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未病”在肿瘤防治的应用

2020-01-12赵霞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治未病正气脏腑

赵霞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K2科,沈阳 110000)

长期以来,肿瘤一直是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杀手,为了防范和治疗肿瘤,人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治“有形”之瘤,并非中医学之所长,但对预防尚未“成形”之癌瘤的发生,及癌瘤已被切除后的防范复发,或与癌共处,带瘤生存,中医学则有广阔的用武之地。中医药抗癌的观念已从原本单一治癌转向了“以防为主”及“以人为本”,总的来说就是“治未病”。运用中医药防治肿瘤,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对控制和降低肿瘤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源远流长,“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其与西方医学开展的肿瘤病学预防理念中的三级预防有相似之处。这为现代肿瘤病的治疗指出了一条比较有效的新思路,“早防”、“先防”的学术思想和强调“防患于未然”的预防观,采取各种措施以增强体质和抗御外邪的能力,发挥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和截断转移的作用,以杜绝疾病向纵深发展。

1 肿瘤病的防治第一阶段就是“未病先防”

“未病”有两个含义:一为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即近来流行的一词亚健康状态;二为虽病而临床症状体征犹未彰显,目前的诊疗手段未能检测之亚临床状态等。就肿瘤而言,还包括癌前期病变及未能诊断或尚未明确诊断的肿瘤等。对于肿瘤病来讲,“未病先防”是肿瘤防治之根本。“未病先防”与现代医学的肿瘤一级预防密切相关。在肿瘤未发生之前,针对可能会引发肿瘤的诸多因素如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内分泌失调、慢性疾病、有毒致癌物等,采取适当干预措施加以防范,阻断、延缓肿瘤的发生,即所谓的肿瘤一级预防。古代医家已经明确肿瘤的发生与所处地理环境、情志内伤、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虚弱密切相关。《医宗必读》中所说“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明代张景岳说:“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金代张元素《治法机要》曰:“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虚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由于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虚弱、失调,瘀血、痰湿等有形之邪产生,形成了肿瘤发病的病理基础。《黄帝内经》从“情志、饮食、运动、起居以及与自然如何相处”等多方面详细叙述了“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基本原则以及“杂合以治”的原则,对于后续开展中医预防肿瘤理论具有重要价值。如情志方面提出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饮食方面提出了“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运动方面有华佗的“五禽戏”健身法、葛洪的气功摄生、太极拳、八段锦等导引术,中医导引术涵盖了“精、气、神”的调控,以及动静结合、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中医整体调节机体具有优势。起居方面,《素问g 上古天真论》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提示倡导养生保健,合理运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健康长寿的基本要求,现代研究认识到,多数肿瘤发生形成和不良生活行为密切相关,改变不良饮食习惯,生活行为,养成科学的饮食方式和良好的生活行为,就可以预防多数肿瘤的发生。而在《素问g 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则提示治疗疾病应该以预防为主,强调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从源头上预防是防治肿瘤重要方法之一。

2 肿瘤病的防治第二阶段就是“既病防变”

对于肿瘤病来讲,“既病防变”包括两方面,其一为见微知著,癌前干预,防其恶变;其二为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止转移。对某些疾病出现的前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恶性肿瘤的发生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将起必有先兆,此时急治其先,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正如《素问g 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应把肿瘤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防止其由轻变重,由小变大,由局部向其他脏腑蔓延。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能够明确提供对诊断肿瘤前期疾病的依据。癌前状态指易恶变的全身性或局部疾病的状态,癌前病变指较易转变成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如胃癌的癌前状态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残胃炎、恶性贫血胃体有显著萎缩者、少数胃溃疡患者。癌前病变有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腺瘤等。其他的癌前病变如食道癌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甲状腺癌的弥漫性甲状腺瘤,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大肠癌的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如果失治、误治,可能会引起肝硬化,而进一步可能会发展为肝癌。有关专家也认为,癌症的发生需要长期、持续的转化过程,癌前病变大致要经过一年,因此,处于癌症将成或者未成的关键时刻,处理得当就可以逆转病变。此外,癌症亚临床病变需数年,如果早期发现也能够得到有效的医治效果。有研究发现,患者戒烟数年后,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病变就有向正常细胞逆转的趋势,肺癌的发病率明显下降,数十年后就会和不吸烟的人群相仿。疾病早期邪盛,正气尚未大衰,治疗重在祛邪,“当其邪气初客,所积未坚,则先消之而后和之”。如此,在癌前病变或癌前状态即加以治疗干预,即可提高治愈率,又能防止其恶变。所以,中医主张针对一些致癌因素己经导致某些疾病,或者是癌前病变,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发展成为癌症。

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是有规律的,因此,在治疗时,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可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预先对可能受影响的部位加以固护,增强其抗邪能力,及时阻止疾病的蔓延、恶化和传变。中医对癌瘤转移的认识,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g 素问》,书中指指出“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一脏有病可以影响到相关的脏腑。脏腑之间,生理上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生克制化关系,病理上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的乘侮亢害关系。《金匮要略g 脏腑经络先后病》记载“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时运用五行乘侮规律得出的治病防变措施。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肝木易乘脾土,肝病容易影响脾,故治疗肝病时,应配合适当的健脾和胃药。故治疗肿瘤转移时一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联系脏腑之间存在的生克乘侮关系,先治或先安未病脏腑,以阻断疾病的传变途径,防止疾病的蔓延,以使疾病向着痊愈的方向发展。现代肿瘤临床,应用中医中药在防治化放疗的毒副反应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便是很好的说明。众所周知,肿瘤病人在接受放疗或化疗,可出现较为严重的毒副反应。患者在化疗时常见许多毒副反应,如全身疲乏、心慌、气短等机体衰弱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消化道症状;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减少的骨髓抑制症状等。中医运用补气养血、健脾和胃、滋补肝肾等方法以降低毒副作用,并能提高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高化疗疗效。如临床上用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益肾冲剂、升血汤等,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放疗对正常组织、骨髓造血功能、胃肠消化功能的损伤,患者除出现机体衰弱、消化障碍、骨髓抑制外,轻者可以出现咽干口燥、发热便秘的症状;重者还可出现放射 性肝损伤、放射性肺纤维化、放射性直肠炎等各种并发症。中医临床上用活血的地龙、丹参、川芎等,用清热解毒的马蔺子甲素、鸦胆子油乳等,用扶正的枸杞子多糖、银耳多糖等均有较好增强放疗疗效的增敏作用。同时,中医运用清热解毒、生津润燥、健脾和胃、滋补肝肾中药预防和治疗各种放射性并发症的发生亦有显效。

3 肿瘤病的防治第三阶段就是“瘥后防复”

肿瘤的“治未病”还应包括病后调摄,采取各种措施,防其复发。恶性肿瘤在早、中期,经过根治手术,或经过规范的放化疗后,达到了完全缓解,但是仍有一定的复发率,如胃癌患者在术后仍有局部或远处转移,即使是早期胃癌,术后多年仍有一定的复发率。食道癌在接受手术的患者中,即使是分期很早的患者,仍有部分患者在数年内复发,其他肿瘤也是如此。因此,对于大多数的病人,术后防止其复发是肿瘤治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中医药在这一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中医认为,疾病初愈,虽然症状消失,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中医可采用化瘀解毒散结等治法,以清除余毒,防其复发。同时病后,通过培补正气,调理脏腑功能,使其紊乱的状态得以恢复。扶助正气,调理脏腑功能主要是从先后天入手,先天为本,本元充盛则阴阳平,后天为养,脾胃健则气血充。肾为先天之本,久病及肾,阴精亏乏,尤其放化疗对肝肾损伤严重,骨髓造血功能不继等时常发生。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久病耗气败胃,抗癌中药和化疗药物等都有害胃之嫌,故尔必须时时顾护脾胃,常用理中汤合半夏、秫米、砂仁。腹胀,常为脾气虚者,塞因塞用,补大气,选理中加黄芪、砂仁;实者,通因通用,保持中焦气机通畅,选用大黄附子汤或大黄干姜汤加减,即温下。重视脾胃、顾护胃气才能给中晚期肿瘤患者求得一线生机。因此当掌握病机变化,而合理的辅以中医药,既可减毒增效,又可保护正常免疫功能不受破坏,还可以一定程度解决化疗药多药的耐药性并在进行化疗或手术后的间隙治疗,及时补养脾肾二脏,不仅能有效地祛除病邪,减轻对机体的耗伤,制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还能防止癌症的复发或转移。另外,还应配合饮食调养,注意劳逸得当,生活起居有规律。否则,此时若适逢新感病邪,饮食不慎,过于劳累,均可助邪伤正,使正气更虚,余邪复盛,引起宿疾复萌。肿瘤患者更是如此,做好疾病后期的善后治疗与调理,方能巩固疗效,提高生存质量。

综上,中医在预防和控制治疗肿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治未病”理论,从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念出发,辨证施治,特别是在应对癌前病变防恶化肿瘤术后的防止复发等方面,通过扶正祛邪有较好的效果,因而更全面、更具特色。尤其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理论的不断深化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对策和思路,运用中医药现代研究创新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是重要的临床对策。

猜你喜欢

治未病正气脏腑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方天祥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