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检验指标的临床分析
2020-01-12董立娜白艳华
董立娜 白艳华
(1 辽宁省复员军人康宁医院,辽宁 兴城 125100;2 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中医院,辽宁 朝阳 122300)
糖尿病为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特征为高血糖,可对血管内皮增生产生刺激后导致血管狭窄,微血管病变发生后诱发脏器功能障碍,持续高血糖刺激会诱发肾脏病变、心脏病变及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1]。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且饮食结构逐渐调整,糖尿病患病人数不断增长。糖尿病肾病(DN)为糖尿病发生率较高的一类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DN主要特征为肾小球滤过率(eGFR)进行性下降或持续性蛋白尿[2],当前尚未明确其发生机制。本病发病隐匿,患者无明显症状与体征,且病程缓慢,故而易被忽视,一旦出现典型症状则病情已经处于不可逆状态,因此临床一定要尽早诊断并干预。肾功能检验为临床诊断DN的基本手段,现选取辽宁省复员军人康宁医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98例,详述肾功能检验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选取辽宁省复员军人康宁医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98例,均与WHO1998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相符,糖尿病肾病者符合如下标准[3]:入院前6个月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3次检测结果中≥2次超过临界值30 mg/g,且排除会导致ACR升高的因素如感染、24h内剧烈运动、高血糖、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尿路感染、发热及怀孕等;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药物性肾损害及肾病综合征等。98例糖尿病患者中单纯糖尿病(DM组)52例,糖尿病肾病(DN组)46例。DM组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为36~72岁,平均年龄为(51.7±7.8)岁;DN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为38~74岁,平均年龄为(52.4±8.5)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均衡性。同时结合eGFR将DN组划分为两个亚组:eGFR≥60 mL/(min·1.73m2)即预后良好组,共26例;eGFR<60 mL/(min·1.73m2)即预后不良组,共20例;采取适用于中国人的改良肾脏病饮食改善(MDRD)公式估算eGFR水平:eGFR[mL/(min·1.73m2)]=1.75×血清肌酐Scr-1.234×年龄-0.179(女性×0.79)。
1.2 一般方法:研究前1 d晚8点后禁食,次日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肘部静脉血,再行离心处理,时间为10 min,速度为3000 r/min,保存备用于-70 ℃环境下。胶体金增强免疫法测定CysC(胱抑素),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NGAL(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脲酶紫外速率法测定尿素氮(BUN),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肌酐(Cr),均应用日本东芝TBA-120FR型生化分析仪。上述检测项目严格参照文件规定标准执行,上机检测前使用配套的质控品与定标液开展质量控制与项目校准,质控在控且定标通过后方可检测标本。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软件SPSS20.0统计学处理上述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用t检验,对比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肾功能指标检测水平比较:①Cr:DM组为(55.2±8.6)μmol/L,低于DN组(180.6±15.2)μmol/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12.674);②BUN:DM组为(5.7±1.3)mmol/L,低于DN组(10.3±1.8)mmol/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12.674);③CysC:DM组为(0.80±0.15)mg/L,低于DN组(2.18±0.35)mg/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1.630);④eGFR:DM组为(145.9±27.3)mL/(min·1.73m2),高于DN组(81.7±10.6)mL/(min·1.73m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9.886);⑤NGAL:DM组为(108.3±20.4)mol/L,低于DN组(298.6±51.7)mol/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17.206)。
2.2 DN 组不同预后肾功能指标比较:①Cr:预后良好组为(75.2±12.5)μmol/L,低于预后不良组(400.5±95.6)μmol/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24.951);②BUN:预后良好组为(6.4±1.7)mmol/L,低于预后不良组(18.0±3.2)mmol/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4.185);③CysC:预后良好组为(1.25±0.31)mg/L,低于预后不良组(4.01±0.57)mg/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2.581);④NGAL:预后良好组为(197.2±61.7)mol/L,低于预后不良组(520.7±85.3)mol/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25.307)。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主要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高,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糖尿病患病人数不断增长,糖尿病肾病发生率也逐渐提升,成为终末期肾脏疾病第二大诱因,仅次于肾小球肾炎,因本病代谢紊乱复杂度高,一旦向终末期发展与其他肾脏疾病相比治疗难度更大。本病有复杂的发生机制,近年来认为本病发生主要关联于肾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糖代谢紊乱如多元醇通路激活、形成糖基化终末产物与蛋白激酶C活性增加等,且多种细胞因子异常表达、氧化应激及遗传基因易感性也发挥一定作用[4-6]。DN患者尿白蛋白排出量比正常人稍高为早期肾损害主要表现,即微量白蛋白尿排出量为30~300 mg/24 h,DM患者持续高血糖会损伤肾脏微血管,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会漏出尿微量白蛋白,减少尿肌酐排出量后出现基层膜增厚、肾小球肥大细胞外基质堆积、肾小球广泛浸润及肾小球硬化等,此时已经处于DN早期。以往临床多采用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DN,但患者有较差依从性,且年老体弱者尿量收集影响因素较多,收集周期较长,尿蛋白量未达到规定数值通常检出难度大,而肾脏早期病变尿蛋白量虽然稍高,但检测结果多为阴性,一旦为阳性提示已经向中晚期发展,导致最佳干预时机已经被错过[7]。因此近年来临床多重视DN患者肾功能检验。
Cr为磷酸肌酸与肌酸代谢最终产物,每天机体生成恒定的Cr量,血中Cr排出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无法重吸收,仅少量向尿液中分泌。但肾实质发生损伤时肾小球滤过率(eGFR)会比正常人降低,此时Cr便会提升,因此测量血Cr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糖尿病肾病损伤情况。本组DN组Cr为(180.6±15.2)μmol/L,高于DM组;预后良好组为(75.2±12.5)μmol/L,低于预后不良组(400.5±95.6)μmol/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UN为机体蛋白质代谢终末产物的一种,主要经肾脏排泄,经肾小球滤过后可重吸收于各段小管中,但尿流越快重吸收越少,此时实现最大清除率。该指标类似于血Cr,肾功能损伤早期其水平无明显异常,一旦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超过50%则浓度明显升高,因此亦为临床检测肾功能的常用指标之一。本组DN组为2.18±0.35)mg/L,高于DM组;预后良好组为(1.25±0.31)mg/L,低于预后不良组(4.01±0.57)mg/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NGAL为人脂质运载蛋白,可对早期肾小管上皮细胞分化起诱导作用,一般而言其有较低的表达水平,一旦肾功能出现病变则其水平明显提高,可加快肾小管上皮细胞修复再生,以恢复肾功能。研究表明[8-9]NGAL诊断糖尿病肾病特异度与灵敏度较高,可将其作为检验标志物之一。本组DN组为(298.6±51.7)mol/L,高于DM组;预后良好组为(197.2±61.7)mol/L,低于预后不良组(520.7±85.3)mol/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ys-C为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在细胞内肽与蛋白质代谢中有所参与,为内源性标志物可将肾小球滤过功能反映出来,且较少受炎症状况、年龄及性别等因素影响。Cys-C可从肾小球滤过膜中自由通过,几乎被分解与重吸收于肾近曲小管中,机体肾小球损伤轻微时Cys-C会明显升高,因此该指标水平可将机体肾小球滤过功能及肾功能损伤情况反映出来[10]。本组DN组为(10.3±1.8)mmol/L,高于DM组;预后良好组为(6.4±1.7)mmol/L,低于预后不良组(18.0±3.2)mmol/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综上所述,肾功能异常密切关联于DN发生发展,检测肾功能指标有利于临床尽早发现糖尿病导致的早期肾功能损伤,便于临床尽早治疗,以控制疾病进展,改善病情及预后,增强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