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何必追求完美

2020-01-11吴非

关键词:石块一节课评价

吴非

我思考这个问题比较早,但一直无法摆脱各种困扰,直到离开课堂之后,才算有些明白。所谓的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和学生一同学习。这绝对不是谦辞。古人说“教学相长”,他们可能在漫长的“教”的生涯中也发现了这一常识。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所获得的不一定比学生少,因为他要“教”,所以他得比一般人会学,知道怎样去学,知道如何评价,也要具备一般人不具备的反思能力。

教师的教学怎么可能不犯错误呢?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最多只能解决当时的问题,凭借常识可以发现,前人的种种局限性同样也会出现在我们的教学中。

我的课,未必能让学生都满意。在临退休时,我比此前更深刻地意识到个人能力的微不足道,明白不能过高估计自己;更有意义的是,我逐渐明白,不能过于理想地估计教育的作用。在义务教育普及率日益提高的背景下,社会文化依然落后,人们依然热衷于物质追求,精神追求没有显著提升,教育的作用也必然是有限的。

多年站在讲台边,面对学生的眼睛,我当然在意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正确的教育,但我很早就怀疑,我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去改变他们?后来,我对同事说过,教室里不可能全都“专心致志”,特别是我们把“人的教育”放在第一位时,未必有多少学生能认同这样的观念,但他有可能通过教育教学记住一些话,这些话可能会引起他们的思考和疑问,对他们的人生产生影响。我甚至想到,教师的课,往往只能为一部分渴望学习的学生而上。我们尊重学生,因为他们坐在教室里;学生尊重我们,因为我们是教师,他们即使不想听也不应妨碍我们上课。曾有人质疑,作为教师,这样想是不是太消极了?但我从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角度认识这个问题:既然几十年都未必能改变一个人的“初心”,凭什么教师用几节课、几十节课就能重塑一个人的思想和精神追求?况且,这还只是学生这一方面的问题。

回顾自己的教学,不是因为上了太多有缺陷的课,而是从来就没指望上出“完美的课”!每天的课,都有些遗憾,每天都会出现新的问题;偶尔一节课差强人意,一星期之后,就能发现不足;原本想把“比较顺”的一节课记录下来,结果写的时候发现了许多缺憾,甚至错误。有时对情况把握不到位,课上了七八分钟,学生才进入状态,于是预定的计划不得不放弃一部分;有时学习交流中意外地出现了有价值的问题探究,持续十来分钟,渐入佳境,教师舍不得中止学生的讨论热情,几乎失控,虽然这种“失控”可遇不可求;有时一个提问激活了气氛,打算继续深入时,课堂忽然又沉闷了,教室静了,交流凝固了,因为困难出现了……

总体而言,我能把握课堂的节奏,但也常遇到无法预期的情况,只是我有经验也有责任引导学生少犯错误。课堂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我感到满意,希望学生有探究问题的兴趣,保持学习的激情。可是,我有时也对学生的某些功利倾向感到不安:他认为这可能是“以后有用的东西”,而他希望教师教“马上就能獲得好处的东西”。然而,作为教师,能放弃教学的意志吗?——因为你的职业态度和责任,也就不可能有所谓的“两全其美”,这也是很多同行的遗憾。学生在变化发展,“完美”,只是教师单方的追求。

教学要根据学情,因材施教,不宜把“完美”当作追求。为什么会出现困扰?可能是“评价”在干扰我们。我曾多年承担两个班的教学,而这两个班的学习气氛和追求有明显差异。不仅如此,每个班内部也有不同的情况。要同时兼顾多种问题,往往是一名教师顾此失彼的原因;学校把学生的评价当作衡量教师业务能力的主要指标,而教师无法通过一节课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如果我们能让学生了解,最重要的是主动“学”,而不是每节课都得到教师的照顾,则有可能摆脱那样的束缚。

教学本来就不可能“完美”,追求“完美”极有可能导致形式主义从而使教学丧失创造性。常常听到评价者谈到“完整的课”,也就是“规范的课”,一节课的形式,缺一不可。比如,听到各种评论:“入题慢了”“这个问题可以放到后面再问”“这里应当停下来及时小结”“第五个问题要深入展开”“结束前的归纳漏讲了一点”……一名青年教师,在这样七嘴八舌的氛围中,很可能产生浓厚的形式意识,今后他不但会这样要求自己,也会一成不变地以此评价同行。教学工作之所以容易产生倦怠,和规矩过多、忽视学生的课堂趣味是有关的。时下的模式、范式已经过多,中小学教学各路神仙无不标注品牌特色,常识也就被忽略。好的课,难道都有“模子”?《论语》的那些实录,放在他们的模式中,不仅算不上“好课”,甚至不算“教学”。

每次评课,都会拿到一张比较复杂的表格,有十多项甚至二十多项需要参照的标准,要五六名评委对这些要求的理解大致统一,已经是很难的事;要在几十分钟内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课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更是强人所难。更有意思的是,在一些场合看到对中小学教学完全没有研究的人在充当“评委”,因为不了解中小学课堂,他们往往吹毛求疵,出言不逊,当然也会大惊小怪,胡乱吹捧。

追求“完美”,也许会把教学引向终结,而“不完美”才可能是真实的常态。不必期待别人赞许“完美”,课堂教学有瑕疵、有遗憾甚至出点错,或许更真实;否则,教师哪里还有“学”的动力?要包容不完美,因为我们努力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一般要上一万五千到两万节课,如果按照既定的“完美”标准去衡量他的每节课,无异于刻舟求剑。

一名石匠,毕生从事的,是把各种石头凿成可用于构造的石块,如果问他哪些石块是好的,他也许会有不同的回答。根据我对劳动的认识,我可能会说,有些石块凿了很长时间,因为它的硬度;有的用时比较少,但未必能放在关键位置上。总的说来,我对材质的判断比年轻时有把握,我用的力气比以前少,凿的速度能快一些,所有石块都是有用的,仅此而已。即便是一名“匠”,也有独特思想和评价意识,如果脑袋里只有一种规格,一成不变、循规蹈矩,他的工作完全可以由机器取代。

课堂不一定要追求完美,每一节课都有独特的价值。

猜你喜欢

石块一节课评价
没有风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补缺口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参观神庙数年后,忽然忆起,急就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