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酒精性肝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针对性护理措施
2020-01-12孙甦
孙 甦
(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感染科,辽宁 盘锦 124010)
酒精性肝病作为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内科疾患,具有病程长、复发率高且并发症多等特点,由于大部分患者对于酒精有着较高的依赖性,存在长期酗酒情况,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还会对预后带来不利影响[1]。同时在治疗期间伴有多种不良心理,导致临床治疗难度加大。因此需要及时把握患者的心理特征,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2]。鉴于此,本次研究在酒精性肝病患者中,首先分析其心理特征,并予以针对性护理措施,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科室接受治疗的6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25~75岁,平均年龄为(42.56±3.45)岁,病程为5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2.32±0.56)年,其中45例酒精性肝炎、15例酒精性肝硬化。入选患者均通过临床相关检查确诊为酒精性肝病,且同意参与研究知情。
1.2 方法:针对性护理措施:(1)常规指导:护理人员需要在患者入院后立即收集相关治疗,对身体情况、疾病认知水平、文化水平及经济负担等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并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案,尽可能的满足患者需求,同时指导患者应用不良情绪缓解方法,增强心理抵御能力,并与其建立信任桥梁,便于后续治疗及护理的良好开展。(2)健康指导:由于大部分患者缺乏正确的疾病认知,故护理人员需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为其讲解该病的主要诱发因素为酗酒,使其认识到戒酒的重要性,并在病房显眼位置设置宣传栏,放置相应的健康手册与宣传资料等,让患者能够了解到该病的发生机制、治疗方式、并发症以及护理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告知家属共同参与进来,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关怀。(3)心理干预:①对于存在侥幸、忽视等心理状态者,需要使其更快速的进入到患者角色,叮嘱患者必须戒酒,告知且使其正视疾病的诱发因素,并鼓励患者摆正自己心态,主动接受治疗与干预;②对于偏执与固执心理状态者,护理人员自身需要控制情绪,耐心并主动的给予患者心理疏导,使用温和、亲切及宽容的态度获取信任,尊重并关系患者,在治疗期间努力指导患者自觉调整情绪;③对于存在悲观、抑郁等心理状态者,需要积极与患者沟通,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情况,并鼓励患者主动宣泄自身想法与情绪,护理人员需站在倾听者的角度上,理解和关心患者,同时为其讲解成功案例,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使其建立积极向上的治疗态度。
1.3 观察指标:统计所有患者的心理特征,并对于干预前后不良心理状态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0例患者中存在38例侥幸心理(63.33%)、46例悲观心理(76.67%)、42例抑郁心理(70.00%)、51例焦虑心理(85.00%)、39例恐惧心理(65.00%)、20例对抗与偏执心理(33.33%),经过干预后仅存在1例侥幸心理(1.67%)、1例悲观心理(1.67%)及2例焦虑心理(3.33%),干预后改善效果显著(P<0.05)。
3 讨论
酒精性肝病主要是由于长期饮酒所导致的肝部中毒性损伤,通常表现在脂肪肝,若不及时采取有效干预,病情会进展为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若酗酒过于严重,还会诱发肝衰竭,直接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对于该病的发病因素一般认为是机体营养、体质量、遗传、饮酒等,其中最主要的是饮酒,酒精会通过胃肠道吸收而在血液中进入到身体各个组织与内脏中,进而诱发该病。
由于发病后患者肝功能表现异常,还易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在临床诊断、治疗等方面需要较高费用,导致患者出现恐惧、焦虑等心理,并且在疾病影响下患者的劳动力会明显降低,在社会角色的转变上会带来经济与心理压力,常会存在抑郁、抗拒等心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心理状态会关系到预后效果,因此需要及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尽可能的消除负面心理,本次研究中干预后的负面心理改善优于干预前,这与李艳平和黄德侠[3]研究结果趋于一致,可见在治疗期间加强干预的重要性。通过常规指导,分析患者的实际情况,能够给予更为有效、合理的护理干预,在健康指导上为患者讲解该病的健康知识,能够增强患者的健康意识,使其主动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4-5];同时根据心理状态的不同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疏导患者的负面情绪,进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酒精性肝病患者需要掌握心理特征和予以针对性护理措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