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材再建构”的三个“着眼于”
2020-01-11黄明华
黄明华
摘要:基于数学课堂特征和教学要求,教师应以课标理念为依据,以国家课程为根本,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对已有的学材做理性分析、整合联系、增删利用,落实“学材再建构”。在具体实践中,主要应该着眼于原有经验,重在引发学习迁移;着眼于逻辑训练,重在提升思维品质;着眼于设问导入,重在激发学习兴趣。
关键词:学材再建构原有经验逻辑训练设问导入
基于数学课堂特征和教学要求,教师应该以课标理念为依据,以国家课程为根本,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对已有学材理性分析、整合联系、增删利用,使重新建构的学材源于已有学材又高于已有学材,即落实“学材再建构”。在具体实践中,应该主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着眼于原有经验,重在引发学习迁移
“任何知识的建构,无不是将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无不是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因此,在“学材再建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原有的數学知识经验为背景,在阐释新知的同时,帮助学生找准新知生长的固着点,以促进知识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认知建构,体现了知识结构,指向了学习迁移,渗透了学习方法,能让学生感到“旧知识不旧,新知识不难”,进而学会运用整体架构的方法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系统性与连贯性认知,从已有认知水平向潜在认知水平发展。
例如,初中代数内容比较抽象,其教学应该以相对具体的小学算术为基础,重点引导学生比较数、运算的联系与区别(不变与变化),理解从数字到字母的抽象关系,发现小学学过的运算律的普适性。因此,初中“有理数加法”的教学可以以小学的“非负数加法”为基础,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思想、化归意识展开探究,并归纳得出一般结论——有理数加法法则。而后续“有理数乘法”的教学也应该采取这一思路。当然,还可以整合这两部分知识,再建构一个单元开展整体教学。
二、着眼于逻辑训练,重在提升思维品质
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逻辑的严密性,所以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便是逻辑推理,数学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因此,在“学材再建构”过程中,教师应该基于数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特点,将逻辑训练贯穿始终,尤其要注意通过设计问题串、重组练习题等形式,帮助学生理清逻辑脉络,训练逻辑思维,发展逻辑能力。
首先,基于学生发展需要强化逻辑训练。例如,学习“幂的运算”时,由于法则较多,学生极容易因互相混淆而出现错误。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幂的运算法则的认识,另一方面要以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为基础进行“学材再建构”,引导学生推理得到幂运算的其他两个法则,自主架构幂的运算性质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站在数学逻辑的高度理解和掌握幂的运算性质。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比式、类比式地解读幂运算的三个法则,帮助学生运用这些法则全面、系统地探索与练习各个衔接点。
其次,基于单元知识体系强化逻辑训练。例如,考虑到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等有关的几何知识,在初中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进行“学材再建构”,将其设计为两个小单元:(1)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角的概念、角的比较与运算,余角和补角、方位角、钟表上有关夹角的问题等。由此,学生能够有效理解知识和问题,并感悟和运用数学逻辑思维。之后,在开展几何图形或几何定理的教学时,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精准把握、对接相关几何知识。
最后,基于数学研究方法强化逻辑训练。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知识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自主画图等操作活动,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亲历三角形概念的形成过程。再让学生通过交流、辩论等形式,总结、提炼出三角形概念的实质内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分析其边和角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进一步探究三角形的特征性质奠定基础。这种环环相扣并具有暗示效应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着眼于设问导入,重在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的抽象性和形式化特征,使其成为“冰冷的美丽”,离学生的直观认识、具体经验比较远,难以激发学生“火热的思考”。因此,在“学材再建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设问引导(特别是一些趣味性、开放性强的问题,尤其在导入环节),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自由想象、自由发挥,迸发数学活力,生发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事先准备好的一块三角板,并且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块三角形玻璃,因不小心掉到地上碎成了两块,如果要到玻璃店再割一块与原来一样的玻璃,需不需要将碎玻璃拿到玻璃店?如果需要,有几种方法?学生回答“需要”,并列举了四种拿法:(1)两块碎玻璃同时拿过去;(2)两块碎玻璃随便拿一块过去;(3)只拿第一块;(4)只拿第二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哪种方法能够顺利买回想要的玻璃?为什么?至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沉浸在数学思考给他们带来的欢乐中。这时,教师顺势导入:圆满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学生对答案充满期待,学得很专心,也很用心。
又如,教学“平行线的证明”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一张有多条平行线的图片,然后提问学生:其中的两条线是不是平行线?如果是,怎么证明?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证明方法,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并给出最终的证明方法。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又能够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庾南,冯卫东.学材再建构在结构中教与学[J].数学通报,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