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附睾炎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2020-01-13叶廷龙陈佐龙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12期
关键词:附睾炎附睾阴囊

叶廷龙 陈佐龙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急性附睾炎作为男科非特异性感染性急病,属于中医学“子痈”“偏坠”范畴。急性附睾炎起病急,症状重,局部表现主要为双侧或单侧附睾睾丸肿胀疼痛,并向腹股沟区放射,严重者可上达腹部,后达腰部,甚至可出现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并可伴有其他泌尿生殖系炎症[1]。西医认为本病多由细菌感染导致,途径有:1)最常见由泌尿生殖系炎症经尿路通过输精管逆行至附睾引起感染[2];2)淋巴蔓延:盆腔炎症通过淋巴系引起附睾炎;3)血行感染:身体其他部位感染通过血路进入附睾。中医药治疗急性附睾炎相对于西药杀菌抗炎治疗具有起效快、不易产生抗药性、预后良好等优势。笔者收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急性附睾炎的研究资料,整理如下。

1 病因病机

古人把阴囊中的睾丸附睾统称为“阴丸”“阴核”,认为其与“肾”密切相关,故又称为“肾子”“外肾”等,当天癸充盈之时,在此可化生生殖之精,方能繁衍子嗣。经络学说认为厥阴肝经其经、筋、络、别,均与肾子直接相连,主要受肝血的濡养,肝主宗筋,宗筋狭义上指男子的整个外阴,包括睾丸、附睾、阴茎等,若肝气不畅,则致外肾气血不畅,发为诸疾[3]。综上所述,睾丸附睾与肾和肝经密切相关,为治疗囊痈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医学认为病因主要有:1)外感湿热、寒湿、火毒之邪;2)嗜食肥甘辛辣;3)跌扑损伤;4)房事不节或不洁。其病机为:在上述单一或多种致病因素下,病邪侵犯肝经,循经而下,结于囊中,附于肾子之上,气血不通,郁久化热,久而肉腐成痈,此病以实证为主,尤以湿热证常见[4]。国医大师周仲瑛认为“瘀热”贯穿了整个子痈发病的全程,子痈初期初感毒邪“热盛瘀轻”,日久瘀热搏结,继而肉腐成脓,此为子痈中期“瘀热俱重”,子痈后期,因体虚或失治误治,毒邪留恋,发为慢性子痈,此时“热退瘀重”,故而提倡分期论治[5]。

2 中医内治法

2.1 分期论治

急性附睾炎作为急性感染性疾病,西医分为急性感染期、进展期、恢复期,中医根据其局部特征表现分为肿疡期、脓疡期、正虚邪恋期,临证时应抓住每个阶段的侧重点,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周仲瑛教授根据子痈瘀热贯穿全程且各有侧重的特点,提出了子痈的分期治疗[6]。子痈前期(肿疡期)以清热利湿、解毒活血为法,以龙胆泻肝汤配合金银花、牡丹皮、赤芍等。子痈中期(脓疡期)以清热散结、化瘀排脓为法,以大黄牡丹汤辅以皂角刺、穿山甲、白芷散结排脓,必要时可切开排脓,若病患气血不足则当先养气补血,不可急于排脓。子痈后期正气虚弱,邪气残存。此时应当辨明主次,以实证为主采用枸橘汤合白薇煎,以虚症为主采用六味地黄丸合金铃子散,以瘀滞为主正气尚存者采用抵挡汤配合软坚散结诸药[5]。

2.2 专方验方

现代医者由于从不同的角度对急性子痈进行辨证论治,切入点不同各有侧重,有的以“血瘀”为本,有的以“肝郁”为本,有的以“热毒”为重,亦有从“少阳”论治,所以选方用药也各有异同,但最后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分类整理如下。

2.2.1 从“血瘀”论治 急性子痈主要由肝经气血瘀滞所致,治宜行气活血,软坚散结。选方主要由橘核丸合活血化瘀诸药化裁而来。李凯等[7]采用参术川棱方(海藻 15 g,丹参 12 g,蒲公英 10 g,黄柏 10 g,黄芪10 g,川楝子9 g,三棱9 g,桃仁9 g,橘核9 g,乌药9 g,夏枯草9 g,川芎9 g,莪术9 g)治疗急性附睾炎,对照组使用头孢他啶,经14 d治疗周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为83.3%,退烧时间,UTI缓解时间,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精子密度、精子活动率、a+b级等精液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朱建锋等[8]自拟清热散结汤(生牡蛎30 g,制大黄6 g,柴胡6 g,川楝子10 g,陈皮 12 g,桃仁 10 g,红花6 g,莪术10 g,山栀子10 g,黄柏6 g,三棱10 g,橘核10 g,荔枝核10 g,海藻10 g,昆布10 g)配合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头孢曲松联合地塞米松,治疗14 d后,治疗组有效率100%,对照组为71%。

2.2.2 从“热毒”论治 急性子痈由火毒之邪内侵肝经,结于肾子致气血不畅而发病。治宜清热解毒、化瘀排脓。方选五味消毒饮或仙方活命饮为主方。周岩[9]在抗生素基础上用桂枝茯苓汤联合五味消毒饮(桂枝15 g,橘核 12 g,紫花地丁 12 g,野菊花 25 g,荔枝核12 g,夏枯草15 g,桃仁10 g,金银花15 g,茯苓15 g,牡丹皮12 g等)治疗本病,治疗总有效率(93.98%)相较于单纯抗菌治疗对照组(78.02%)有明显提升。刘伟刚等[10]以自拟消痈散结汤(防风20 g,当归20 g,赤芍20 g,天花粉20 g,皂角刺20 g,金银花15 g,延胡索15 g,浙贝母15 g,乳香15 g,没药15 g,陈皮15 g,黄芩10 g,生地黄10 g,荔枝核10 g,柴胡10 g,甘草6 g,红花6 g)辅以西药治疗本病,对照组使用左氧氟沙星。治疗10 d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3.9%,对照组有效率为81.5%。且疗程结束后疼痛评分,睾丸形态比较,精子质量,精浆中性α-糖苷酶水平,观察组均好于对照组患者。陈阿文等[11]采用清热活血法,拟方如下:虎杖20 g,红藤20 g,蒲公英20 g,紫花地丁20 g,柴胡6 g,黄芩10 g,栀子 10 g,当归 10 g,赤芍 10 g,乳香 6 g,没药 6 g,皂角刺10 g,天花粉10 g,若阴囊红肿热痛明显者,加白花蛇舌草20 g,败酱草20 g,然后再以上述处方加冰片6 g外敷阴囊,每日1次。对照组使用左氧氟沙星。治疗14 d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有效率为66.67%。且治疗组患者附睾压痛、结节等症状消失较快。

2.2.3 从“湿热”论治 急性子痈由湿热下注厥阴肝经,气血壅滞,化而为痈,治宜清利湿热,消痈散结,方选龙胆泻肝汤为主方。李必波等[12]采用龙胆泻肝加减方(生地黄20 g,龙胆草12 g,橘核12 g,荔枝核10 g,车前子10 g,泽泻12 g,牡丹皮10 g,赤芍10 g,山栀子10 g,丹参10 g,延胡索10 g,当归10 g,黄芩10 g,生甘草6 g),对照组采用左氧氟沙星,两组均治疗2周,治疗组有效率为96%,对照组有效率为70.8%。

2.2.4 从“少阳”论治 该法另辟蹊径,受“火郁发之”所启发,以和解少阳枢机为法,使郁结于肝胆经的邪热,得路而退,病自去矣。方选小柴胡汤为主方,是对传统经方的一次全新应用,值得推广。谢福贤[13]将经方小柴胡汤与当归芍药散合为柴归汤(柴胡15 g,黄芩10 g,天花粉10 g,党参10 g,当归10 g,赤芍10 g,川芎10 g,泽泻 10 g,茯苓 15 g,苍术 10 g,连翘 30 g,石膏50 g,甘草5 g,大枣20 g,生姜10 g)治疗本病,对照组使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均治疗14 d,结果表明治疗组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的90%。

笔者通过仔细比对诸家组方用药时发现,各派大抵不过“清热”“活血”“疏肝”3方面,仅比重有所不同,譬如清热之金银花,龙胆草,菊花;活血之赤芍,川芎,乳香;疏肝之橘核,荔枝核,延胡索,川楝子。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只要提挈“火毒”“血瘀”“肝郁”这3重要领,再根据具体辨证,合理选方用药,便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2.3 中成药治疗

目前市场上还未推出专门针对急性附睾炎的中成药制剂,临床多是通过辨明证型,从病因病机着手,应用“异病同治”的原则选择用药,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具有口感良好、服用方便、价格实惠、依从性佳等优势。黄慧等[14]认为本病以“肝经瘀血”为本,治疗以疏肝行气、活血散结,在抗菌抗炎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府逐瘀胶囊治疗急性附睾炎60例,对照组使用西医疗法,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3.3%。3个月后,体查附睾结节留存率分别为3.3%和16.7%,中成药辅助疗效明显。高博等[15]以癃清片联合抗菌药治疗急性附睾炎40例,对照组予3代头孢静点治疗40例,治疗14 d后,实验组总有效率,疼痛缓解时间,精子密度、活力等指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2个月后复查阴囊彩超,治疗组附睾结节留存5例,对照组留存9例。

3 中医外治法

肾子包裹在阴囊之中置于体外,不似人体其他脏器深藏于体腔之中,药物易于地透过阴囊皮肤直达附睾病灶。近年来,诸多学者采用外治疗法治疗急性附睾炎得到了较好的反馈,其具有快速缓解附睾肿大、有效减轻附睾疼痛、防止附睾结节生成等特点,发挥了中医外治法在急症治疗中的特色优势,现整理如下。

朱剑敏等[16]采用冰片芒硝散外敷治疗急性附睾炎30例,将冰片25 g与芒硝25 g研磨成粉,用丝袜将粉末包裹阴囊。对照组使用抗生素,治疗15 d后,比较疼痛缓解时间肿胀消除时间,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廖开森等[17]将80例急性附睾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抗生素加地塞米松降价梯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金黄如意膏外敷睾丸。治疗7 d后,实验组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82.5%。复查彩超肿块消退50%以上率分别为:85%,67.5%,疗效显著。熊金花[18]在一般治疗基础上,采取金黄散联合硫酸镁外敷阴囊,每日4~6次,每次30~60 min,治疗20例,治疗7 d后,痊愈率35%,明显好转率60%。对照组采用硫酸镁外敷,治疗7 d后,痊愈率5%,明显好转率30%。潘杰等[19]采用双柏散(黄柏、泽兰、薄荷各30 g,侧柏叶、大黄各60 g,上药磨粉加水蜜糖混合)外敷阴囊,每日2次,并内服龙胆泻肝汤(栀子10 g,黄芩10 g,龙胆草10 g,柴胡10 g,生地黄10 g,车前子15 g,大黄10 g,泽泻10 g,木通5 g,赤芍10 g,当归10 g,甘草5 g)治疗10 d后,总有效率90.9%。对照组采用左氧氟沙星,相同疗程后,总有效率为79%。张华俊等[20]采用蜂蜜调匀如意金黄散外敷阴囊,每日3次,每次30 min,加服清肾散瘀方(怀山药、桃仁、白芷、山茱萸、败酱草、赤芍、五味子、槟榔、海螵蛸、苏木、柴胡各10 g,枳壳、黄柏、制大黄、乌药各6 g,煅龙骨、煅牡蛎各20 g,白芍15 g,生甘草2 g。早晚分服)并配合西医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抗菌治疗,两组治疗10 d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2.5%、72.5%,且血常规(WBC及NEUT%)以及CRP水平比治疗组下降程度更多。周美儿等[21]将79例急性附睾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头孢类药物静滴治疗39例,观察组加用玄明粉持续外敷患处治疗40例,观察组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81.9%)。尹伟强[22]用中药坐浴(苦参40 g,黄柏30 g,苍术、大黄、金银花各20 g,枳壳、防风各15 g,每日1次,每次30 min)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附睾炎30例,与西医抗菌治疗的29例对照,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86.20%。治疗后阴囊疼痛评分为(1.53±0.94)分 和(2.38±1.02)分。

4 针灸疗法

针刺作为传统疗法在治疗急性附睾炎亦有其独到之处,戚广崇提出用毫针刺大赫透横骨,并用泻法取阳谷、曲泉、行间,治疗湿热下注型子痈,此外针刺大敦、太冲、气海,归来亦可有效缓解急性疼痛[23]。李戡[24]采用针刺结合自拟方综合治疗急性子痈47例。针刺选择双侧阴陵泉,三阴交,阳陵泉,配合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20 min,并内服自拟解毒散节汤(浙贝母10 g,牡蛎、蒲公英、黄芪各30 g,金银花、夏枯草各20 g,野菊花、丝瓜络、紫花地丁15 g,每日3次),对照组采用静滴头孢唑林钠,15 d疗程结束后,观察组痊愈率为55.32%,总有效率为97.87%,对照组痊愈率为38.30%,总有效率为82.98%。针刺能有效缓解患者附睾疼痛,汤药能有效祛除体内火毒之邪,两者相须为用,体现了中医“标本同治”的传统特色。

5 结 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医治疗急性附睾炎的方案多样且疗效可靠,尤其是在本病初期难以确认致病菌的情况下,西医只能根据经验选用抗菌药,受耐药性或药物过敏等因素影响,此阶段极易导致失治误治,延误或者加剧附睾炎症。但是中医药治疗急性附睾炎放眼整体,通过抓住本病“火毒”“血瘀”“肝郁”[25]3 个关键病因病机,应用内服、外敷、包裹、坐浴等方法,有效缓解疼痛,减轻炎症,预防附睾结节,提升精子质量,兹相较于纯西医治疗具有明显疗效和独到优势。

然而笔者在整理资料时亦发现,些许不足之处:1)缺乏对急性附睾炎明确的证候诊断及疗效判定,现代中医对急性附睾炎多采用“对病下药”,多是专病专方,很少将“病证结合”,且对疗效判定标准芜杂,没有明确统一,不利于临床推广。笔者认为,应完善本病的中医诊疗标准,加强中医药对急性附睾炎消炎散结的机制研究,促进该病的实验室研究,紧跟现代中医药发展步伐,如此方有利于临床的普及及应用,提升中医药治疗相关急症的影响力。2)针刺治疗急性附睾炎的相关临床研究甚少,笔者认为针刺治疗尤以急性疼痛方面拥有进针即有效、操作容易、副作用小等优点,应积极推广。3)随着科技进步,现代中医的各项特色技术兴起,例如低频治疗、中频治疗、红外线、微波治疗,对于例急性乳腺炎[26]、急性盆腔炎[27]、急性中耳炎[28]等骤发病症,通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在止痛、消结散肿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疗效。建议结合实际,适当运用以上技术辅助治疗急性附睾炎,缓解患者病痛,加快痊愈。

猜你喜欢

附睾炎附睾阴囊
睾丸炎和附睾炎的区别
阴囊湿疹的尴尬,用蜂房粉解决
血清淀粉样蛋白A在急性附睾炎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别小瞧附睾炎
超声诊断阴囊珠1例
高频超声探查用于诊断附睾病变男性不育的价值探讨
阴囊超声显像在诊断亚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中的应用探讨
中医治疗老年阴囊湿疹中的护理干预
人附睾蛋白4(HE4)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附睾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