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类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困境与对策

2020-01-13陈美杉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体育类双师职称

陈美杉,宋 虎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我国经济进一步转型升级,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加速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尤其是培养工匠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方面显得更加迫切。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需要高质量师资队伍作为支撑,“双师型”教师是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对于体育类本科高校来说,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应用和实践,因此一支素质优良、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深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对现阶段体育类高校转型发展和内涵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梳理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最早是在工科类的专科学校中提出来的,1990年王义澄先生在《中国教育报》上首次提出“‘双师型’专科教师”概念。随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资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说法。当然,学界和政府相关领域对“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出现过分歧,目前人们对于“双师型”教师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点已达成共识,但如何认定和衡量“双师型”教师仍有争议。“双师型”教师与普通专业教师相比,被赋予了更多的实践教学能力;与专业技术人才相比,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综合现有文献,“双师型”教师概念有以下几种观点:双职称说、双证书说、双能力说、双证+双能说、双元说。如下表:

以上几种理论反映出“双师型”教师内涵和标准的复杂。在衡量“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上,“双职称论”和“双证书论”一方强调了双重职称,一方强调双重资格证书,皆有线性叠加之嫌,陷入形式主义误区。“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具有教师职称和其他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中有机融合,如何将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是重点要点而并非教师自身的多重头衔。同样,资格证书是否能够与实际能力划等号同样值得商榷,仅用“双证”来判定,很容易催生盲目考证,出现为了拿证而拿证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双能力说”弥补了以上两种观点的不足,强调教师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但能力是抽象的,难以在“双师型”教师的聘用、考核和评价过程中作为尺子,因而产生不确定性。“双证+双能”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综合,但在具体实践中,不同院校根据所处环境和自身状况需制定更为具体详细的标准,在实施和执行过程中也需要相应作出调整。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新的观点,即以“双结构”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双结构化,很容易造成教师队伍拼盘化,使得学校教师团队中,一部分教师只负责进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一部分教师只负责对实践操作进行指导训练。这样虽然可行性最高,但是会造成教师队伍两极分化严重”。

当前,体育类高校的师资领域出面鲜明的割裂现象。理论课教师多为新生代博士和硕士毕业生,这些教师都是在学科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但是相对来说缺乏一定的技能水平和教学经验,“教学中只是从理论到理论,有的基本上是照本宣科,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都很肤浅”。而术科教师多为优秀运动队退役运动员,具有较丰富的个人训练经验和较强的运动技术水平,但是在学科背景和理论水平方面稍显不足。这种相互割裂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达不到“1+1>2”的协同效应,反而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无法用理论指导实践。笔者认为,从概念上看,双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和相关行业执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职业资格和一定行业从业经历,兼备理论素质和技能素质的人才;从结构上看,双师结构就是以理论课和技术课为基础、由专兼职教师组成的队伍形式。

表1 “双师型”教师概念观点

2 体育类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困境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发展迅速。从近年的研究成果看,学术界和实践领域针对双师师资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体育类高校属于专业性院校,其行业、专业特点决定了体育类高校的应用型教学要求,也决定了体育类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路径。但是,目前体育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以下不足:

2.1 缺乏认证标准,胜任能力较难甄别

目前,“双师型”教师的选拔聘用缺少行业标准,导致“双师型”具有不同的统计口径和政策解释。从“双师”教师持有的相关证书来看,证书颁发部门有国资委、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各行业协会等,由于行业的不同、准入门槛不同,各类证书的含金量也参差不齐,无法作为衡量技术能力的标准,在高校中也无法针对各类证书进行认证。从准入制度来看,虽然国家在职业资格领域开展“放管服”改革,取消了部分准入资格,但是有些还是需要特定许可的,比如教师资格、执业医师资格等。从双师教师的胜任能力来看,一般来说,体育院校的教师应该具备两种素质,一种是“需要掌握一定的专项技术和体育知识”,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另一种是符合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个性特征以及价值观。通过教师提供的各类证书只能了解教师显性的素质能力,无法甄别冰山下的隐性素质。

2.2 缺乏有效考核评价机制,科学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在现行职称评审政策下,大多数体育类高校不以自身职能型的办学特色为基础,一味效仿本科院校注重科研成果,“双师型”教师们将大量的精力放在撰写论文、出版著作、申报课题项目等硬指标上,而忽视了教学的实践效果提升和教学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从而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师“会讲不会教”的尴尬境地。作为高校来说,职称评审是导向,学校尚未从顶层设计上考虑职称评聘的自主权下放后针对“双师型” 教师在职称评聘方面的政策倾斜,反而成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在体育类高校的术课教学中更为突出。

2.3 培养方案不足,缺乏政策和经费支持

体育类高校在师资培养方面局限于学历进修,对于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和提高实践操作指导的有效性较少涉及,对于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挂职锻炼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够,许多教师受课务影响无法参加相关技能锻炼和培训。校企合作在实际操作中停留于表面,教师参与企业的实践机会少,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此外,“双师型”教师相关培训也比一般培训课程丰富、培训费用较高,学校在经费保障上存在不足。

2.4 “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从高校的现实情况来说,高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选用、培养缺乏社会普遍认同感和制度上的规范,未能形成尊重、推崇的双师氛围,缺乏精神激励,难以激发教师内在动力;尚未建立完整的配套管理机制,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业绩考核机制缺失;尚未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政策方面“一锅出”,未能细化、差别化,“双师型”教师与非“双师型”教师在享受福利待遇、评先评优、职称职务晋升方面没有显著区别。

3 体育类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和路径

在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背景下,作为体育人才培养基地的体育类高校,肩负着高技能体育人才培养的重任,因此,体育类高校应着力通过“四化”来解决师资队伍领域的突出矛盾:

3.1 强化人才培养模式,坚定推进双师师资队伍建设

一直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场地场馆建设、师资力量等影响,体育类高校对实践教育环节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深入、系统的规划。重新审视“双师型”师资定位,更新“双师型”师资队伍理念,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是体育类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教师的教学工作应主动适应新时代的新技术背景下的教育理念革新的要求,能坚持与时俱进,自觉学习和掌握先进技术,将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融合成新模式,适应新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和实践经验,通过知识结构的自我革新推动体育教育发展,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体育人才。

3.2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发挥双师人才智力优势

深化高校用人制度改革,打破固有的用人模式,充分利用企业、行业资源,引进、吸收行业人才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双师”双向流动制度,明确双师岗位聘任制度,聘请成功的企业家、俱乐部高级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优秀运动队教练员和运动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改革教师职称评聘制度,体育类高校应根据国家破“四唯”的要求,从自身特点出发,进一步完善“双师型” 教师的职称评聘体系,科学设置条件,逐步将教学研究、教学竞赛、指导学生参赛水平等纳入评审范围,综合衡量“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进一步完善工资福利体系,尤其是奖励性绩效的发放办法,适当向“双师型” 教师倾斜,尤其是带队取得较高成绩的优秀教师。

3.3 细化业务技能培训,加强双师教师业务技能提升

多数体育类高校培训理念还停留在职前培训阶段,缺乏具有针对性、实践性的职后教育。学校应当按照体育类高校自身特点和“双师型”教师的发展规律,充分利用教师发展中心平台建设,系统地开展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深入开发“双师”师资资源,重构培养培训模式,建立一体化培养体系,形成一套完整的培养培训机制,细化培训目标和任务,保证各阶段教师都能得到有效培训,从而让更多的教师成为双能型教师。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请进来,二是送出去。充分利用政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校内外培训实践联动。如根据学科需求,邀请教学能力强、运动技能优秀专家给教师、教练员进行有针对性和标准化培训,同时,利用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让本校教师参与进来,让他们接触就业市场实际状况,“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育教学模式”。

3.4 优化人才奖励机制,全面激发双师师资活力

体育类本科院校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将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一是运用相应补贴,对“双师型” 教师进行各方面的津贴补助;二是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进行个人能力深造,对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获得各类运动项目裁判、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考评员等方面的教师给予嘉奖。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注重“学”“用”结合,把教师外派到企业、健身俱乐部、赛事组委会进行挂职;三是在评优评奖方面适当向“双师型” 教师倾斜,塑造以“双师型”教师为荣的工作氛围,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职业归属感。

猜你喜欢

体育类双师职称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
学术造假将被撤销职称并记入诚信档案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让学术造假撤销职称有法可依
2018年部分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晋招录信息
职称:追寻幸福中的成长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体育类非物质化遗产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