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保障猪肉产品有效供给的思考

2020-01-12侯玉慧张志轩

中国畜牧业 2020年21期
关键词:屠宰冷链猪肉

文│侯玉慧 张志轩

我国生猪饲养量约占全世界的50%,猪肉消费量占全球的46.5%。猪肉长期处于肉类消费的主导地位,2018年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62.7%。猪肉价格占CPI(居民价格消费指数)的比重约为2.4%,猪肉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居民幸福指数,这就决定了保障猪肉产品有效供给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任务。猪肉供应涉及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市场供应。综合分析当前生猪产业链现状,笔者认为要保障猪肉产品的供给,需要从整体上优化产业布局,从养殖、屠宰、冷链运输三个环节发力,形成科学、持续的保障机制。

一、保障猪肉产品有效供给需要科学布局

2018年4月以来,受猪周期下行、一些地方不合理划定禁养区以及非洲猪瘟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我国生猪产能大幅下滑,截至2019年9月触底后,能繁母猪开始恢复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9年猪肉总产量4255万吨,比2018年下降21.3%。与此同时,猪肉价格快速上涨,2020年2月第3周达到每千克59.64元,达到历史高点。然而,回顾2000年以来“猪周期”波动,曾经出现了猪粮比5.18∶1的情况,活猪价格远远低于成本价,养殖场户亏损严重。猪肉价格过高时群众消费支出大幅增加,价格过低时养殖场户赔本,形成了“猪贵伤民,猪贱伤农”的两难局面。因此,猪肉有效供给,应该是猪肉供需关系达到平衡状态,价格在合理区间内波动,没有大起大落的供给。

猪肉产品有效供给涉及养殖、屠宰、运输等多个环节。2019年以来,农业农村、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银保监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基本建设、财政补贴、金融保险、养殖用地等一揽子扶持政策,为生猪稳产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目前保障猪肉产品有效供应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其中关键问题是各环节之间脱节和不匹配。从养殖环节来看:规模化养殖水平仍然较低,小散养户养殖技术亟待提高;标准化水平不高,饲养管理相对落后;基层防疫力量薄弱,难以满足防疫工作需要。从屠宰环节看:生猪屠宰产能与养殖产能区域不配套,跨区域调运活猪数量庞大。从运输环节看:冷链运输能力与屠宰产能不配套,冷链物流产业有待完善。

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由“调猪”变为“调肉”是大势所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猪肉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生猪主产省份要积极发展生猪生产,做到稳产增产;主销省份要确保一定的自给率。按照省负总责和区域内实现产销大体平衡的要求,每个省应根据常住人口消费量,必须保证一定的自给率,不能完全依赖从外省购买;屠宰产能要与生猪产能相匹配,屠宰企业要建在养殖主产区附近,实现生猪就近集中屠宰;冷链运输要与屠宰产能衔接,根据屠宰企业产能和覆盖范围建立冷库和冷链运输系统,实现冷链运输和冷鲜上市,满足绝大多数城市和人口密集区域县级的猪肉消费。在大平衡前提下,对于冷链运输难以覆盖的县级以下区域,以县为单位建立屠宰厂,主要屠宰本地饲养的生猪,满足本区域居民消费为目的,实现县域内供销平衡。大区域与小区域供销平衡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整体有效供给,满足广大群众的消费。

二、生猪生产能力需加快转型升级

保障猪肉产品供应,生猪养殖是根本。目前,我国养殖业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的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要养得出数量足够多、质量足够安全的猪,需要在种源、饲养、疫病防控等方面同时发力,以最低成本生产出最多的生猪。

1.加强良种培育能力和应用推广。我国生猪良种长期依赖进口,近年来一直处于引种—退化—再引种的循环,是约束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种业结构受到破坏。近期来看,市场上用三元母猪直接配种生产商品猪可以快速促进生猪产能恢复,大量从国外引种可以有效弥补当前优质种源的缺口。但是,三元母猪与二元母猪相比,生产效率下降20%~30%,难以为继;国外进口种猪程序复杂、时间长,加上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从长远来看,还需要加强我国生猪产业自我供种能力,建立以种公猪基因传递为主、父母代母猪内循环供应的下一代良种猪繁育体系模式,推动基因组设计育种等新的选育技术,加大对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对生猪良种推广应用,提高生产性能。

2.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我国生猪生产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出栏肥猪约17头,较欧美等国22~26头的水平仍有不小差距,饲料转化率比发达国家高10%以上,直接增加了猪肉的生产成本。提高全产业饲养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需要对不同规模养殖场制定不同策略。对于小散户,可以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技术指导,升级保育、防疫等关键饲养设施设备,提供专业的饲料、兽药、防疫服务等方法。对于中型养殖场户,可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以及代养等方式,按照龙头企业统一标准升级改造设施设备,统一提供种猪、饲料和兽药,统一提供技术指导服务,从而实现标准化饲养。对于大型规模养殖场,要通过开展标准化改造,引进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实现精准饲喂、精确环境控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为生猪稳产保供做出更多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农业农村部从2018年开始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以生猪等主要畜禽品种为重点,每年组织至少100家规模养殖场开展减量化试点工作,力争通过3年试点,总结推广一批减量化模式,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兽用抗菌药用量“零增长”。生猪产业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必须转变依靠药物维持畜禽健康的理念,通过改善养殖环境、改进饲料配方等方法,增强畜禽自身抗病能力,从而改变高投入、高产量、亚健康、高残留、低品位的生产格局,形成高效健康的良性机制。

3.强化动物疫病防控。我国生猪疫病种类多、病原复杂、流行范围广,是生猪生产面临较大风险和不确定因素。2018年8月我国辽宁省确诊了首例非洲猪瘟疫情,暴露出我国在动物疫病防控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和漏洞。长期以来,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病使用疫苗进行预防,而非洲猪瘟尚无有效疫苗,养殖场户防控技术和经验明显不足。因此,提高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是养殖场户至关重要的防控措施。养殖场户可以通过更新升级设施设备、加强进出车辆人员管理、严格执行清洗消毒等措施,确保自身养殖场安全。目前,一些大型龙头企业摸索总结出了成功的防控经验,可供借鉴学习。

从全国角度来看,需要对道路、运输车辆、屠宰厂、无害化处理厂等外部公共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减少环境中病原载量,切断病原传播途径,从而降低疫情传播风险。鼓励有条件的养殖场或区域开展动物疫病净化,创建无疫小区和无疫区。随着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提高和外部环境中病原含量降低,再加上严格的强制免疫措施,口蹄疫、流行性腹泻等其他疫病的传播风险也会大幅度减小,从而保障生猪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生猪屠宰能力需加快调整布局

由于我国居民喜欢食用热鲜肉,屠宰厂大多集中在主销区省份和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周边,以缩短猪肉产品的运输时间,尽快到达销售点。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生猪大范围、长距离运输现象,由此带来动物疫病快速传播、活猪死亡损失大和肉类品质不佳等问题。近年来,国家引导并推动屠宰产能向生猪主产区转移,科学合理布局产能,特别是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农业农村部就生猪调运管控环节接连出台文件,加快推动由“调猪”改为“调肉”。屠宰产能调整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由生猪养殖企业布局屠宰业务,延长生猪养殖产业链,打造一体化发展。

如牧原股份出资3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河南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主营生猪收购、屠宰、分割产品加工、定制化产品精加工等业务;温氏股份与浙江华统股份联手,双方合资成立生猪屠宰业务公司,积极建设屠宰加工厂,构建鲜冻品、熟食品的分销渠道。该途径的优势明显,既可以与主产区生猪产能保持较好的匹配度,又可以保证养殖与屠宰环节有效衔接的稳定性长期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猪价格大起大落。为加快布局调整,国家对生猪主产区建设屠宰加工企业应给与一些支持,如在用地、信贷等方面适当倾斜。同时,为能加快推广冷鲜肉,国家应加大宣传冷鲜肉的优点,提高消费者对冷鲜肉认可度,激发消费需求,助推产业布局调整尽快到位。

四、猪肉冷链运输能力需加速补齐短板

随着产业布局调整,“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运输、冷鲜上市”将成为猪肉供给的主要模式。相对于生猪养殖环节和屠宰环节,猪肉(白条)冷链运输市场供给不足,发展空间较大。屠宰企业应建设标准化预冷集配中心、低温分割加工车间、冷库等设施,提高生猪产品的加工储藏能力;配备必要的冷藏车,提高长距离运输能力。对于生猪产品主销区,应建设标准化流通型冷库、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冷链配送设施和冷鲜肉配送点,提高终端配送能力。

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发挥企业带动优势,形成生产、屠宰、冷链配送完整产业体系。国家对冷链物流企业应给与一定支持,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猪肉冷链运输、冷鲜上市的格局尽快建立起来。冷鲜肉因全程冷链及具有品牌溢价而适合在大城市人口密集区域销售,然而对于大型集中屠宰冷链配送难以覆盖的区域,应在县域内实现养殖与屠宰能力匹配。由于消费需求少,屠宰量小、冷链运输成本高,国家应对这部分屠宰和冷链运输环节给予补助,确保企业能够顺利运营,更好地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猜你喜欢

屠宰冷链猪肉
要不要做冷链物流?
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多温共配路径优化研究
猪肉将降到白菜价
2020年巴西生猪屠宰量创历史纪录
猪肉价格“落地”后怎么走?
新型冷链物流用复合相变材料制备及过冷度影响因素
近期猪肉价格上涨动力减弱
生猪 养殖利润可观 屠宰盈利不佳
A special artist—Pigcasso特殊的艺术家
生猪屠宰价格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