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说题:数学抽象素养培育的项目化实践
2020-01-11吴小兵
吴小兵
摘要:在数学解题教学中,可以通过推行学生说题项目,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在准备阶段,需要指导学生解题方法,做好说题示范引领,并且构建学习组织框架。在实践阶段,可以通过自我诊断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通过概括归纳提升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通过条分缕析促进学生对解题规律的感悟。
关键词:学生说题数学抽象素养数学概念问题本质解题规律
数学抽象是指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中摒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离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目的是获取数学研究对象。数学抽象作为形成数学概念的必要手段,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包括从数量与图形的复杂关系中抽象出一般的规律和结构,并用数学语言加以表征。因而,数学抽象素养成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反映了人们对“可能的量的关系和形式”的认识层次。
近年来,笔者所在教研团队一直致力于初中生数学抽象素养培育的研究,特别是在解题教学中,通过推行学生说题项目,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谓“说题”,是指在学会解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清楚地表达如何解题,并说明相关依据、方法,进而归纳总结经验性的解题规律。学生说题不是直接叙述解题过程,也不是简单汇总各种解答方法,实质上是展现自身对相关数学概念、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等的掌握程度,体现的是从数学问题中抽离出核心题设、过程、结论等的关键能力。而采取项目化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加强学生说题团队的整体实践,能够更完整地统筹规划、明确任务、实施评价、总结应用等,从而利于研究的深层次开展。
一、学生说题的项目准备
(一)学生解题方法指导
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在他给出的“怎样解题表”中,将数学解题过程分成了四个步骤:弄清问题;找出已知数与求知数之间的联系,拟订计划;施行计划;验算所得到的解。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专门向学生详细地介绍这几个步骤,并提出相应的要求:首先,学会审题,弄清题意,适当圈注关键字眼,既读懂各类显性信息,又抓准隐含的命题意图与涉及的知识点;然后,集中精力探讨解题思路,借助画图、演算、推理等方式,大胆猜想,小心验证,注重“由因导果”与“执果索因”两方面的结合,力求形成比较完备的解题思维链;有了解题思路,还要准确、快速地表达出来,解题书写过程要尽可能做到精练、整洁、美观;最后,还应养成解后反思的习惯,一方面是快速验算解题过程,包括纠正计算错误,根据数感、直觉找出遗漏之处,以及甄别答案是否合理,另一方面是“由树见林”,建立相关模型,形成对应经验,抽象出一般的解题规律。
当然,数学解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智过程,即使再熟悉一般的解题步骤,也并不意味着遇到具体问题时一定能及时寻求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即数学解题需要有相当程度的思考与积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应给予学生适度的训练,让其研究解题方法,增强解题能力。
(二)教师说题示范引领
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知说题,尽快进入说题角色,教师应做好示范引领。除了在平时的解题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加强师生互动之外,还应择机选择典型问题,比较完整地向学生展示说题的实践操作过程。其一般程序主要包括:(1)原题呈现;(2)题目立意与背景出处说明;(3)解答策略(含参考解答)解释;(4)蕴含的思想方法解读;(5)拓展引申。
(三)学习组织框架构建
说题需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所以应该建立一定的运行框架,以确保组织到位。一般可按数学综合成绩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6—8人,设正、副组长各1名。小组之间应尽量做到实力相当,并适当兼顾学生意愿加以调整,以增强小组的凝聚力。然后,在教室内给每个小组指定集中区域,各配置一块小白板,供学生说题时板演使用。说题任务布置后,一般是先各个小组在组内说题,时机成熟后教师择优或随机抽选部分成员在全班展示说题成果。
学生说题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确保人人参与的基础上各有侧重。比如,对于难题,可让“学优生”完成说题的全部环节,而“学困生”只需阐述其中某几项内容;或者在小组内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设法以不同分工调动全体学生说题的积极性,激发所有层次学生的求知欲。
二、学生说题的项目实践
开展学生说题的关键之一,是让学生明确说题在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弄清本次说题的目的和要求,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说题内容的选择要有广泛性,题目的筛选应该具备典型性、灵活性、综合性等,难度上要先易后難,知识上要先点后面,程序上要先课本后课外,数量上要先单一后成批,广度上要先封闭后开放,并确保各类题型均有涉及。
(一)自我诊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作为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抽象形成的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定理、公式、法则等的基础。学生说题可作为自我审视、诊断的重要手段,以此发现对有关数学概念理解的不足,加深理解。
例1(2015年江西省中考题改编)已知⊙O是△ABC的外接圆。请根据下列条件,仅用无刻度的直尺,分别在图1和图2中画出一条弦,使这条弦将△ABC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写出结论)。
(1)如图1,AC=BC;
(2)如图2,直线l与⊙O相切于点D,l∥AB。
本题的说题重点如下:
作为一道几何作图题,本题与常见的尺规作图题最大的区别是仅允许使用无刻度的直尺,本题着重考查了圆中相关概念及有关定理的应用。从“题眼”切入,一是要找“弦”,二是要平分三角形的面积,而最常见的能平分三角形面积的线是其中线,这就要找弦的中点,自然将问题引向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第(1)问相对直接,由AC=BC可知对应的两条劣弧相等,根据垂径定理的推论,只要过点C作⊙O的直径,即过AB的中点,即可平分△ABC的面积。第(2)问涉及的概念较多,如图3,首先根据切线的定义,连接DO并延长,交AB于点E,由DE⊥l,可知DE⊥AB ,根据垂径定理,可得E为AB的中点,则过点C、E作弦CF即可平分△ABC的面积。
作为一道中档题,本题测试的得分率却不高。究其原因,是“圆”这一部分图形概念较多(如弦、直径、弧、等弧、圆心角、圆周角、切线等),且是图形性质的基础(如弦、直径、弧、等弧是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基础等);学生对相关概念,往往能再认,却不能主动提取再现,换言之,即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比如,部分学生画出的是直线,表明对“弦”这一概念的认识有偏差。而在练后反思阶段,让学生在小组内将此题说给同伴听,不少学生边说边悟,发现自身在概念理解上存在较大的漏洞,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加深了對概念的理解。
(二)归纳概括——提升对问题本质的认识
作为解题教学的一种形式,学生说题的主要目的除了巩固、强化相关概念等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会解题。为此,学生在说题时,要学会归纳概括,提升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从而掌握基本题型,以不变应万变,解决一类问题。而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数学抽象的过程。
例2(2019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题)已知:二次函数y=x2-4x+3a+2(a为常数)。
(1)请写出该二次函数图像的三条性质;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若该二次函数的图像在x≤4的部分与一次函数y=2x-1的图像有两个交点,求a的取值范围。
本题的说题重点如下:
作为一道函数综合题,本题从二次函数的性质出发,重点考查了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图像的位置关系(交点问题)。第(1)问相对简单,可以结合二次函数的增减性、最值等回答,如:当x>2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2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2时,y取最小值3a-2。第(2)问考查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图像的位置关系,即考查二者解析式联立的方程组解的情况,可以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这里也就是(常数项)含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即x2-4x+3a+2=2x-1,即x2-6x+3a+3=0)在一定的范围内(即x≤4)根的情况,而这类题目是有一般的解法(结论)的。具体到本题,由于x2-6x+3a+3=0在x≤4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可知Δ=36-4(3a+3)>0且x=4时x2-6x+3a+3≥0,解得a<2且a≥53,即a的取值范围为53≤a<2。
可见,在本题的说题中,要学会归纳概括,发现问题的本质,即含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也即含参数的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的情况,从而运用这类问题的一般解法,即让函数图像动起来,发现与交点情况相关的函数性质(可让学生研究得到一般结论),解决本题(乃至更多的题目)。
(三)条分缕析——促进对解题规律的感悟
学生说题,尤其是说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还要学会条分缕析:先追本溯源,理顺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再化繁为简,抓住解题的关键,自然生成解题的策略。这可以促使学生充分感悟解题规律,提炼获取可迁移的解题思想与经验,提升解题能力。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常常说不清思路是怎么来的。而这一过程实际上同样是一个数学抽象的过程。
例3(2012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题改编)如图4,在形状和大小不确定的△ABC中,BC=6,E、F分别是AB、AC的中点,点P在射线EF上,BP交CE于点D,点Q在CE上且BQ平分∠CBP,设BP=y,PE=x。
(1)当CQ=12CE时,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CQ=13CE时,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CQ=1nCE(n为不小于2的常数)时,直接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本题的说题重点如下:
作为一道几何图形中数量关系的探索题,本题条件比较繁杂,分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设问结论做出了从特殊到一般的铺垫,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对此,首先可以理清各个条件之间的关系,看看解题的关键在哪里。将各个条件联系起来看,不难发现:首先是△ABC,BC=6,点A不确定,这可能最终导致y与x的变化;然后是中位线EF,显然EF∥BC且EF=3,EF的位置随着点A变化而变化;接着是BP、CE、BQ三条线段及P、D、Q三个新增点,尽管根据先给出的条件会发现点P、D是不受点A控制的动点,但是,看到后给出的条件则会发现点Q是线段CE的等分点,是受点A控制的动点,而点P、D使BQ平分∠CBP,是受点Q控制的动点,也就是受点A控制的动点。这样就基本理顺了问题的来龙去脉,点A的变化最终导致y与x的变化,而决定y与x关系的可能主要是点Q为线段CE的等分点,BQ平分∠CBP,EF∥BC。这样就出现了“分线段成比例+角平分线+平行线”的基本图形,从而不难想到构造“8字型”和等腰三角形,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或相似三角形性质)和等腰三角形性质来解决问题。具体来说,即延长BQ,交射线EF于点G(如图5),则有EGBC=EQQC,BP=GP,所以x+y=EG=EQQC·BC。由此,所有小问均迎刃而解,答案分别为y=-x+6,y=-x+12,y=-x+6(n-1)。
可见,在本题的说题中,要学会条分缕析,自然生成解题的策略,即由三角形中位线(平行线)的大背景以及三个新增点之间的决定关系,聚焦到“分线段成比例+角平分线+平行线”的基本图形,构造“8字型”和等腰三角形……从而感悟一般的解题规律,即抓住基本图形,寻找变中不变。
总之,学生说题的表现形式是“解说”,内在实质是“促思”。说题项目的开展,可以有效改善数学课堂的教学生态,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各类问题(信息)中抽丝剥茧,抓住本质,发现规律,锤炼抽象思维,发展数学抽象素养。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立项课题“农村初中生数学抽象素养培塑的实践研究”(编号:2019JK13L170)、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科研资助立项项目“数学‘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实践研究”(编号:BRA20202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G.波利亚.怎样解题[M].阎育苏,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