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教学中的复调作品训练探究

2020-01-11齐欢

艺术评鉴 2020年23期
关键词:复调巴赫独立性

齐欢

摘要:钢琴是一件复调乐器,对于任何钢琴独奏作品而言,若想将其完美演绎,演奏者的复调意识和复调能力都是极其重要的。复调作品是钢琴独奏学习者的必修课,其训练对于独立双手弹奏能力的促进,手指控制能力的发展,提高多声部音乐艺术的立体呈现思维,音乐织体的逻辑结构性、推理能力的锻炼,都具有巨大的直接推进作用。

关键词:钢琴  巴赫  复调  多声部  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3-0102-05

“要得出钢琴声音的结论,说明钢琴的特点是必要的”①。复调特性成为钢琴有别于其他管弦乐独奏乐器的最显著特征之一,这是由它“打击乐属性”的发音机制以及乐器结构所决定的。不论弦乐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包括人声都只能在同一时间演奏(或演唱)一个乐音音高,因此其他乐器或人声常常需要相互配合,组成相互间“地位对等的重奏”或“主奏与伴奏”的合作关系,才能演奏出复合的音乐内容,而钢琴可以独立将这一切完成。在复调作品中,细致入微的音乐形态分析必不可少,横向分析独立声部的乐句结构,纵向分析每一拍甚至每个更小节拍单元的和声构成,每个声部都要独立展现,并相互交织为有机整体。

一、作品简介与学习案例

(一)复调音乐简介

“复调音乐的起源与宗教密不可分”②。主、复调音乐是相对应而存在的,由衬托性和声加主旋律(一条旋律)构成的织体为主调音乐,而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一定独立性各自发展(或者相对比较独立)的旋律线构成的织体是复调音乐,即协调流动、展开,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的多声部音乐。“复调音乐的主要体裁形式如创意曲、赋格曲等,其结构基本上是单一主题发展构成的”③。职业复调音乐是在欧洲发展形成的,其孕育期和发展初期是在9-15世纪,这种多声部音乐得以发展得益于宗教活动进行的促进作用。而意大利的帕里斯特列那、比利时的拉索、德国的巴赫等把16-18世纪的复调音乐推到一个光辉的发展时期。复调音乐早就存在于在我国社会的民间传统音乐当中,如以瑶、苗、侗、壮、毛南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为代表的多声部民歌,以及尤其以衬腔式支声复调为多见的曲艺音乐、戏曲、江南丝竹、宗教音乐等传统音乐中都存在着大量复调音乐形态。“支声调显然是单声性多声化的结果,于单声复调相比所不同的是,支声调织体中有一个声部必须完整而独立地陈述主要曲调”④。近代以来,交融的东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传入中国的欧洲复调音乐与相关的知识体系和技术理论知识,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作曲家将这一思想理论教育体系与民族音乐文化建设相结合,创作出许多表现出中国特色社会风貌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的新音樂传统。

(二)学习案例

复调作品的学习以部分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作品为主,也可配合《创意曲集》,同时可以学习《法国组曲》或可选学陈铭志的《小型复调格律乐曲集》及汪立三的《他山集》等。

1.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

平均律就是将八度音程平均分为十二等份的一种调律方法,形成12个半音。在巴赫所生活的时代,键盘乐器的调律法研究基本上是纯律,这对于系统转调方式非常不利,虽然平均律的调律法曾被提出过,但直到巴赫才真正可以运用于音乐创作实践。《平均律钢琴曲集》是由巴赫自己所题,共两集:第一集,BWV 846—869(1722年),第二集 BWV 870—893(1738—1742年),每一集24首,按照12个半音的顺序,从c开始以半音的顺序进行,用同样名字的大调、小调各写一组前奏曲和赋格曲。这是复调音乐巅峰之作的巨著,被誉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在两集中只有第一集的第10首赋格为两声部,第一集的第4和第22首为五声部,其余的大部分是三声部或四声部。建议先选用三声部赋格,如第一集的第2、5、13、21首等。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48首前奏曲和赋格曲,被冯·彪罗称为钢琴家的“旧约全书”(贝多芬的奏鸣曲被称为“新约全书”)。阿瑟·娄索看出“它有着涵盖所有感情阶段的广阔内涵,从肢体玩耍中的活泼高兴,到自我内省的悲痛低沉,再到音乐上无法逾越的庄严的高潮,已逐渐为人普遍了解的‘48曲是人类才智的最伟大的壮举之一”。欧内斯特·哈奇森将其称之为“音乐学术的宝库,给予了器乐对位法以最终定义”。

2.巴赫;《创意曲集》

《创意曲集》分二部与三部,每部各15首。二部创意曲的学习,开始入手时可以先选音符与节奏都稍简单些的,如第1、4、8、13首。比起二部创意曲,三部的作品要复杂些,演奏时对三个不同声部的进行要随时可以保持意识比较清楚,手指要控制好不同声部的力度与音色对比。可先练相对容易的几首,由易及难,如第 6、2、7、1、15首,而第 3、5、9、14首较难,可作为能力拓展练习。

3.巴赫:《法国组曲》

这六组古曲体裁的作品是巴赫于1720—1724年间完成的,4首节奏、速度不同的舞曲按一定顺序构成是“古组曲”的最基本结构。分别是阿拉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基格。它们调性发展统一,前3首的固定顺序不变,而在萨拉班德、基格之间则可穿插小步舞曲、旋律、加伏特等其他舞曲或乐曲。这六组中唯一的区别是第四组,增加了阿拉曼德的前奏。有一种说法是,法国组曲这个名称并不是巴赫本人所题,而是因为作品的典雅风格具有一定的法国风情而得名。

4.陈铭志:《小型复调格律乐曲集》

这是我国著名复调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铭志先生把20世纪60至70年代创作的 12首复调钢琴曲汇总编辑起来的一本曲集。作为钢琴教材,程度与巴赫的二部、三部创意曲类似。12首均为非标题性复调作品,音乐素材有的取自民歌,有的来自评弹音调,有的则引用了耳熟能详的群众歌曲。浓郁的中国风格是其与巴赫作品最显著的区别。

5.汪立三:《他山集》

汪立三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音乐理论家。他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了钢琴曲集《他山集》,包括五首作品:《升f商调“书法与琴韵”》《a羽调“图案”》《降a徵调“泥土的歌”》《g角调“民间玩具”》《f宫调“山寨”》。这五首“前奏曲与赋格”实际上是中国的传统调式,表达的内容也是中国的。然而用巴洛克音乐基本格式来实现这些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汪立三先生用他的才气和能力,完美地解决了这一艺术难题。这五部作品不仅是典型的赋格,而且形象生动。

(三)巴赫与他的杰作

“巴赫(J.S.Bach,1685—1750),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地区的著名音乐家族”⑤。从小就接受很好的音乐教育,随父亲学习小提琴演奏。1693年,巴赫参加学校唱诗班接受歌唱训练并就读于爱森纳赫拉丁语学校。1694年,巴赫的母亲去世,次年父亲去世,失去双亲的巴赫由其长兄约翰·克里斯多夫·巴赫(Johann Christoph,1671—1721)抚养和监护。大哥是一位管风琴师,他教授弟弟管风琴演奏技能和一些作曲基础理论与技法,在大哥的培养下,巴赫的音乐技能快速提高。1699年,巴赫在吕内堡(Lueneburg)圣·米切尔(St.Michael)教堂担任唱诗班歌手。从1701年起,巴赫开始全身心地专注管风琴艺术。1702年,他多次徒步前往汉堡聆听赖茵肯(Reinken)的管风琴演奏,前往策勒(Celle)聆听法国风格的室内乐演奏。1705年,他徒步约200英里(1英里 =1.609公里)赴吕贝克(Luebeck)专为聆听布克斯特胡德(Buxtehude)的管风琴演奏而逗留近一个月。这些经历使他对德国管风琴艺术传统、法国洛可可音乐风格有了充分的领悟,使他的演奏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不久亦成为声名远扬的管风琴演奏大师。1703年,巴赫赴魏玛安斯特(J.Ernst)公爵私人乐队任小提琴师,同年8月,赴阿恩施塔特(Arnstadt)任教堂管风琴师,1707年赴米尔豪森(Muehlhausen)任教堂管风琴师。在魏玛工作期间,巴赫因对魏玛公爵给予的待遇不满,于1717年转而受聘于科滕的利奥波德亲王(Prince Leopold)府邸担任乐队指挥和键盘演奏家。亲王热爱音乐,尤其酷爱器乐,其府邸拥有一个18人的乐队。他善待巴赫,视其为朋友,巴赫在科滕安稳地生活了6年。在此期间,巴赫完成了古钢琴曲《半音阶幻想曲和赋格》《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1722年)、6首《英国组曲》、6首《法国组曲》、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及6首《小提琴奏鸣曲》等名作。1722年12月,巴赫向当局提交就任该教堂乐正的申请,接着参加并通过了考试,同时他还负责圣托马斯学校里学生的音乐和拉丁文教学工作。巴赫在莱比锡愉快地度過他生命中的最后27年。除了排练、指挥、教学工作外,他还创作出大量作品,其中包括5整套全年用的康塔塔,每套约60首,共约300首。他晚年的作品《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是复调艺术的集大成之作。1749年,巴赫视力减退,后双目失明,于1750 年在莱比锡逝世。

巴赫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前两阶段分别为魏玛阶段(1708—1717)和科滕阶段(1717—1723)。作为宫廷音乐家,巴赫的许多器乐作品创作于这两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为莱比锡阶段(1723—1850)。作为教会音乐家,巴赫在这个阶段中的创作主要以宗教音乐为主,其几乎所有的教堂康塔塔都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巴赫的作品除了歌剧,几乎涵盖当时的各种声乐和器乐体裁。他的声乐作品以宗教音乐为主,其中大多是为路德派新教礼拜仪式而作的教堂康塔塔,此音乐素材大都取自路德派新教众赞歌,所作的近300首教堂康塔塔现存195首,代表作有第80康塔塔《上主是我坚固保障》等。除此之外,还有世俗康塔塔23首,代表作有《咖啡康塔塔》《农民康塔塔》等。此外,他还作有5部受难曲,其中只有《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这2部被完整保存下来。巴赫是18世纪路德派新教音乐的杰出代表,他的器乐创作体裁十分广泛,创作涵盖独奏曲、协奏曲、管弦乐合奏曲和重奏曲在内的各种体裁及其大量作品。在键盘音乐方面,他不仅具有高超的演奏水平,而且具有高超的音乐创作水平。他一生中写出大量的管风琴作品,如《d 小调托卡塔与赋格》《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帕萨卡利亚舞曲》等。巴赫是管风琴音乐的集大成者,他把管风琴音乐推向历史的最高峰。巴赫一生中创作出大量的协奏曲,包括 6 首《勃兰登堡协奏曲》、2首小提琴协奏曲。他十分推崇维瓦尔第音乐风格,将维瓦尔第的部分协奏曲分别改写成管风琴协奏曲、古钢琴协奏曲等。

二、重点、难点与解决方案

(一)重点

巴赫十二平均律中很多前奏曲的前24小节,双手都是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要抓住骨干音,每个和声转换的时候做出明确清晰的变化,注意装饰音的演奏和音乐术语的准确表达。赋格在演奏的过程中要重点强调声部之间的对答与交流,关注每个声部的独立性不要被其他的声部掩盖或者破坏掉,更加清晰地表达主题与调性答题,模进乐句应注意方向性表达。

(二)难点

前奏曲的节奏型容易使乐曲听上去单调乏味,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也容易使演奏者仿佛进入一个“迷宫”,造成背谱演奏时的记忆负担,甚至前后混淆。赋格中声部往往有双手交接演奏的音乐片段,交接时易被听出音色不统一。

(三)解决方案及练习建议

前奏曲在练习过程中可尝试把分解和弦变为柱式和弦弹奏,增强和声效果的记忆,再通过琶音找出和弦连接之间的关键音,强调音色的细微变化,由繁化简可以从四个音简化到一个主干音,对整个曲子的框架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赋格在练习过程可以先通过分别演唱和弹奏每一个声部的旋律,熟悉线条走向,进而将高、中、低几个声部进行两两搭配的练习。对于中声部的双手交接处,可采用先全部用左手或右手弹奏,将连贯统一的声音效果熟记于心,再由双手交接弹奏。

猜你喜欢

复调巴赫独立性
独立品格培养
让人闻风丧胆的巴赫
做最好的自己
我是听巴赫的
《洪堡的礼物》中复调特征研究
宗教音乐人
论《穷人》的复调结构
浅析《天堂蒜薹之歌》的叙事艺术
一生都在争工资的巴赫
关于事件独立性的两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