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引流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01-12张贺
张 贺
(沈阳七三九医院,辽宁 沈阳 001134)
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因其对健康威胁大,而备受医学界的重视。外科治疗的目的就是及时清除脑内血肿,降低颅内压力,减轻脑水肿,缓解脑组织缺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创伤大、手术并发症多,在清除血肿的同时很容易加重脑组织水肿和损伤。而微创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能够迅速的清除血肿,最大限度的减少全身及脑组织的损伤,在脑出血的治疗上具有很大优势。微创手术又可以分为微创血肿穿刺、立体定向引流、显微外科技术、内镜技术等,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和降低致残率的关键,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观察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引流术用于脑出血治疗的临床疗效,并为更加合理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沈阳七三九医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80例,其中60例患者采取了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引流的手术方式。患者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52.6±7.4)岁;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1例;高血压病史4~20年,收缩压185~230 mm Hg,舒张压110~140 mm Hg。经头颅CT检查显示,出血量25~55 mL,格拉斯哥昏迷评分≥5分。排除因动脉瘤破裂导致的出血、脑肿瘤、颅脑外伤、伴有严重器官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给予对症治疗,合理控制血压、降糖、控制感染,给予吸氧等呼吸支持措施,酌情使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完善术前准备,尽早进行手术。于床头局麻下安装立体定向头架,复查头CT后将CT资料输入电脑手术计划系统或手工计算,确定靶点对应的立体定向头架的框架坐标。入手术室安装弓形架,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根据靶点确定最佳入颅轨迹,颅锥穿透头皮、颅骨及硬膜。导入穿刺针抽出1/2~1/3血肿后,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3万单位,导入并留置细硅胶引流管,妥善固定软管。穿刺过程中注意避开皮质血管和重要功能区。根据引流量和CT复查结果确定血肿残留情况,无残留后可拔出引流管。
1.3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
1.3.1 睁眼动作:自动睁眼4分;言语呼唤后睁眼3分;痛刺激后睁眼2分;对疼痛刺激无睁眼1分。
1.3.2 言语反应:有定向力5分;对话混乱4分;不适当的用语3分;不能理解语言2分;无言语反应1分。
1.3.3 运动反应:能按吩咐做肢体活动6分;肢体对疼痛有局限反应5分;肢体有屈曲逃避反应4分;肢体异常屈曲3分;肢体直伸2分;肢体无反应1分。
1.4 观察指标:对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患者脑内出血量、病死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2 结果
术后复查CT,脑内出血量明显减少,治疗有效率为92.7%。1个月随访,死亡患者4例,病死率6.7%,与同期开颅手术的病死率24.6%相比,病死率明显降低。3个月随访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3 讨论
对于脑出血患者,不同的手术方式可对预后产生较大的影响[2]。在达到相同治疗目的的前提下,越小的手术创伤,患者的预后越好。手术清除脑内血肿的目的是减轻占位效应,避免脑内血肿增大,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在CT精准定位帮助下,脑内血肿引流术也不断改良完善,治疗的成功率不断提高。立体定向引导的血肿穿刺引流有效、微创,能够降低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并改善其生存质量,临床效果优于内科保守治疗和开颅手术。本研究显示,经过立体定向脑内血肿引流术治疗的患者,生存率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为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应结合患者临床进行个体化选择手术方式,当出血量大,已经发生脑疝的患者,建议选择开颅血肿清除术[3];而当出血量不大,无脑疝或者患者年龄较大无法耐受手术创伤时,可以选择创伤更小的微创手术方式。而无论哪种手术方式,均应积极尽早手术,去除血肿压迫,避免神经功能的不可逆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