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心理资本影响其收入和贫富差距的理论机制研究

2020-01-11秦其文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35期
关键词:收入贫富差距

秦其文

摘 要:农民心理资本是个体农民的积极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农民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四个维度。心理资本促使个体农民以劳动行为决策、劳动行为创造价值,进而促进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这是农民心理资本影响其收入和贫富差距的总机制。心理扶贫就是通过对贫困人口进行先进思想宣讲教育,用脱贫致富榜样的力量开化和引导贫困人口,使其摈弃消极落后心理和接受积极先进心理,提升其心理资本素养,进而以积极心理资本引导其理性行为决策,以理性行为促进其增收和脱贫致富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农民心理资本;收入;贫富差距

中图分类号:F323.6;F27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35-0019-02

引言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心理学家发起了积极心理学研究运动,强调心理学研究应改变以往侧重人们的心理问题、负面行为及负面结果的研究取向以及重视对人的积极心理、积极行为及积极结果(绩效)的研究。2002 年,以 Seligman 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开创“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行为”这一心理学研究新视角之先河;尤其是Luthans 等(2007)[5]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启发下正式提出了心理资本的概念,主张心理资本是个体的积极心理状态,是超越货币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之上,可以科学测量、投资开发和有效管理,从而使个体和组织获得绩效和竞争优势的核心人力资源,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四个维度。这是目前学界最具代表性的心理资本定义。资本最本质的特征是投资性和收益性(绩效),而“心理资本”具有“资本”这一本质特征。尽管心理资本的正式提出不过十余年,但积极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行为经济学等学科就“心理资本对个体和组织经济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第一,心理资本对企业员工(个体)工资绩效影响的研究。Goldsmith,Veum 和 Darity(1997)借鉴心理学的方法,实证研究了心理资本对个体实际工资的影响。他们发现个体的心理资本(自尊)与其实际工资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被试的心理资本水平每提高 10%,其实际工资水平就可能增加 4.8%或13.3%。Duncan etal.(1998)、Luthans etal.(2005)、徐建役等(2012)、陈咏媛(2017)的研究也发现,心理资本对企业员工工资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心理资本对企业员工工作绩效影响的研究。Seligman(1998)、Youssef and Luthans(2007)、Luthans etal.(2008)、Avey etal.(2011)、仲理峰(2013)、周文霞等(2015)、张阔等(2017)、赵富强(2019)等实证研究了心理资本与企业员工工作绩效的正相关性。第三,心理资本对企业利润绩效影响的研究。Luthans etal.(2006)研究发现,员工心理资本每增加 2%,每年就可给公司带来一千多万美元的收入,并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总的看来,心理资本对个体和组织经济绩效影响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主要是实证研究,缺乏理论研究,缺乏心理资本影响个体和组织经济绩效的理论机制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国文化背景下中国本土农民心理资本及其影响农户家庭收入和贫富(绩效)的理论机制研究还很欠缺。

一、自我效能感(或自信)、希望、乐观、坚韧性促进农户家庭脱贫致富的理论机制

农民自我效能感或自信是指个体农民相信依靠自己的能力、素质能够实现家庭收入增長和脱贫致富目标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这里的“能力”、“素质”就是“劳动素质”、“劳动能力”,即“劳动”。因此,农民自我效能感(或自信)的实质就是农民劳动自信或农民劳动能力自信,就是个体农民相信依靠自己的“劳动”这一人类本质实践活动能够实现家庭收入增长和脱贫致富目标的积极心理状态。农民希望是指个体农民对家庭收入增长和脱贫致富目标的锲而不舍、强烈愿望、坚强决心并想方设法通过一切途径(路径)实现这一目标的积极心理状态。这里的一切途径(路径)是指一切诚实与合法劳动的途径(路径)。因此,农民希望的实质就是通过一切诚实与合法劳动的途径(路径)实现家庭收入增长和脱贫致富目标的积极心理状态。农民乐观是指个体农民对家庭收入增加、脱贫致富目标的实现(成功事件)和未能实现(失败事件)均能做积极归因的积极心理状态。乐观的农民通常认为,收入增加、脱贫致富目标的实现(成功事件)是自己素质、能力和努力的结果,这里的自身素质、能力和努力就是自身劳动素质、劳动能力和劳动努力。因此,农民乐观的实质就是个体农民认为家庭收入增长、脱贫致富目标的实现是自己劳动素质、劳动能力和辛勤劳动的必然结果。农民坚韧性是指个体农民在生产生活陷入困境、遇到重大挫折时能坚持挺住并很快调整自身状态恢复过来,直至最终实现家庭收入增长和脱贫致富目标的坚韧不拔的积极心理品质。这里的“困境”、“挫折”就是劳动中的“困境”、“挫折”,就是“劳动困境”、“劳动挫折”。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劳动”(途径)和“农户家庭脱贫致富”(目标)是理解农民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坚韧性全部内涵的关键。农民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坚韧性的核心就是劳动观或劳动心理,就是劳动创造财富价值观或劳动实现家庭收入增长和脱贫致富观。相信依靠自己的“劳动”能够实现家庭收入增长和脱贫致富目标(即自我效能感或自信)的个体农民往往通过一切诚实与合法劳动的途径实现家庭收入增长和脱贫致富目标(即希望)。充满自我效能感(自信)和希望的个体农民认为家庭收入增长、脱贫致富目标的实现是自己劳动素质、劳动能力和劳动努力的必然结果(即乐观)。充满自我效能感(自信)、看到希望、保持乐观的个体农民往往不惧劳动艰辛和挫折,历经磨难,克服艰难险阻,最终实现家庭收入增长和脱贫致富目标(坚韧性)。因此,农民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坚韧性又是一脉相承的。将“自信、希望、乐观、坚韧性作为前因变量、农民理性行为决策作为中介变量,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作为后果变量,引入经济分析,揭示农民心理资本促进其增收和脱贫致富的传导机制和路径依赖。农民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坚韧性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理论机制与路径如图1所示。

(一)从心理角度分析

从心理角度分析来看,有三个方面。(1)农民自我效能感或自信、希望、乐观、坚韧性,即心理上“认可劳动”,“承认劳动的客观存在性及其在财富价值和脱贫致富创造中的伟大作用”。反之,农民自卑、失望、悲观、脆弱性,则个体农民看不到劳动在财富价值和脱贫致富创造中的伟大作用。(2)农民自我效能感或自信、希望、乐观、坚韧性使得个体农民在价值观上逐渐形成“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创造幸福美好生活”、“辛勤劳动是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靠自己的劳动脚踏实地地挣钱才稳当”、“创造性劳动”、“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劳动最美”、“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勤劳致富”、“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辛勤劳动为荣,好逸恶劳为耻”等等劳动价值信念或劳动价值判断,即心理上“信劳动”、“信仰劳动”、“崇尚劳动”。反之,农民自卑、失望、悲观、脆弱性则使得个体农民在价值观上逐渐形成“指望依赖、不劳而获”等消极劳动价值判断或消极劳动心理。(3)劳动价值信念或劳动价值判断进一步激发个体农民强烈的内在劳动需要、劳动欲望、劳动渴望、劳动冲动,即心理上“要劳动”、“想劳动”。反之,农民“等靠要依赖、不劳动”的消极劳动价值判断或消极劳动心理进一步抑制了个体农民强烈的内在劳动需要、劳动欲望、劳动渴望、劳动冲动的产生,即心理上“厌恶劳动”、“不愿劳动”、“不想劳动”、或者“给人装一个小小开关就可以赚很多的钱”、“一劳永逸”等等。

(二)从行为上分析

“思想心理是个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个体农民内在劳动需要、劳动欲望、劳动渴望、劳动冲动引发个体农民劳动行为决策的发生,即“劳动”。因为“人们的劳动都是在人脑支配下,更确切地说是在人的心理的支配下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客观物质活动”。反之,个体农民“不愿劳动”、“不想劳动”则引发个体农民消极劳动行为决策的发生,即农民“不劳动”、“懒惰”和“赌博”行为等。

(三)经济绩效

农民劳动(行为)创造价值财富、增加家庭收入和脱贫致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财富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从地上冒出来,而是劳动创造了价值(劳动价值论)。反之,农民“不劳动”、“懒惰”和“赌博”等消极劳动行为将产生两大后果。第一,农民“不劳动”、“懒赌”等行为不创造财富,最终将导致家庭贫穷,甚至妻离子散和家破人亡。虽然打牌赌博也必定有赢家,但却不能实实在在地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额。因为打牌赌博类似于资本的集中,某些赌徒赢得的财富正好是另外赌徒输掉的财富。另外,某些赌徒获得的所谓幸福快乐正是建立在其他赌徒普遍痛苦之上的,因此赌博行为可能引发社会不安定。第二,“懒惰”心理及行为不利于生产资本的形成,阻礙经济增长;而“勤劳”有利于生产资本的形成,是经济增长的原因。

二、结论

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坚韧性等人的积极心理状态(心理资本)促进其增收和脱贫致富,具有资本的“增值”特性。心理贫困是人口落后或消极心理状态并致其家庭减收和贫困的社会经济现象,是贫困的根源,是贫困代际传递的罪魁祸首。因此,在2020年后的相对贫困时代,要从根本上消除贫困、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和实现稳定脱贫,就必须在物质扶贫等的同时开展心理扶贫。心理扶贫就是通过对贫困人口心理资本的投资与开发,即通过对贫困人口的先进思想宣讲教育,用脱贫致富榜样的力量开化和引导贫困人口,使其摈弃消极落后心理和接受积极先进心理,提升其心理资本素养,进而以积极心理资本引导其理性行为决策,理性行为促进其增收和脱贫致富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扶贫办,等.关于开展扶贫扶志行动的意见[DB/OL].http://www.cpad.gov.cn/art/2018/11/19/art_46_91266.html.

[2]  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3-4.

[3]  阿比吉特·班纳吉吗,埃斯特·迪弗洛.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修订版)[M].景芳,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5.

[4]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7-8.

[5]  Luthans,F.,Youssef,C.M.,Avolio,B.J.Psychological capital:Developing the human competitive edge[M].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猜你喜欢

收入贫富差距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贫富差距问题与第三次分配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后贫富差距影响下的观念差异
从投资之道谈财务自由之路
从投资之道谈财务自由之路
改革开放贫富差距问题研究述评
收入对食品消费代际差异的影响研究
城镇化进程与农民收入、消费
从社会问题视角看转型期人的发展的失衡
计量经济模型下的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定量研究
新会计准则下收入确认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