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喜剧人”看小品与话剧的异同

2020-01-11李蓓蓓

艺术评鉴 2020年23期

李蓓蓓

摘要:话剧和小品归根结底都是戏剧。理论上,小品是话剧的子分类,话剧是小品的母分类。小品算是一种体量单位,要求是短小精悍,通常20分钟左右都可以算作是小品,同级别分类的还有音乐剧、木偶剧、哑剧、歌剧、舞剧、戏曲等等,这都是戏剧中舞台剧的分支。

关键词:欢樂喜剧人  小品话剧  异同表演  目的性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3-0176-04

受疫情影响,第六季《欢乐喜剧人》改为云上评审,相声组合金霏、陈曦夺得最终冠军。但不少该节目的“铁粉”觉得,相比较第一季,后面几季让人感觉是在走下坡路。这里没有鄙薄相声演员的意思,毕竟开篇第一季,就集结了沈腾、贾玲、宋小宝。尤其是沈腾,百亿票房加身。而且,从电视呈现来说,小品、话剧的手段显然更多元。

选择《欢乐喜剧人》说事,是因为观众从中看到了不一样的小品:沈腾的“开心麻花”团队,第一季奉上的作品已非一般意义上的小品,像大片也更像话剧。那么,小品、话剧到底有没有异同?

一、小品和话剧

话剧和小品其实都是戏剧,小品是短小的话剧。毕竟,小品的时长都比较短,而话剧的时间都相对较长,通常情况下,都在两三个小时左右居多。当然,也不排除特例,比如赖声川导演的舞台剧《如梦之梦》时间就长达八个小时。还有英国著名戏剧导演彼得布鲁克的史诗剧也会长达九小时。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小品是话剧的子分类,话剧是小品的母分类。小品算是一种体量单位,要求是短小精悍,通常20分钟左右都可以算作是小品,25-30分钟左右的就开始算是独幕剧了(独幕剧不具体规定时长,可以是半小时,也可以是两个小时)。小品可以是片段,也可以是完整的故事展现。

那话剧是什么?话剧是以对话、独白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也属于“戏剧”的一部分。同级别分类的还有音乐剧、木偶剧、哑剧、歌剧、舞剧、戏曲等等,这都是戏剧中舞台剧的分支。

小品呢?小品也有舞剧小品、音乐剧小品、木偶剧小品等等。但所有戏剧舞台剧艺术中都是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导演的一切手段都是为了演员表演的呈现,声服道效化都是服务表演的。演员的表演呈现是对剧本的形象化呈现,戏剧是综合的艺术,需要各门类合作完成,最终依靠演员的角色创造完成剧本演出。不过,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话剧或者小品都不存在以演员或者导演为中心的区别。至于导演音效舞美手段的使用方式则不牵扯小品、独幕剧、短剧的区分。有时,15分钟的小品在导演舞美手段上甚至不亚于2小时的多幕剧。譬如《欢乐喜剧人》第一季中,沈腾带来的《热带惊雷》《赏金猎人》等。

说白了,小品就是一则时间比较短,便于大家欣赏的戏剧作品。

二、表演的开放性

得承认,小品的开放性更大。

这是因为,小品对于观演双方的心理状态来说都是比较放松的,同时也较为自然、亲切。这样的关系就会促使演员的表演更加“垂直”,直观、立体的表演更易于演员与观众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也就是说演员的台词、动作等都可以直接向观众投射,这样也就更加直接的实现了观演交流,演员的表达和传递对象更为直接,观众的专注度也会更高。小品是希望借助艺术的手法表达生活中的人和事,从而引发人的思考与探讨,所以,小品的表演过程中,建立良好紧密的观演关系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在小品的表演中,演员可以上场就面向观众交代剧情,类似中国戏曲自报家门;可以当众扮演不同角色,可以直接表露心迹和情感,有时还可以离开剧情与观众嬉笑交流,这些都为现场观众的欣赏提供了很好的环境氛围和内心感受。

《欢乐喜剧人》第六季中白凯南的《综艺怪咖》、张浩、张大大的《一路相伴》等节目都与观众不断互动。说到互动,赵本山常在小品人物心理最微妙、最生动有趣时,故作偷偷状朝向观众会心一笑,让演员暂离角色,接通观、演情感。另一位大师陈佩斯也是一位小品表演大师,他可以在表演中,很好地与观众进行交流与互动,与此同时,也创造出了比较浓烈的现场气氛。其中,陈佩斯的很多台词,能看出其实是在向观众喊话,说给观众听。譬如,“我不出圈,照样能把戏给抢过来”,对观众来说自然就想看看他是怎么抢戏。类似于这种表演,演员可以很好的借助自身的表演特质、利用观演关系调动现场观众的热情,从而为表演现场的氛围增加亮色。

再者,小品大多轻松诙谐,现场气氛活跃,舞台环境相对开放,演员的思想也相对活跃,表演手段与技巧丰富灵活,极具表现力,演员传神的动作与表情可以更好的塑造生活中各具性格特点的人物。

小品的相对开放也给予演员足够的想象与表现空间,很多优秀的演员既能够塑造鲜明的角色人物,又能发挥自己的专长。

相比之下,话剧相对“保守”。但有些话剧也开始出现变化,甚至走得更远。陈佩斯大道文化出品的话剧《托儿》,在其最后一场甚至将观众请上了舞台,让观众成为剧中人扮演假警察;同时,面对真警察的审问,台下观众也在不知不觉地配合着剧情的发展,“被迫”成为了托儿,这当然是话剧的高明之处。

但是,话剧毕竟是“大制作”,互动可以,尝试也可以,但对很多成熟观众而言,“戏味”更重要。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剧要能出色,人物要能出彩。

三、“戏保人”和“人保戏”

最初,小品是作为演员的训练项目出现的。类似于观察生活练习,规定情境练习。主要练习演员的观察生活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创作能力。要求在固定的空间、完整的时间中利用日常矛盾塑造若干个性格各异的角色。所以早期小品,像《吃面条》《胡椒面儿》等其实很像表演系学生的作业,只不过人物个性鲜明、矛盾巧妙,从而使人发笑。后来,小品因晚会的需求慢慢变成了一个“中国特色剧种”。两者最大的区别其实是“目的”:话剧无论正喜悲剧其实都是在干一件事,就是讲故事;小品不同,是要逗乐观众,或者是“惹哭”观众,恰如近几期《欢乐喜剧人》中的“煽情”作品。

但是,从演员在表演方面的贡献和成就来看,小品表演和话剧表演的作用虽大体是相同的,却也同时存在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话剧从时长和容量上来讲都是超出小品许多的,话剧可以为演员的表演提供更丰富的基础材料与艺术上的情节、细节等依据,易于演员的创作;可是小品的时长较短,大多都是十几分钟左右,不论是人物还是情节,容量都相当有限,小品只是能够为演员提供基础性框架,需要演员在二度创作中进行补充,这样就势必会形成两种结果,要么是演员制造惊喜,要么就是平淡无奇。

通常,我们会说到“戏保人”或者“人保戏”。如果把这两句话用到话剧当中,两者的差别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在小品中,这两者的作用还是偏向后者倾斜了,这也就是说,话剧表演和小品表演是存在着异同的。

所以,我们在观看宋小宝的节目时常有的感觉,你能明显发现,如果换一个人去演,可能他的作品将无法呈现相同的效果。而这种情况,在平均水平的话剧中则不易出现。毕竟,对于话剧中的角色人物而言,鲜明的人物形象是第一位的,而不是以观众的笑声为主。所以,演员的表演水平虽有差异,却不至于像小品一般,把宋小宝换成了另一位演员,味道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四、两者的表演目的性

如果从最初的目的来说,小品是话剧演员的表演训练片段,甚至有表演的“小品方法”这一训练手段的说法,其实,“小品方法”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最根本的概念。

可以说,小品的训练是演员成功扮演角色的基础训练,他们在导演或者老师的指导下,根据从剧本中提炼出的核心进行即兴表演。因为是被动、即兴的接受,不需要去做任何的提前准备,所以,这个阶段的创作还是自己演自己,而不是完成角色人物的再创造。正因为这样,才要尽可能避免呆板的表演,争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呈现。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将演员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到一起,而不仅仅只是演员和剧本的关系。演员可以很好地推动剧作家创作生活,这里的小品指的并非成品节目。

“小品方法”不需要演员进行表演之前的剧本分析,只要即兴并且感性地在排练室进行艺术的生活体验,也可能演员曾经真实地在生活中经历过、体验过,也可能从未有过,但是无论怎样,演员都需要经历此时此刻新的“生活”,因为,在这一刻,“生活”既属于角色人物,也属于演员。因此,小品的训练方法可以作为演员塑造角色形象的第一步骤。

对演员而言,在舞台上对表演的探索是一项没有终点的事业。原来,我们在舞台上对表演强调的是“What(做什么),How(怎么做),Why(为什么做)”。显然,这些问题已无法再满足当前对话剧表演事业的需要,演员认真研读台词、剧本,体会理解台词、剧本的主题以及其背后的韵味,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学价值和“潜台词”,让这些“附加值”丰满角色的同时,进而塑造演员本身特有的气质和韵味。

话剧的主要表现手段是对话和动作。演员为了塑造角色人物形象,需要用到什么方法才可以说明白讲清楚,并符合角色特性;什么样的动作能既符合逻辑,又在真实的基础上呈现艺术性的加工;既满足剧本中对人物身份的要求,又能完整呈现主题和情绪情感……这些,其实都是演员表演训练中的必修课。对演员来说,想得越多,才能走得越远。

从当前舞台上的呈现来说,演员更多注意的是通过对剧本深入揣摩,进而强调演员对角色所赋予的气质。这难免会让观众在观看最终成品后,生出“角色脱离生活”的喟叹。

对影视演员来说,表演中的“话剧味”是他们一直避免并视为禁忌的;对话剧演员而言,则要做到在塑造舞台角色时必须掌握舞台剧的特性和规律。影视剧中,演员的表情会被摄像头放大,从而突出表现哪怕一个眼神、一次皱眉、一声叹息,所以演员的表演更要求真实自然,观众才能够相信并被吸引。而对于话剧演员来说,不仅需要有强烈的内心体验,更要在动作上有明显的表现,要有生活,更要有戏剧化的表达。

五、互为助力互为借鉴

谈小品、话剧,很容易想起这样一个话题:同样演小品,小沈阳原来的名气比沈腾大,知名度肯定更高。可是,你看现在的市场表现,沈腾似乎走得更远。为什么呢?

因为,沈腾一直坚持塑造人物,小品也罢,话剧也罢,沈腾其实是个没什么绝活的人,但是他把人物演活了,完全就是靠他对角色的理解并进戏。

而小沈阳演戏的方式是没有进到戏里头。所以回过头来看,他在演电影的时候也是这种演法,过于夸大。囿于此,小沈阳也开始求变,在《唐人街探案》里,小沈阳的表演就让观众忘记了“小沈阳”,即便小沈阳的表演并不是最出彩的,但起码小沈阳在努力进入人物,在揣摩这个剧中人物应该是啥样,而不是靠外在的夸张去饰演角色了。

所以说,都为戏剧,就有互为助力、互为借鉴的空间。话剧演员不仅仅是把剧本文字在舞台上进行形象创作的一个过程,还要和导演通力合作,依据剧本,经过导演的统一构思再次对角色人物进行二度创作。当然,演员不能脱离剧本、台词进行无界限的创作,理解是前提,也是基础,案头工作阶段就要对角色人物进行完整的构思。

角色人物、角色被“安置”在不同演员身上后的变化,内、外互相作用辅助。这时,有一句话说起来很有道理,那就是不同的职业会塑造不同的人,譬如,销售员、教师、警察、医生等等这些从业者,虽然个体会有不同的动作、表情、手势、步态、语调等,但就整体而言,从事相同职业的人员总会呈现大体相同的特定气质和风度。对演员来说,既要抓住人物设置上的逻辑特性,也要让人物有相应的个人特色,进而放大。

在表演中,主观的演员、创作者是“第一自我”,这个“第一自我”扮演的剧中角色则是“第二自我”。

故事创作离不开生活,其实演员的创作也是离不开生活的。不论是话剧演员还是小品演员,要想很好的进行角色人物的形象塑造,必须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基础,不论是生活的逻辑还是情感的逻辑,都要潜心创造。只有这样,不论是情感的维度,还是点滴的细节,才能让角色人物立得住,然后变得饱满。

舞台上,因为观众与舞台上的演员之间是有距离的,所以,无法完全看清楚演员表情的细微变化,但是却可以通过演员的形体动作、台词状态、情绪变化感受角色人物的情感。所以,演员需要在生活里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体验是很重要的。当然,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吸毒者、杀人犯等,就不可能去真实的直接体验,只能借助间接材料去体验和想象进行角色创造。不论是话剧还是小品,对于演员来说,细致觀察生活中的细节都是演员必须的技巧。

总而言之,话剧表演和小品表演在创作方法、周期,表演方法、风格、尺度上有很多不同。但是,在基本的理念上还是相像的,两者之间也是可以相互借鉴、学习的。所以,两者之间,既有异更有同。

参考文献:

[1]李伟,李志娟.从小品到舞台剧到底有多远——陈佩斯四部话剧的讨论[J].上海艺术评论,2019(02).

[2]徐新德.浅谈导演与小品的表现形式[J].戏剧之家,2018(21).

[3]蒲芳怡.浅谈小品中戏剧冲突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17(03).

[4]王美英.浅议戏剧小品表演中的即兴性[J].大众文艺,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