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腔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素养培养路径的构建

2020-01-12程小刚蒋文凯马丽芳

中国医药导报 2020年31期
关键词: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导师

杨 帆 王 玮 程小刚 蒋文凯 马丽芳 余 擎

1.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陕西省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32;2.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医疗康复科,陕西西安 710032;3.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科,陕西西安 710032

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为目的[1]。2014 年11 月七部委联合发文提出构建以“5+3”为主体的“双轨合一”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要求攻读学位期间同时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3]。“双轨合一”的全面推行大幅提升了学生的临床能力,但同时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最突出的是33 个月的临床规培轮转使学生没有完整的时间进行科研训练,导致一部分专硕学生缺乏科研动力,出现“轻科研,重临床”的现象,而一部分学生虽有动力但没有得到足够的科研培训,科研素养明显不足[4-6]。因此如何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处理好临床与科研的矛盾,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的复合型高素质医学人才是当前专业学位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口腔医学是一种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医学门类,随着社会对口腔医学人才需求的增加,作为高层次医学人才孵化器,口腔医学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也同样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7-8]。徐镔亭[9]研究发现,目前口腔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对科研重视程度不如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导师也存在科研思维局限、科研指导不足等问题。口腔医学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研究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但目前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的相关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临床实践能力提高上[10-12]。有关“双轨”培养背景下如何提升科研能力鲜见系统研究。

研究显示,在保证学生临床轮转时间与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种模式创新和制度优化可有效提高研究生科研培训的效率与质量[13-14]。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内科教研室(以下简称“本教研室”)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尝试以优化课程设计、端正科研态度、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加强师资配置为导向,旨在从知识育人、能力育人及德育育人多角度构建口腔医学专硕生科研素养培养路径,并建立相应的实施方法,为推进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构建口腔医学专硕生科研素养培养路径的总体思路

现代医学更强调循证医学理念,疾病的治疗不再依靠经验主义,而是遵循以临床研究为基础的诊疗指南和共识进行,这就要求高层次的医学人才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临床技能,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15-16]。医学研究生将来是我国医疗高层次人才主力军。《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已明确指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医学理论和操作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8]。而研究生阶段则是科研素养培养的关键阶段。

科研素养包含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实践能力、科研精神四大方面,具体体现为质疑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省能力、自学能力、勇气、献身精神、联想能力等[17-18]。研究显示,工作经历、对待课程态度、课程设置、教师知识与技能、授课内容、教学方式、导师全程管理、参与医学实践是影响医学研究生科研素养的主要要素,其中课程设置、学生态度、教师知识与技能对学生医学科研素养的影响更显著[19]。

在兼顾规培培养任务的同时,本教研室在2016—2019 年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尝试以激发学生科研兴趣、促进科研动力、端正科研态度为导向,利用慕课、雨课堂等多样化的互联网手段,结合优化课程知识点,柔性化科研类课程教学过程,使颗粒化知识点与学生碎片化时间灵活组装,将固定的课堂教学搬到课余时间,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量;并优化临床带教师资,将学生分配给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中青年临床医师,在临床轮转同时进行科研能力培养,强调导师全程参与监督,要求课题必须从临床中来,回临床中去;此外在培养过程中增加思政教育,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改革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方法和优化师资配置构建“双轨合一”背景下口腔医学专硕生科研素养培养路径。

2 路径构建中的要点问题

2.1 调整课程体系,改变授课模式

口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不仅要重视临床技能的培养,还需强调科研能力的提高。为保证临床实习时间达到规培要求,空军军医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授课普遍安排在晚上,但实施后发现原有课程体系一方面专业特色不突出,通识教育占用大量课时;另一方面集中理论授课占用学生时间较多,学生疲于应付,为学分而学,综合素质提高不明显,亟需修订课程培养体系,以合理安排研究生临床和理论学习时间,为此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2.1.1 增加口腔临床研究密切相关课程门类和学时在组织口腔专硕授课中,为紧贴专业特色并提高集中授课效率,在保证医学统计学、医学英语、文献检索等必修课课时前提下,选修课中压缩基础研究相关类课时,课程内容设计也仅讲授关键知识点;增加口腔临床研究密切相关课程门类和学时,如开设针对口腔各学科的临床前沿进展讲座,同时增加循证医学、医学写作、临床流行病、临床实验设计等课时,基础课程设计重在让学生形成初步印象,有助于知识结构框架的建立,口腔学科进展以及科研方法讲座旨在让学生了解学科最新研究热点和如何进行临床科研。

2.1.2 颗粒化教学知识点 为缓解口腔专硕课程课时少、教学安排过于紧凑的问题,在教学中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安排学习内容,给学生提供灵活自主的学习环节,以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如把选修课知识点的具体内容颗粒化,建立知识点PPT 文档及概念和实例库,构建课程的颗粒化知识体系;同时建立“按需补充、逐步扩展”的颗粒化知识扩充机制,不断将新知识、新资料、新案例扩展到颗粒化知识体系中,形成越来越丰富的知识库。研究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自身兴趣,选择性地获取不同的知识颗粒集进行学习,利用慕课、雨课堂、网络课程将颗粒化知识点上传到网上,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选修课程学习,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的,提高学习效率。

2.1.3 增加以科研诚信为主旨的思政教育 科研素养的养成重在创新能力培养,而创新中必须遵守科研道德规范,杜绝学术腐败,因此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加强诚信教育,立德才能树人[20-21]。2018 年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2019 年2 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也指出,要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强化学位论文抽检结果使用,加大评估和问题单位惩戒力度[22]。为此,在口腔专硕教学中增加科研诚信教育,主要采用互联网+教学手段,聘请空军军医大学知名专家进行讲座,从理论上自我提升,同时加强对导师“导师学生共同体”概念的相关讲座,增强导师的担当意识,发挥导师的模范和监督作用,组织临床带教老师学习科研道德观,在临床带教中以身作则,严谨治学,发挥榜样作用。

2.2 多手段激发科研兴趣

兴趣是科研工作的原动力,能让研究者在枯燥的科研工作中找到乐趣,面对过程中的失败和挫折能始终坚持不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有助于让他们对科学研究产生好奇,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科研创新灵感,对培养个人科研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23]。为此在兴趣培养方面从以下两个方面抓起:

2.2.1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分析临床疑问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临床科研旨在解决临床工作中的难点、疑问和困惑。口腔医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专硕研究生临床轮转期间在老师指导下要相对独立地完成多种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操作时会遇到很多疑问。在临床带教中我们尝试引导学生对疑惑利用文献检索工具查找已有的循证医学结果,寻找答案;对于一些无循证结果的临床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循证方法收集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根据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真正让学生走进科研,理解科研,参与科研,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2.2.2 多层面鼓励学生从事科研工作 兴趣是科研的敲门砖,适当的激励政策则是催化剂。为了让口腔专硕研究生感受科研工作带给他们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从学校、科室、导师三个层面入手,多角度采取措施创造条件让学生真正走进科研。首先,从学校层面设立奖学金,根据科研量化得分评选级别,给予生活补助和科研配套费用,树立学生的荣誉感;其次,在管理科室层面,对于专注于科研工作的研究生提供参加学术会议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机会,开拓他们的眼界和知识面;最后,在导师层面从文献阅读、综述撰写、课题设计和实施以及论文撰写给予全方位的辅导,让学生以最短的时间进入科研工作,做到起步早,走得稳,能加速。

2.3 实行双导师制,优化师资配置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是研究生临床技能和科研水平提升的督导者。为在有限时间内渗透科研素养培养,我们尝试建立双导师制,导师在专硕研究生培养期间全程参与监督,定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一定量的文献阅读,针对一个临床问题撰写综述,进行课题研究。此外,学生在各口腔科室临床轮转期间每3~4 人指定一名口腔临床导师,临床导师必须是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中青年临床医师,对于临床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临床导师采用小组讨论,指定论题,辅导学生进行短期临床研究,学生出科前需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临床研究内容,由督导小组参与质量把关,并打分,计入临床考核成绩,鼓励学生进行临床试验,以加强其科研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科研工作魅力的同时,锻炼他们的科研思维能力。

3 实施意见反馈

教学效果的检查需通过成绩分析实现,但科研素养培养的效果往往很难通过学生的考核成绩得以反映。为此,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通过问卷、座谈、论文发表分析反馈教学效果,发现问题以便及时纠正。在调查中,口腔专业型研究生普遍反馈新教学手段的应用效果,尤其部分课程内容采用柔性授课形式拓宽了知识获得渠道,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自主性,部分学生在双导师制度下发表了高水平SCI 文章,课题中期考核和答辩成绩显著提高。

总之,经过数年的总结摸索,我们已初步建立以优化课程设计、端正科研态度、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加强师资配置为导向的口腔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素养培养路径,将柔性教育模式融入科研素养培养教学中,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践中也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如怎样合理利用互联网教学手段,而不是让手段流于形式,如何更有效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等,这些问题仍需进一步地探索和解决。

猜你喜欢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口腔医学》2022年杂志征稿及征订启事
2019第14届口腔医学十大新闻评选
V eraW an g
导师榜
口腔医学讯息
铌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