗组胺类药物、钙剂或糖皮质激素类治疗,如复方氟米松软膏[1]、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等,对症治疗仅能缓解其症状,远期疗效不佳,且易复发。
火针疗法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医外治法,在治疗皮肤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火针疗法具有息风止痒、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等功效,能够有效调节病变局部气血,疏通经络。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火针热力,有效加快皮损局部微循环,调节皮肤神经,促进炎症吸收,抑制介质合成,增强患者免疫力[2];借助火针温热刺激,增强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以热引热,疏通营卫,以祛风、湿、热之邪[3]。耳穴压豆疗法是将王不留行籽贴于耳郭上相应穴位而产生治疗作用的一种疗法。《灵枢》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部穴位与对应的经络、脏腑功能关系密切,是疾病的反应点。本案选用耳穴肝以行气疏肝;神门宁心安神,消炎止痒;心、肾调节对应脏腑功能,滋养心血。多穴共用,共奏行气疏肝、养血润燥、止痒等功效。研究表明耳穴埋豆加火针联合治疗神经性皮炎,能够通过对相应部位的刺激,有效调节皮质神经兴奋、抑制血管的舒张收缩等,从而实现抗过敏的治疗作用[4]。
本案采用火针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显著,有效发挥了传统中医治疗方法的优势,具有操作性强、患者接受度高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