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的诊断和治疗
2020-01-13权锦花
权锦花
(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沈阳 110003)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压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在2~24 h内消退,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据统计,约10%~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作过一次荨麻疹,有小部分的患者发展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1 病因
荨麻疹的病因复杂,大部分患者不能找到病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食物及食物添加剂、吸入物、药物、感染、物理因素、昆虫叮咬、内科疾病、精神因素及内分泌改变、遗传因素等均可引发本病。
2 临床表现
荨麻疹的特征性皮肤表现即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风团的特征:①中央大小不等的肿胀,肿胀周围出现反应性红斑;②瘙痒,可有烧灼感;③一过性,皮肤通常会在2~24 h恢复正常外观。血管性水肿的特征:①突然发生的真皮下部和皮下组织明显肿胀,受累部位颜色正常;②有时疼痛而非瘙痒为主;③常累及黏膜下;④比风团消退慢,可持续达72 h。
荨麻疹主要分三类:自发性荨麻疹、诱发性荨麻疹及具有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的综合征。其中诱发性荨麻疹是由物理因子及其他因子诱发,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特殊临床类型的荨麻疹:人工荨麻疹、延迟性皮肤划痕症、延迟性压力性荨麻疹、热荨麻疹、冷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震颤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运动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水源性荨麻疹、接触性荨麻疹、肾上腺素能性荨麻疹、电流性荨麻疹。临床按病程长短将荨麻疹分为急性和慢性,病程>6周称为慢性荨麻疹。
3 诊断及检查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及皮疹特点,本病诊断并不困难。但因本病病因复杂,故可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以对荨麻疹进行诊断、分类和病因学分析,通常可选择以下检查项目:皮肤点刺实验、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尿液的常规分析、血沉、冷球蛋白测定、甲状腺功能和自身抗体检测、寄生虫学的相关检查,可能变应原的激发试验、皮损活检、自体血清皮试、血清补体检测和必要时的内镜检查。
4 鉴别诊断
本病临床上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4.1 丘疹性荨麻疹 为昆虫叮咬产生的过敏反应,多发于躯干、四肢伸侧,为略带纺锤形的红色风团样损害,顶端常有小水疱,部分可形成紧张性大疱,可持续多日不消退。
4.2 荨麻疹样血管炎 风团持续>24 h,有疼痛,愈后留下炎症后色素沉着,伴发热、关节痛、血沉快及持久而严重的低补体血症。
4.3 荨麻疹型药疹 有明确用药史,皮疹较一般荨麻疹色泽红,持续时间长,瘙痒,可伴有刺痛、触痛。可伴有血清病样综合征、过敏性休克。
4.4 色素性荨麻疹 皮疹表现为红色或红棕色,圆形至卵圆形斑疹、丘疹和斑块。皮损通常出现风团和潮红反应,轻微创伤诱发风团,是本病的特征(Darier征阳性)。
5 治疗
针对H1受体抗组胺药物是治疗急性和慢性荨麻疹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一代H1受体抗组胺药物如扑尔敏、赛庚定、异丙嗪等,因中枢镇静作用,限制了临床应用。目前多选择二代H1受体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等及其衍生物如地氯雷他定、盐酸左西替利嗪片、非索非那定等。
5.1 急性荨麻疹 大多数患者对H1受体抗组胺药物治疗反应较好。对于急性荨麻疹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治疗可予高流量吸氧,4~5 L/min,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的副作用有心动过速、焦虑和头痛,对有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的患者应用时要格外注意。老年人从小剂量(0.3~0.5 mg)起,最好在心电监护下观察生命体征更为安全。应用肾上腺素同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 mg,也可选用氢化可的松 200~400 mg或甲泼尼龙80~120 mg静脉滴注,甲泼尼龙静脉滴注时间应>60 min,速度过快可引起心律失常。
5.2 慢性荨麻疹
5.2.1 一线治疗药物 首选二代或三代非镇静类H1受体抗组胺药,如氮卓斯汀、氯雷他定、咪唑斯汀、依巴斯汀、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等。
5.2.2 二线治疗药物 单一疗法首选三环类抗抑郁剂(多虑平)、酮替芬、羟基氯喹、氨苯砜、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糖皮质激素;次选硝苯地平、孟鲁司特、华法林、免疫球蛋白、硫唑嘌呤、紫外光治疗。单药治疗控制不理想时可予联合治疗:首选二代非镇静类H1受体抗组胺药+环孢素A(或孟鲁司特或H2拮抗剂西咪替丁)。次选二代非镇静类H1受体抗组胺药+司坦唑醇(或扎鲁司特)。
5.2.3 三线疗法 包括环孢素、血浆置换疗法、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生物制剂(如依那西普、阿达木单抗、奥马珠单抗等,其中奥马珠单抗对难治性慢性荨麻疹有肯定的疗效)。
5.2.4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疗效显著,中成药如玉屏风散(气虚肌表不固型)、防风通圣丸(肠胃湿热型)、肤痒颗粒(风湿热型)、皮敏消胶囊(风热证或风热挟湿型)、乌蛇止痒丸(风湿热型)等,可根据病情选用针灸、耳针、刺络放血、拔罐、脐穴疗法等,可与二代抗组胺药物组合应用。
5.2.5 给药时间 慢性荨麻疹可根据风团发生的时间决定给药的时间。如晨起风团较多,则临睡前应给予稍大剂量;如临睡时风团多,则晚饭后给予稍大剂量。一般用药原则是初始用量足,维持用药时间长,连续服用不间断,当症状、皮疹消失并维持用药4个月后,可缓慢减药,减量需降阶梯方式逐渐停药,根据经验常规治疗在大多数患者中需要3~6个月,对有长期临床表现的个体或伴有血管性水肿的荨麻疹,治疗应长达6~12个月。如果病情有反复,则需重复治疗。不推荐白三烯抑制剂+抗H2受体拮抗剂,除非其他治疗无效。
5.3 儿童用药 对于儿童荨麻疹的治疗,非镇静作用的H1受体抗组胺药仍然是一线选择。多数抗组胺药物处方规定使用在1岁以上。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都有小儿用的糖浆制剂。婴儿和儿童应避免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儿童推荐使用跟成人一样的一线治疗药物种类和增加剂量方法(按体重调整)。在治疗无效的患儿中,可以增加剂量、镇静(晚上使用)和非镇静(白天使用)药物联合应用。
5.4 妊娠期哺乳期用药 妊娠期间尽量避免使用抗组胺药物,临床观察表明,大多数慢性荨麻疹患者在孕期症状可以减轻或消失。但如果症状发作,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必须采取治疗措施,可选择氯苯那敏和氯雷他定。较大剂量的羟嗪可在动物中致畸,故主张西替利嗪不宜用于妊娠期。大多数抗组胺药物可以分泌到乳汁中,比较而言,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在乳汁中分泌水平较低,哺乳期妇女推荐上述药物,并尽可能使用较低的剂量。有报道,氯苯那敏可以降低婴儿食欲和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故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
5.5 其他注意事项 ①临床上不要忽视感染引起的荨麻疹,红斑样风团比典型风团常见,皮疹多不痒,多数有发热、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及其他系统症状。故患者就诊时常规检查血尿常规、胸部X线等,尽早排查感染因素,加用抗生素治疗,以免发展成过敏性休克。②荨麻疹伴腹痛、恶心、呕吐的患者,不推荐使用红霉素、阿奇霉素,该药可导致胃肠道反应,患者不适感,必要时使用消旋山莨菪碱、甲氧氯普胺等对症处理,但对于有腹痛的荨麻疹,不可固定思维认为其是腹型荨麻疹,应注意合并腹腔感染、异位妊娠、结石、血管炎等其他复杂情况,应及时请专科会诊。
6 预后
约50%的慢性荨麻疹会在1年内自发缓解痊愈,80%的患者会在5年内自然痊愈。20%的荨麻疹合并血管性水肿患者从发病起症状可持续出现二十多年。荨麻疹合并血管性水肿患者常常症状较重,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而且治疗反应较差,自然病程要比单纯风团患者长1~5倍,50%的患者病程超过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