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心理护理对首发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2020-01-12徐滢
徐 滢
(辽阳市中心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攀升,社会老龄化情况不断加重,社会中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而高血压又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这不仅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1],为了提高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就心理护理对首发高血压患者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首发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症状均符合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症状,且具有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症患者;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24~85)岁,平均年龄(56.4±3.5)岁;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25~86)岁,平均年龄(57.2±2.9)岁。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详细内容如下:①行为干预:根据患者自身的血压和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日常饮食,严格遵守低脂、低盐、清淡的饮食要求;同时增加患者日常饮食中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保持少吃多餐的习惯;限制患者的不良习惯,对患者进行禁烟禁酒;也要针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相应的运动方案,内容主要以轻运动量的有氧运动为主;②认知干预;首发高血压患者在首次得知自己患有高血压时,在其情感上是处于难以接受的,往往会出现较为抵触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就疾病的发生原因、治疗措施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介绍和科普,增加患者对于高血压疾病的了解和认知,减少高血压患者在治疗中的抵触情绪,保证护理和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③心理干预: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通,给予患者以支持和鼓励,使患者在治疗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来对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所得评分越高表示患者心理状态越差;采用QPL-BREE生存质量简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评分越高则代表患者生活水平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对比:观察组患者50例,干预后患者SAS评分为(38.92±2.1)分,对照组患者50例,SAS评分(45.9±3.8)分,t=11.368,P=0.00;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DS评分(35.9±2.9)分,对照组干预后SDS评分(45.2±3.6)分,t=14.225,P=0.000;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整体心理状态要好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观察组患者QOL-BREE评分(69.2±4.9)分,对照组患者QOL-BREE评分(49.2±5.9)分,t=18.440,P=0.000;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论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不断增加,老年群体的不断扩大,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导致高血压发病年龄也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临床上对于高血压的治疗也是越来越重视。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其病程和治疗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需要患者终身用药,如果患者对于该疾病不加以重视,没有遵循医嘱,严格按照医师要求进行用药,随着病情的恶化,很有可能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左心室肥厚扩大等疾病。同时相关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对于患者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于首发高血压患者来说更是如此。如果患者长期处于谨慎、担忧的不良情绪之中,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植物神经紊乱,从而出现内分泌失调等病理性反应;而如果长时间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或者并发症,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就会降低,导致高血压的病情快速发展。所以,对于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是十分重要的[2]。
本次研究中针对首发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病理指导以及心理引导,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干预后结果可以得知,观察组经过常规护理基础上的心理护理干预之后其SAS评分、SD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均要高于单独使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对首发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状况在临床治疗中具有积极影响,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