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市牦牛产业现状调查与发展思路
2020-01-12完玛草
完玛草
(甘肃省合作市那吾镇畜牧兽医站 747000)
合作市现辖6 乡镇4 个街道办事处,39 个行政村249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39 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3.49 万人。是全省8 个纯牧业县市之一,草地畜牧业为主导产业,境内以养殖牦牛、犏牛和藏系绵羊为主。自建市以来,合作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牧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始终把农牧村农牧业摆在经济发展的首位,深入实施以“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农区种草、牧区补饲”为主要内容的“农牧互补”战略,畜牧业出现了良好的势头,养牛业得到长足发展,养牛产业初具规模。2012 年依据《甘南州十二五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甘南藏族自治州牦牛藏羊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了“128”现代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着力建设高原生态畜牧业,即犏牛繁育带和犏雌牛(奶牛)养殖带建设,牦牛作为合作市犏牛繁育的基础母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保护。
1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
2018 年底,全市牛存栏量为11.56 万头,其中,牦牛存栏6.24 万头,犏牛(犏雌牛)存栏4.8 万头,出栏牦牛和犏牛共3.8 万头,肉产量达到6300t,其中牛肉产量达到3300t,鲜奶产量达到5900t。实现农牧业增加值2.4 亿元,农牧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851 元,畜牧业贡献率达到70%以上。犏牛繁育、犏雌牛(奶牛)养殖作为合作市畜牧业的主体畜种,对当地农牧民增收、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发展犏牛繁育、犏雌牛(奶牛)养殖产业带不仅符合合作市的自然禀赋优势,也有利于合作市确立区域经济发展优势,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截止目前,全市农牧业产业化组织达到220 个,其中,农牧业龙头企业3 个(汪拉高的恒大商贸有限公司暂时不算),专业市场1 个,其他小型企业6 个,登记注册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共205 个,家庭牧场5 个,已评定认定的国家级示范社1个、省级6 个、州级11 个、市级33 个,4 个专业合作社建设日产200kg 奶制品生产线各1 条。3 个龙头企业主要生产加工奶制品,2018 年生产干酪素790t,系列奶粉3100t。403 个专业合作社中,牦牛(犏牛)养殖类合作社280 个,较具规模的16 个。
依托国家牲畜良种补贴和畜牧业项目,采取引进半血野牦牛、优质黄种公畜、半血野牦牛冻精、娟珊牛冻精,开展了牦牛提出复壮、本品种选育、杂交改良等良种繁育工程,提高了牛的生产性能,截止目前,犏繁育带存栏基础母牦牛3.61 万头,适龄母畜达到58%以上,年生产出栏牦牛犏牛2 万头以上。犏雌牛养殖带存栏犏雌牛(奶牛)4.8 万头,年产鲜奶2.5万t。同时,加大牲畜出栏和杂畜淘汰力度,全力推进草畜平衡,实现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农牧民群众稳步增收。
2 牦牛产业发展中取得的成功经验
2.1 做好谋划,提供政策支持
2012 年依据《甘南州十二五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甘南藏族自治州牦牛藏羊产业发展规划》,合作市先后编制印发了《合作市第一产业首位产业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合作市农牧业产业发展规划》《合作市牦牛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为推动产业发展,提供了宏观政策支持依据。
2.2 合理布局,促进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合作市畜牧业的比较优势,犏牛繁育区以夏秋放牧、冬春补饲为重点,大力发展犏牛繁育产业,为犏雌牛(奶牛)养殖区和畜产品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料,半农半牧区以种草养畜为重点,加快推进犊牛短期育肥产业,转移牧区出栏牲畜,减轻牧区草场压力,实现产业的科学合理布局。
3 牦牛产业发展壮大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畜群结构不合理、畜种比例失调,能繁母畜比例低,老龄畜、非生产畜比例高。二是牧民商品经济意识淡薄,惜售思想严重,重数量、轻效益,牲畜出栏率低,生产周期长。三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长年依赖天然牧场放牧,畜牧业生产仍然难以从根本上摆脱“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四是在畜种利用方面,重利用、轻培育,长期以来,在牧区把能繁母牦牛既当肉牛、又当奶牛,过度挤奶,导致犊牛因哺乳不足而生长发育缓慢,生产性能下降。五是半农半牧区产业结构“小而杂”,增收空间小,生产效益低,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畜产品加工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增值空间狭窄,产品档次不高,市场风险较大,因原料的季节性短缺,企业难以常年均衡生产,企业带动农牧民增收的作用较小。六是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意识淡薄,标准体系不健全,特色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4 推进牦牛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是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促进养殖业草畜平衡。重点进行草情及草畜平衡动态监测、季节性划片轮牧、天然刈割草场建设、草地改良、鼠虫病害防制与预警体系建立等工作,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天然草场。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对于专业合作社、小微企业给予技术支持和项目倾斜,按照“共同协商、共同负责、共同建设、共同管理”的原则,结合农牧村“三变”改革,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牧户”为社会化组织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扩大农牧民增收渠道。三是提高科学化服务,增强科技支撑能力。从牛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高端营销,形成一套科学化服务模式。建设优化饲草基地建设,完善动物防疫与疫病风险预警体系、健全无害化处理体系,通过智能饮水、TMR 补饲、机械挤奶、智能称重等设备实现牛羊科学化养殖,提高生产性能,缩短周期,加快出栏,为企业、牧场、群众提供优质、科学的服务。四是提升精细化加工,挖掘畜牧产业资源潜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产销一体优势,对牦牛肉产品及牦牛乳进行精细化深加工,开发利用牦牛藏羊骨、角、毛、皮、脏器、生化等附属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和工艺产品定制,提升附加值,全面挖掘畜牧产业资源潜力,拉伸拓展产业链条,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畜产品向畜商品高效转化。五是做好产品牌培育,拓宽畜产品销售渠道。依托各种专业营销公司,对畜产品和体验畜牧设计品牌名、标识、符号、包装等可视要素进行研究挖掘,加大品牌包装和宣传力度,补齐营销短版,着力打造“甘南大草原、生态大牧场”品牌。创新方式方法,通过旅游观光、体验、线上线下合同协议认购等营销体系,利用互联网、电视购物、各种自媒体,以及广交会、兰洽会、农展会等平台载体,把我市特色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成功打造一批知名驰名的优质产品品牌。六是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以消费者为导向,经过精细化养殖、有机饲料加工、动物检疫、屠宰加工、分销物流、品牌推广、投入品监管等各个环节,实现全程可追溯。以电子耳标、牛羊个体感知、可视化设备和产品二维码等方式,严格养殖、屠宰、检测、加工、分级、包装、储藏、运输、销售 等环节的质量管控,实现溯源信息的便捷查询,做到“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标识、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产品可召回、责任 可追究、质量有保障”。七是突出质量化增效,确保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牦牛的原生态性、稀有性和高营养价值,依托生态化、社会化、科学化、信息化、精细化、品牌化、全程化建设途径,制定智慧生态牧场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生产高端优质特色牛肉乳产品,扩大“三品一标”认证覆盖面,切实提升市场需求对合作市畜产品的认可度和消费粘性,着力在保持草畜平衡、优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效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