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剧唱腔的分类及艺术特点研究
2020-01-11龙朝明谢丽斯
龙朝明 谢丽斯
摘要:琼剧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有近300多年的发展历史。琼剧承载了海南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也是海南省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文主要围绕琼剧唱腔的分类和琼剧唱腔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琼剧唱腔主要分为中板、苦叹、专腔杂调和曲牌四类;对琼剧唱腔的艺术特点分析主要是围绕琼剧(海南话)的语音、声调及唱腔旋律展开的。
关键词:琼剧 唱腔分类 唱腔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3-0063-04
一、琼剧的源流
(一)琼剧的起源
1.琼剧源于宗教
据记载,传统戏曲的孕育大多源于巫术与宗教。海南岛四面环海,经常遭受到自然灾害,因此人们便开始信奉“神灵”,后来出现大量的巫术与祭祀仪式,宗教是由巫术演化而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如有重要的节日,海南人便会隆重举行祭奠活动,用来祈福、感恩神明。人们将这类祭奠活动称为“做斋”。一些伴奏音乐与祭奠舞蹈被称为“斋乐”和“斋舞”,至今对琼剧仍有默化潜移的影响,在海口、琼海一带,将琼剧称为“斋戏”。
2.琼剧源于本土文化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戏剧,发源于悠长的民间歌舞表演”。岑家梧在著作《海南汉人戏剧概论》中说道“琼剧的发展源于吸收海南当地的民间歌曲,是海南省根生土长的文化艺术”。民间歌谣作为琼剧的根基,若是没有民间歌谣就不会孕育出琼剧。
3.琼剧吸收融合其它民間艺术
在《海南琼剧史略》中刑纪元说道:琼剧在形成初期,其“动作大多只是日常生活中自然形态的一种模仿,比较简单,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融入了本土民歌小调、歌舞八音、木偶戏、道士班(宗教仪式音乐)等各种民间艺术,经过不断融合与创新,逐渐形成规范。①由此可以看出本土民歌小调是琼剧产生的主要基础,这些表现了琼剧的产生与各地民间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虽然诸多说法都有其自身的原因,但琼剧的起源不能归结于某种因素。海南人民将闽南戏、木偶戏和宗教等外来戏剧与海南民间歌舞、方言相结合,经过长久的演化与创造,才有了今天的琼剧。
(二)琼剧的发展历程
1.元明清时期
元代初期,木偶戏传至海南,是海南戏曲最初的艺术形式。在陈铭枢《海南岛志》中载道:“戏剧之在海南,在元朝已有手托木头班之演唱,来自潮州。海南之有戏剧,当即肇于此时”。
至明朝初期,杂剧由洪武传至海南并盛行,但因是由军人出演,也称之为“军戏”。除了杂剧外,潮州戏、闽南戏等外来戏种也一并传至海南。清朝时期,土戏出现,迅速在海南各地普及。在《海南岛志》中有说道:“清康、乾间,土剧班风靡全岛,妇孺老小几无不识唱土剧”。可以说当时的土戏极其兴盛。可见,琼剧初期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外来戏曲艺术,与海南本土民间歌舞及方言不断融合改造并逐步走向成熟。
2.民国至今
民国时期,艺术家们将琼剧进行改革创新,把以往封建社会时期过时的剧本,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反封建统治为题材的剧本内容,如《爱国学生郭钦光》》等剧目。另外还编创了崇尚自由的男女爱情剧目,如《恋爱自由》等。改良后的戏曲曲目受到了观众人民的热爱。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提出的“双百方针”政策指导下,琼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文革期间,琼剧遭遇了空前未有的祸难,琼剧团大多强制遣散、琼剧演员们被迫转行,琼剧的发展迅速进入低谷时期。改革开放以后,消失已久的历史题材重新搬回舞台,琼剧团也开始编排经典曲目,如《断魂兰桥》等。此外,各个琼剧团开始在东南亚各国进行巡演,深受海外观众喜爱并掀起一番热潮。
二、琼剧唱腔的分类
(一)中板
中板是琼剧关键的一个唱腔结构,演唱形态接近口语,中板的演唱分量在每出戏中占70%左右。②其特点是可以七字成句,偶尔在七字前可加一至三个字,唱法矫健多变,不但可以抒怀演唱还可以用来叙事,如选自琼剧《红叶题诗》唱段“文哥哥,锦绣才华志昂扬,风流潇洒又端庄”③就采取了中板唱腔来体现。
中板的板式特征为一板一眼(即四二拍),由于四二拍的韵律性强,更能生动地刻画出戏中人物的性格情感特点。中板进一步可分为正线、反线、外线、内线中板及叠板等类型。
正线中板是各种中板的根基,各种中板都是由正线中板演变而来。正线的曲调柔和且抒情,在剧中表现人物活泼风趣的情绪,可以更好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反线的速度节奏较为缓慢,在剧中表现人物忧郁哀、悲情怀伤;正反两板体现了一喜一忧的风格特点,演员可以根据戏中人物情感的需要灵活运用、充分表达出人物的情感特点。外线的曲调跌宕起伏,音域较为阔广,唱法灵活多变、可柔可刚,速度快时能够表达热情奔放、豪迈壮阔的情感变现;内线是特殊的小三度构成,小三度的使用使音乐充满幽暗的色彩情绪,常用于表现暗淡、悲伤的思想感情;外线内线两板表现了一明一暗的反差效果,在唱腔风格上突出对比,让演员的声音更具有独特性。叠板是由中板发展而来,是较为古老的唱腔结构,其特点八字成句,有时可在前句加四至八字,叠板唱腔音域较为宽广,音程跳动跌宕起伏,具有很强的叙述性,因而一些紧张激烈的叙述局面都可以使用叠板来体现。叠板和中板一样,也分了正线、反线、外线、内线等,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
(二)苦叹
苦叹的唱腔主要是用来表现戏剧中人物悲伤哀痛的情绪,伴奏乐器以唢呐为主,融入人的叹息抽泣声,营造悲痛哀思的气氛,增强感染力。苦叹通常采取七字成句,偶尔在句前加三字。如选自琼剧《张文秀》唱段“姐妹呀! 姐妹是同根相连,骨肉相残心何忍。张郎啊”就采取了苦叹类唱腔来表现。苦叹的唱腔结构进一步可分为苦板、哭板、叹板等唱腔类型。
苦板的节奏自由灵活,曲调低回婉转、起伏较大。苦板通常单独使用;哭板的曲调高亢激昂,主要用来表现戏曲人物悲伤痛诉生离死别的情境;哭板细分有大、小锣哭板,在引子和一些小分别的地方分别用大、小锣配奏,如有突如其来的凶信或人物十分悲痛哀伤时,便用大锣来演奏。哭板早年称“哭趴”。
(三)专腔杂调
专腔杂调是专门根据特定的人物、内容所拟订,每一种唱腔都有专门的句法、拖腔及独特的过门音乐。如在琼剧《卖胭脂》唱段“你岁十八非孩儿,今已成人非昔比。为人须懂勤俭处世,刻苦度日辛劳操持”中就有其表现。专腔杂调的唱腔结构可以分为教子腔、古腔、高腔、争辩腔等类型。
教子腔的曲调轻快,叙述性强,在戏曲中长辈训斥或者教诲晚辈时可以使用;古腔通常七字成句,曲调婉转细腻,有较强的旋律线条,在安静的情境下可以抒发戏曲人物的内心情感;争辩腔的曲调刚劲有力,对话下句字尾往往甩个小花腔。在人物辩论反驳、争吵不休时用到;高腔的旋律线条流畅华丽,节奏活泼轻快,用于出游或玩耍的情节中,人物愉快兴奋的情感表现;杂调主要是由民间艺人编创的较为口语化的民间歌谣、南无经、白板等。
(四)曲牌
琼剧的曲牌唱腔历史悠久,是初期的唱腔形式。曲牌唱腔是由弋阳腔演变而来,经过不断改造,形成了琼剧特有的曲牌体,其唱腔、曲调结构相对完整。曲牌的唱腔结构可以分为程途、哭流水、单滚尾等类型。
程途的音调飘扬轻快,节奏平缓柔和,戏曲中的拖腔和过门音乐较长,有很强的叙述性,用于人物游玩、观景途中边演边唱等情节,这类唱腔更适用于戏曲人物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早期还有帮唱。程途还分为苦程途和急程途,苦程途相当于程途的首段,曲调凄楚悲凉,用来表现人物悲伤哀痛的情绪。急程途相当于程途的次段,节奏紧凑,用于人物急忙慌乱逃走途中边演边唱的情节表現;哭流水的特点是有曲无词,演员通过哼唱伴奏曲调来表达剧中人物思念故人的悲伤之情。哭流水又分长流水与短流水,长流水用来表达人物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伤叹息之情。短流水用来表达人物遭到祸患的悲凉心思或老友久别重逢的惊喜交集之情;单滚尾又称尾声,是将近剧终时所用的唱腔形式,只有两句上下歌七字的唱词,可以通过轮唱或齐唱的形式演唱。
三、琼剧唱腔的艺术特点
(一)海南话语音
海南话是海南省使用人口最多、也是最广泛的语言,使用率不低于普通话,属于汉藏语系汉语闽方言,主要在广州、福建、台湾等及东南亚一带零星遍布,海南主要遍布在海口、文昌、琼海万宁一带。不同地区,它的语音、声调都有所不同。
以文昌话为例,虽然海南话是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与普通话的发音有着大同小异的区别。如声母“g、l、m、n”,用华语拼音念作“哥、了、摸、呢”,海南话念作“哥、罗、看、挪”。如韵母“a、o、i、u”,用华语拼音念作“阿、哦、一、乌”,海南话念作“阿、喔、一、乌”,与华语拼音有些许雷同之处。不同之处,如声母“d、t、z、s”,用汉语念作“的、特、兹、思”,海南话念作“庄、坨、只、私”,与华语存在些许差异。
海南话的前身是古闽南语,由于海南的特殊地理位置,海南话很少受到外界语言的影响,因此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元素。如:
海南话——普通话 海南话——普通话
目 —— 眼睛 须 —— 胡子
汝—— 你 毛 —— 头发
面 —— 脸 喙—— 嘴巴
通过观察还发现,海南话与广州话有很多相似之处。如:
海南话——普通话 海南话——普通话
炮仗 —— 鞭炮 冲茶 —— 沏茶
腩—— 小肚 腊肠 —— 香肠
念书 —— 背诵 茶楼 ——茶馆儿
琼剧的唱腔韵律与海南语音有着密切联系,也正是这门语言,让琼剧听起来更有韵味。
(二)海南话的声调
从腔调上看,汉语音调有四个,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海南话的语音却有八个,分别是“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如第一声阴平(代音字:诗shī)、第二声阴上(代音字:世shì)、第三声阴去(代音字:视shì)、第四声阴入(代音字:失shī)、第五声阳平(代音字:时shí)、第六声阳上(代音字:死sǐ)、第七声阳去(代音字:是shì)、第八声阳入(代音字:实shí)。
一种语言的产生与地方的历史、民俗、文化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导致海南话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一旦海南话消亡,大部分的文化也随之消失,其中包含了琼剧。
(三)运用唱腔装饰美化旋律
在琼剧音乐中,主要运用单音腔(即一字一音)、双音腔(即一字两音)、三音腔(即一字三音)、多音腔(即一字多音)和装饰音等来美化唱腔旋律,塑造音乐形象和音乐风格,有较强的感染力及表现力。可以按唱腔曲谱进行演唱,或根据自身演唱风格及声音特点进行修饰。如琼剧《张文秀》唱段,该唱段便是单音腔旋律,如果按照以上曲谱进行演唱,便显得有些单调。这时演唱者就要根据歌词的的语音声调,并结合双音腔、三音腔及装饰音进行美化加工。以上唱段为例:
从旋律中可以看出单音腔变成了双音腔旋律,如“原”“书”“冒”。从“原”字上看,由原来的“sol”一个音变成“sol la”两个音,由一个八分音符变成两个十六音符。而有些变成了多音腔,如“到”“理”“不”。以“到”为例,由原来的“re”一个音变成了“re·mi re|do er xi”六个音,由一个八分音符变成一个附点四分音符、两个十六分音符和一个四分音符,这样不仅美化了旋律更能让人听明白歌词的准确意思。
四、结语
琼剧作为海南本土的地方戏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以下四点:一是从琼剧发展起源及历程上看,琼剧在发展的过程中,吸取了海南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华。二是明代以后,经前人的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成为海南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三是从类型上看,琼剧唱腔丰富多样,每一种类型的唱腔结构都有它自身独特的韵味。四是海南话是了解琼剧的重要窗口,普通话的推广使得本土方言逐渐退出大众视野,随后引起一系列的连锁效应,包括传统戏曲、方言歌曲、表演艺人的减少。琼剧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年轻一代,在传承的过程中要不忘初心,从小抓起,适应时代发展,也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琼剧,了解海南本民族独特的戏曲文化,才能更好得保护和传承琼剧。
参考文献:
[1]郑虹.浅析琼剧唱腔结构及其艺术特点[J].中国民族博览,2019(06).
[2]邓群坚.琼剧唱腔设计(作曲)基础和步骤阐要[J].艺术教育,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