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写作阐释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0-01-11高红
高红
摘要:阐释能力就是阐述并解释的能力,在各种文体的写作中有不同的表现,细致观察和抽象思维是其核心要素,它是写好说明文的关键能力。初中写作阐释能力的培养,可整合教材,构建训练序列;创设情境,开展言语实践。当然,阐释能力与其他能力的培养互相融合,嵌入式评价激发阐释能力培养的积极性。
关键词:阐释能力训练序列言语实践
一、例析阐释能力的内涵和要素
(一)内涵
阐释,即阐述并解释。阐释能力就是阐述并解释的能力。作为语用能力之一的阐释能力,在各种文体的写作中有不同的表现,是写好说明文的关键能力。它具体指学生在写作说明文的过程中,能准确、清晰、透彻地解说事物的特征并阐明事理的能力,这与一般的介绍性说明或叙述性说明不同。以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茅以昇介绍中国石拱桥时,不仅介绍了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还解释了这些特点源自设计者创造性地利用大拱、小拱的完美结合,实现了石拱桥实用价值的最大化;法布尔介绍蝉的地穴时,着重介绍地穴的建造过程和工作原理,并将蝉与矿工相比,蝉的智慧不言自明。这种由表及里的阐释,让一般读者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更加清晰而深入。
(二)要素
阐释能力也是一种高级思维能力,细致观察和抽象思维是其核心要素。
1.细致观察。
所谓细致观察,首先要多角度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其次要多渠道深入了解事物的内在原理,可以查阅资料、访问专家等。
比如《蝉》,法布尔在“蝉的地穴”篇章中向读者详细介绍了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包括初次出现的时间、洞口的形状、地穴的构造、蝉的工作方式、幼虫汁液的作用以及幼虫脱壳变为成虫的经过等,还阐释了蝉的生命过程蕴含的人生哲理。阅读这些文字,能真切地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世界的热心和耐心。同样,毛宁为大家介绍《清明上河图》,为了让读者真正读懂这幅千古名作“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自然会涉及画作创作者的身世和创作动机、北宋时期京城汴梁的社会风貌以及繁华背后隐藏的社会矛盾等。毛宁在这些方面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搜集、整理、分析、概括,所以他能在有限的篇幅内将如此恢宏的画作讲解到位。表1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4篇课文的“观察”与“了解”的角度统计。
“耐心观察,方可探索世界奥秘”,四位作家用耐心和细心为学生准确而清晰地阐释了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和《清明上河图》的主要特征或特征的不同方面。学生不像作家们一样有丰富的学识和阅历,但是可以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学习作家如何多角度地观察事物的形状、构造、质地、作用等,或通过互联网、书籍、访问等方式多渠道地了解事物的原理、规律、历史、价值等,为全面而客观地阐释做好充分准备。
2.抽象思维。
本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系统地进行说明文的学习,学生的思维方式也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即由记叙文、散文学习中关注人物形象逐步转向在说明文、议论文学习中关注本质特征的阐释或观点的阐发。比如说明文的写作,要阐释清楚事物的特征、性质、原理、价值等,必须要用到分析、综合、分类、比较、概括等抽象思维。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阐释的过程中,抽象思维有两个能力维度,即解说事物的形状、结构、质地等方面特征的一般抽象思维,以及阐明事物的概念、规律、作用等方面特征的比较高级的抽象思维,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比如《中国石拱桥》,作者为了突出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從历史、形式和结构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认识到石拱桥的特征是“悠久”“优美”“坚固”,并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阐释中国石拱桥的特征,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表现。在介绍赵州桥的特征时,用分类方法从大拱、小拱、拱圈、景色配合等方面,突出了中国石拱桥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水平。由此可见,作者的行文过程也是思维层级递升的过程。
在阐释的过程中,抽象思维还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即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
现为围绕事物的一个特征从多个方面进行阐释。比如《苏州园林》,叶圣陶先生首先概述苏州各个园林的共同点——“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多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不仅有大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还有“小范围的局部”也讲究“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雕镂美”“建筑的色彩美”,总而言之,让游人得到全方位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提升了读者的审美能力。纵向思维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或程序进行阐释。比如《蝉》,法布尔在介绍“蝉的地穴”时,用文字详细地还原了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以及蝉表现出的聪明、耐心、谨慎的特征。又如毛宁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时也是按照画面“开卷处”“中段”“后段”的顺序,展现整个画作“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的特点。两位作家的阐释方式是他们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这两种思维也经常结合在一起。比如《中国石拱桥》,既有阐释赵州桥四个特点的横向说明,也有阐释两千年来中国石拱桥的发展过程的纵向说明。纵横相间,充分展现了作者极强的阐释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学生拓展阐释的深度、宽度做了示范。
二、阐释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整合教材,构建训练序列
将阐释能力的培养嵌入七至九年级的整个课程体系中,按“叙述性阐释—说明性阐释—议论性阐释”的序列逐步推进,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通过不同层级的写作训练,学生的阐释能力也能实现螺旋上升。表2是基于统编教材的不同年级阐释能力的培养要求。这里,仅梳理了各册教材相关单元的内容,其实,阐释能力训练点渗透的切入口很多。横向思考,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学情设计一册教材的训练序列。比如,八年级上册可以构建如下序列:第一单元“我最爱听的表2
年级单元写作内容能力要求七年级
(叙述性阐释)上册第一单元片段:自然景物、新校园、新教室、新同桌……以阐释事物的特点为主,用特定的景物表达自己的感受下册第二单元作文:家乡的景色、物产、风俗、生活……以阐释自然、人文风景的特点为主,写出自己在家乡的生活以及对家乡的感情八年级
(说明性阐释)上册第五单元作文:某一处建筑、生活中的物品……由内而外、由表及里地多角度阐释事物的位置、外观、性能、用途以及使用感受等下册第二单元作文:自己的小天地、科技新产品、周围的环境……以阐释事理为主,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九年级
(议论性阐释)上册第二单元作文:谈谈对“好奇”“电子游戏”的看法……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选取适当的材料、联系生活阐释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理有据下册第四单元作文:谈谈我的写作、辩论……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选取适当的材料辩证地阐释自己的观点,或者有理有据地批驳他人的观点表3
年级学生习作阐释能力七年级五月的紫藤花有些羞涩,不好意思似地都开在了最上面。虽然没有三四月时那样茂盛,却也小巧玲珑。每一穗的花苞都鼓鼓的,每一穗的花绽开了笑脸,也像许多被串在一起的紫色小珍珠,我们陶醉在这紫色中……
站在校园的紫藤廊下,抬头望去,看见已经有不少果子垂挂在枝叶间,用手抚摸,软软的,毛茸茸的,大概有我一个手掌那么长,像豆荚,淡淡的绿色格外惹人喜爱。老师说,它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但又有一定的毒性,适量才可。真是个烦人的小家伙!能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景物,以外部特征为主八年级我注视着那粗壮的枝干,它虽然没有新枝那样水嫩,却支撑了整片天地。上面的枝干在你争我赶,吮吸营养和阳光;下面的枝干紧抱石柱,根部深深地扎进泥土。这不就是我们学校的老师?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去更广阔的天地一展身手……能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景物,并且适当地联想和想象,赋予景物一定的意义九年级几日前还与同学唤它紫藤萝的,还在探讨它的花,它的香,它的甜。现在去看,只剩下了满树翠绿,让你不禁感慨:时间从指缝间流走……
绿藤萝却不会想这么多,它只是生长着,它为这满身翠绿的衣裙而欣喜。你看,枯枝又在焕发生机,败叶已重新染上绿色。它已从美艳照人转变为素雅恬静,就像熬过了岁月的美人,韶华白首,带不走气质;时光荏苒,在我心中仍是最美。
如何让自己得到亮丽外表下的东西?我想,便是沉淀。能按一定的顺序介绍景物,并且适当地联系生活,阐释生命的哲理一首歌”、第二单元“我的自传”、第三单元“校园一景”、第四单元“最拿手的一道菜”、第五单元“我的生活少不了它”、第六单元“家乡的名胜”,教师可以根据六个单元的习作要求确定阐释能力的训练点,比如特征、顺序、语言、方法等。纵向思考,教师可以选取某个说明对象,根据不同年级的阐释能力要求(见表3),进行跨年级的阶段性训练,并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明确能力培养的梯度,不断优化自己的习作。
当然,不论哪一种形式的训练序列的构建,都必须立足教材和学情,做好顶层设计,这样,写作训练才能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同时,学生的写作状况也是不断变化的,教师也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写作训练计划,促进学生阐释能力得到真正提升。
(二)创设情境,开展言语实践
虽然“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是初中学段的写作要求,但学生并不是零基础。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就是一个说明文单元,习作内容是“介绍一种事物”,要求“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试着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分段介绍事物的各个方面”。这个单元的阅读和写作训练为初中写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八年级的写作就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有创意地阐释事物的“理”。虽然要求高,但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改變他们说明文写作枯燥、困难的认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也可以得到发展。以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写作可以分“立足教材”和“拓展空间”两步走(如图1)。
一是立足教材,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改写课文。比如根据课文,可以制作赵州桥或卢沟桥的景点门票,撰写景点简介;可以结合课文,搜集资料,制作苏州各个园林的旅行手账;可以举行故事会,以第一人称介绍“蝉”或者名著《昆虫记》中的其他昆虫;可以录制视频,图文并茂地介绍《清明上河图》。改编课文的过程是学生理解、学习作家阐释方式的过程,跳出了条分缕析地讲解说明文五要素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探究、体验,自主建构阐释性写作的能力体系,为独立写作做好了铺垫。
二是拓展空间,引导学生从书本走进自己熟悉的生活,主动地阐释事和理,能够阐释得明白、清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语言、思维、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能得到发展。比如,教完《中国石拱桥》后,可以带领学生走近学校附近的京杭大运河,实地去看一看、走一走,并结合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介绍给身边的人;结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二章“声现象”或者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内容,让学生尝试写作《请勿大声喧哗》或者《我的小伙伴——眼镜》;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记录、搜集、整理、写作,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最后,上传学习平台,在分享、评价中进一步体悟阐释这种表达方式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三、几个注意点
统编教材有36个写作训练点,其中涉及三大文体内容的13个:记叙性的7个,说明性的2个,议论性的4个。阐释能力的培养除了依托八年级的两次专题训练,还可以贯穿整个初中阶段。
第一,阐释能力与其他能力的培养互相融合。
阐释能力只是学生写作关键能力的一种,并经常与其他能力的培养融合在一起。真实情境中的言语实践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阐释能力,也能同时发展其他能力。同样地,阐释能力不仅在说明文的写作训练中可以得到提升,在其他文体的训练中也可以得到发展,只是有主次之分。
第二,嵌入式评价激发阐释能力培养的积极性。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把评价任务嵌入写作训练的过程,深入不同学生写作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层次,可以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任务情境中的真实性评价更有趣味,更能激发学生阐释能力的提高,并有助于把这种能力转化为素养。
*本文系江苏省常州市第五批名教师工作室重点课题“写作关键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编号:CZMSa/202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