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针灸及相关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研究概述*

2020-01-13孙忠人刘昱秀吴建丽尹洪娜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12期
关键词:针法面瘫面神经

孙忠人 刘昱秀 吴建丽 尹洪娜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病程2个月以上,面肌功能恢复不明显,尚未出现后遗症的面瘫称为顽固性面瘫[1],主要表现为鳄鱼泪、联带运动、面肌痉挛、僵硬及萎缩等症状。该病属于中医学“口喎”“口癖”范畴,是临床上常见的顽疾之一。本病虽不能危及生命,但却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顽固性面瘫的有效治疗一直是医学关注的热点,此时常规的治疗方法如口服营养神经药物、抗病毒治疗、常规理疗等效果已经不显著,在临床实践和文献中发现针灸及相关疗法对于治疗顽固性面瘫有着特殊的优势且疗效确切[2-3]。近年来,火针、穴位注射、刺络放血及穴位埋线等相关方法在临床上治疗该病的案例逐年增加,本文就近10年针灸及相关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整理,以期为后续临床治疗顽固性面瘫提供新的思路,现综述如下。

1 机制研究

顽固性面瘫尚无准确的诊断标准,多以病程的长短来定义该疾病,目前对于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由于病毒感染等导致面神经本身或外周病变,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4]。研究推断IgA、IgG、IgM介导的免疫反应在面神经麻痹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在T、B淋巴细胞作用下,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进一步激活补体,产生大量的炎性介质促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面神经水肿,并伴不同程度的变性,甚至面神经轴突和髓鞘萎缩,导致面部表情肌失去神经支配而出现麻痹。

2 临床治疗方法

2.1 针刺疗法 1)单纯针刺法:对于顽固性面瘫的针刺治疗,单纯地使用毫针进行穴位针刺效果有所局限,因此特殊的针刺手法及针刺部位是治疗顽固性面瘫的关键。顽固性面瘫针刺治法较多,例如透刺法[5]、浮针法[6]、滞针提法[7]、束针刺法等[8],种类较多,疗效显著。崔梦媛等应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观察透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自阳白穴至鱼腰穴、丝竹空穴至太阳穴及地仓穴至颊车穴分别行透刺针法,结果表明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神经肌电波幅值降低,且面部血流量显著增加,提示透刺疗法能增加局部血液灌注,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9]。王祖红等将运动针法与常规针法相结合治疗顽固性面瘫,治疗组选取患侧的攒竹、四白、地仓、颊车、迎香、承浆穴及双侧合谷、外关等穴,针刺得气后嘱患者做皱眉、闭眼、示齿、等动作,3个疗程的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未出现不良反应[10]。临床上运动针法结合常规针刺可以更好地激发经气,并且针刺时选取双侧的穴位,可以调节双侧面部经气及阴阳平衡,因此对顽固性面瘫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2)火针疗法:火针,古称“焠刺”“烧针”,是一种将针具在火上烧至红热后,快速刺入皮下以治病的方法[11]。火针治疗顽固性面瘫可以直接刺激病灶及疾病反应点,迅速将面部瘢痕组织灼烧至炭化,当局部板滞的组织得到疏通松解后,血液循环状态也随之改善,因此可以有效促进受损组织和面神经的修复,成为目前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独具特色的治法[12-13]。谢碧玉等观察火针结合腹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治疗组采用火针针刺迎香等6个腧穴,留针3 min,腹针取上脘、关元等8个腧穴,对照组采用腹针结合普通针刺,穴位选取与治疗组相同,10 d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采用House-Brackman(H-B量表)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和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杨氏量表)评价两组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效果较显著[14]。历代医家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火针治疗顽固性面瘫有独特的优势,其温热刺激不仅能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也可循经传导,达到“借火助阳”的目的,进而促进面部瘫痪肌肉的功能恢复。3)穴位注射疗法:穴位注射法,即通常所称“水针”,根据腧穴主治特点和药物功效,通过将药物注射至穴位中以治病防病的方法。水针疗法将传统穴位针刺和现代药物注射的双重刺激直接整合起来,具有操作方便快捷、适应证广泛、疗效显著等特点[15]。该疗法与肌注药物疗法相比,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肌及神经,凸显了穴位的作用优势。张鸿等采用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顽固性面瘫,治疗组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翳风、颊车穴进行穴位注射,隔日注射一次,对照组只采用常规针刺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两组的综合疗效。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穴位注射疗法对顽固性面瘫的治疗效果理想[16],但是部分治疗组经穴位注射后出现局部疼痛的情况,这与穴位注射疗法的作用特点有关,穴位注射引起局部疼痛,其疼痛症状是对局部腧穴的一种机械刺激作用,这种刺激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兴奋受损神经[17]。马坤琴等利用针刺经筋结合水针治疗顽固性面瘫进行疗效观察,治疗组采用为腺苷钴胺注射液对太阳穴、四白穴与风池、地仓穴,两组穴位交替进行水针注射,同时结合经筋刺法,结果显示水针结合组治愈率和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后续随访发现,治疗组的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8]。临床证据表明,应用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时,一方面是利用药物对机体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是当药液注射到穴位后,药液在穴位内逐渐吸收、扩散的过程产生了对穴位较为持久的刺激作用,起到“留针候气”的作用,从而加速了经络的疏通、面部经气的调整,从而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2 刺络放血疗法 刺络放血疗法是用针具针刺体表络脉而放出少量血液以达到“去宛陈莝”的目的[19]。对于顽固性面瘫而言,疾病的反应点就是疾病的最佳治疗点,面部邪气瘀滞是主要矛盾,这也与中医久病多瘀、久病入络的理论相吻合,刺络放血治疗顽固性面瘫可以达到较好地祛瘀生新、理经通络的效果。陈幸生等研究发现,透刺结合点刺放血治疗顽固性面瘫的效果显著[20]。对于顽固性面瘫,中医认为其病机多是正气亏虚为本,脉络瘀阻为标,因此临床上刺络放血多与灸法相结合。杨丹采用刺血疗法配合艾条灸治疗顽固性面瘫,在面部的疼痛点、结节、血络突起等处点刺出血,待血液自然流出停止后,立即用点燃的艾条施灸,面部施灸10~15 min,神阙穴等远端腧穴每穴施灸3~5 min至局部温热起红晕,临床治疗效果显著[21]。覃斯妤等采用热敏灸联合刺络放血治疗气虚血瘀型顽固性面瘫,观察组在面部筋膜增厚的部位刺络放血,同时配合面部凹陷处及相应腧穴施灸,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加热敏灸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表明热敏灸联合刺络放血在治疗气虚血瘀型顽固性面瘫效果显著,观察组在提高面神经功能评分及治疗效果上均优于治疗组[22]。

2.3 艾灸疗法 艾灸作为中医药中最具特色的疗法之一,其操作简单、材料易获取,通过燃艾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可达到温经通络,调整脏腑经络功能的目的。《灵枢·官能》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也记载“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历代医家对灸法的重视程度[23]。现有的实验证据表明,艾灸可显著改善神经系统和循环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临床上防病治病的效果[24]。王宏伟等观察百会灸治疗顽固性面瘫及其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百会灸组和针刺组,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IgA、IgG、IgM的含量。结果显示百会灸组总有效率高于针刺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且百会灸组显著低于针刺组,证明艾灸百会穴可显著降低顽固性面瘫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这也可能是艾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作用机制之一[25]。目前临床上有多种艾灸相关的治疗方法,麦粒灸、温针灸、热敏灸、雷火灸等均有较广泛的应用,疗效也较理想。马帅等利用温针灸结合面部走罐治疗顽固性面瘫,总有效率92.9%,证实了温针灸对顽固性面瘫的疗效[26]。王宁利用麦粒灸治疗顽固性面瘫,取患侧攒竹、颊车、地仓、水沟、牵正、鱼腰、下关及双侧足三里,每穴灸3炷,每炷燃约5~10 s,以患者局部皮肤泛红为度,结果显示麦粒灸对顽固性面瘫也有较好治疗效果[27]。

2.4 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是将可吸收性线置入穴位内,利用可吸收性线对穴位产生的持续刺激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该疗法对于患者而言,由于1~2周埋线治疗1次,方便就诊,对于治疗效果而言,穴位获得了持续刺激效应,刺激效应积累更容易产生疗效。关于针刺与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针刺与穴位埋线两种治疗方法对顽固性面瘫均有效,而穴位埋线在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方面更具优势[28]。近年来埋线疗法的优势得到临床认可,关于埋线的材质、特色埋线疗法等研究逐年增加。丁敏等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羊肠线组、可吸收缝合线(PDS)线组,3组均取穴患侧攒竹、鱼腰等相同穴位,分别于治疗前后行多伦多(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及面神经电图检测以评定疗效,并在不同时间节点观察2组不同材质埋线的不良反应。结果表明治疗后3组的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与患侧肌肉经治疗后面神经电图波幅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并且埋线两组提高更明显,而羊肠线组出现红肿、压痛、硬结等不良反应高于PDS线组[29]。由此可见,针刺及埋线对治疗顽固性面瘫均有疗效,而埋线疗法在恢复面神经功能及缩短疗程等方面更具优势,并且PDS线作为埋植材料,其不良反应较少。赵兰凤等观察张家维教授“面瘫三线九点”埋线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张家维教授的“面瘫三线九点”特色埋线法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有较高的推广和研究价值[30]。

2.5 其他疗法 临床上还有许多针法在治疗顽固性面瘫方面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邓江华等利用齐刺合闪罐治疗顽固性面瘫,治疗组在面部恢复不良处采用齐刺法针刺,配合颊车、地仓穴、阳白穴闪罐治疗;对照组常规针刺选穴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为76.67%[31],证明齐刺法配和闪罐治疗顽固性面瘫效果理想,可进一步推广和临床研究。李翔等运用温热粗针治疗顽固性面瘫,采用定制的直径为0.6 mm、针身长为5~8 cm的不锈钢针具,取患侧地仓透颊车、颧髎透牵正,针刺后接通温针电针治疗仪,仅加热不通电,留针60 min,隔日治疗1次,3个疗程后统计总有效率为88.3%[32]。除此之外,梅花针治疗顽固性面瘫也有独特优势,可以起到疏通经络,祛瘀生新的目的。敖虹利用梅花针叩刺结合闪罐综合治疗顽固性面瘫,治疗组取患侧前额部、颞部、面部、耳垂前及耳后翳风穴,用梅花针直接叩刺至皮肤潮红,并见隐隐出血为度,然后在患侧面部、口唇周围、前额及耳后翳风穴等部位进行快速闪罐灸,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3个疗程后根据面神经功能评价等级H-B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显示梅花针叩刺结合闪罐灸的总有效率66.67%高于常规针刺的48.65%,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33]。

3 讨 论

目前西医对顽固性面瘫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多认为与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反应有关,IgG是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分,其异常增高与运动神经元末梢的特殊亲和力是导致面瘫的重要因素。指南中对于周围性面瘫早期的治疗推荐采用药物(糖皮质激素、抗病毒治疗、神经营养剂)、眼保护、外科减压手术及神经康复治疗等方法,但对于顽固性面瘫尚无标准化的诊疗方案。中医学认为,面瘫多因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外邪乘虚而入,导致经络痹阻,气血不能濡养筋经而弛缓不收,特别是顽固性面瘫久病不愈,气血津液循行不畅,久病留瘀,痰瘀互结,最终形成虚实夹杂之顽疾。临床上通过穴位注射、火针、艾灸、刺络放血、梅花针等特殊针法,将传统中医辨证理论与现代药理学、神经解剖学相结合,标本同治,简便廉效,对顽固性面瘫起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有关特殊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研究逐年增加,本病临床治疗较为困难,目前针刺相关治法疗效肯定,但对于顽固性面瘫的治疗上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目前对于顽固性面瘫至今还缺乏标准化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第二,特殊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多停留在经验积累的阶段,缺乏较高等级的随机对照试验提供足够应用证据;第三,目前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探究针刺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较少,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针灸临床广泛应用;第四,临床上治疗顽固性面瘫的针法种类繁多,但在穴位刺激量、药物使用量以及治疗时长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其次,由于顽固性面瘫的难治愈性,临床上一般多采用几种针法相配合的治疗模式,如何将不同的针法结合起来,使针刺更好地应用于顽固性面瘫的治疗,值得进一步探索。

综上所述,未来我们研究将更加关注针刺治疗本身,从量效关系角度进一步探索针灸刺激量,从临床证据上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观察,为顽固性面瘫的诊断和治疗标准化方案提供有效证据。

猜你喜欢

针法面瘫面神经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