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切除术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

2020-01-12马立茹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6期
关键词:监护用力呼吸衰竭

马立茹

(葫芦岛市中心医院,辽宁 葫芦岛 125001)

肺切除是目前治疗肺肿瘤的主要方法,根据肿瘤的分型、分级、分期采取全肺切除、肺叶切除或肺部分切除,同时还会对周围淋巴结、支气管或膈肌进行选择性切除治疗。肺切除手术可以根除肿瘤,延长患者的生命,但同时也是对患者呼吸功能的沉重打击,有研究表明[1],肺切除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是肺肿瘤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因素。因此,做好肺切除手术后的护理,减少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生率,提高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存活率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对肺切除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加以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选择我院胸外科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肺切除患者305例,男性患者197例,女性患者108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52.7±8.6)岁,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小细胞肺癌60例,腺癌53例,鳞癌82例,大细胞未分化癌110例。术前已经存在严重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衰竭的患者不在本研究范围内。

1.2 治疗方法:施行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手术采取全肺切除97例,肺叶切除133例,肺部分切除75例。术中应用抗菌药物。

1.3 急性呼吸衰竭判定标准:主要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血气分析结果。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排除心源性因素的影响,动脉血气结果中PaO2<60 mm Hg、PaCO2>50 mm Hg,需要再次通过无创或有创的机械通气来维持血氧饱和度等情况时,我们判断患者出现急性呼吸衰竭。

1.4 临床观察指标:对患者的动脉血气结果作为主要观察指标,同时对患者术前与术后肺功能情况[2],例如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百分比、最大通气量等进行观察和记录。

2 结果

本组患者中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病例为46例,占全部患者的15.1%。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百分比、最大通气量等均有显著降低。急性呼吸衰竭病例经过及时的救治与护理,症状均有改善或治愈,无死亡病例出现。

3 护 理

3.1 术前评估:老年、吸烟史、合并心血管疾病是肺切除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患者要做好术前评估,对高危患者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来降低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生率。

3.2 护理准备:术前注意对长期吸烟的患者进行禁烟,吸烟后呼吸道黏膜的防御能力及纤毛的运动能力明显减弱。患者术前要进行深呼吸和咳痰的训练,尽量提高肺储备能力,排除痰液有利于降低术后肺部炎症的发生率。自身排痰能力差的患者可通过机械刺激或负压吸引,将痰液吸出。早期使用抗生素也有助于减少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生。

3.3 密切监护:围手术期要加强对患者的监护。常规的监护包括血压、心律、体温、尿量等,对肺切除手术患者要重点对呼吸功能进行监护。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百分比、最大通气量能够反映患者肺功能情况,动脉血气分析是诊断急性呼吸衰竭的主要指标。护理过程中要细心周到,不放过任何细节,早期发现患者的变化,对疾病诊断、采取治疗措施、挽救患者生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要熟悉呼吸机的操作和各项参数的设置,能够根据患者的呼吸情况及时变化呼吸模式,满足患者机体的氧供需要。

3.4 严格控制输液:大量或过快的输液都会加重心、肺负担,促进肺水肿、肺淤血的发生,从而导致气体交换障碍,出现缺氧和二氧化碳的蓄积。在术中和术后要严格控制输液量,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向上级医师汇报。

3.5 气道的保护:长期使用气管插管的患者,大量的水分和温度会伴随机械通气而丢失,要注意对患者气道的加温和加湿,在患者端加装人工鼻装置[3],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气管导管气囊压力不宜超过15 mm Hg,长期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要定期进行套囊压力释放,缓解对气道黏膜的压迫,避免出现缺血坏死。

4 讨论

急性呼吸衰竭是肺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肺切除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也是胸外科护理的重点和难点。早期发现,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此类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治愈率。对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采取优质的护理措施,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在本研究中,采取的准确评估、充分准备、密切监护、加强输液管理和气道管理的护理方案降低了急性呼吸衰竭发生率和患者病死率,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

猜你喜欢

监护用力呼吸衰竭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浅析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支气管镜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慢阻肺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儿童监护机器人设计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梦想微尘用力发声
神奇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