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册命皇太子的礼仪
2020-01-11乔风岐
乔风岐
摘 要:唐朝册命皇太子有两种形式:临轩册命皇太子在太极殿或宣政殿进行,皇帝亲临现场,典礼由侍中主持,中书令代表皇帝授予册书、玺绶;典礼结束后,太子到皇后宫中行拜谒之礼。内册皇太子的典礼在东宫明德殿举行,皇帝在太极殿或宣政殿临轩命使,典礼由左庶子主持,太尉、司徒代表皇上授予太子册书、玺绶;典礼结束后,太子先到皇帝所在宫殿拜谒皇帝,再到皇后所在宫殿拜谒皇后。拜谒皇后以后,太子在东宫官员的扈从下再到太庙行拜谒之礼,此项礼仪由率更令主持、在三师三少的导从下进行。册命皇太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受册之后谒太庙也是储君之位受于祖宗的体现,在唐代倡导以孝治天下和教化民众中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功能。
关键词:唐朝;册命皇太子;礼仪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20)12-0121-08
册命皇太子是唐代非常重要的一项礼仪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将皇太子与皇子的尊卑区别开来,以显现太子的崇高地位。唐朝虽然册命的皇太子众多,册命仪程见于史籍的仅有穆宗册命李湛为皇太子一例,且十分简略。在唐代礼制中,册封皇太子有着严格仪程。首先是确定吉日,吉日由礼部的太史令等官员依照阴阳五行选择后,再经太卜署官员卜筮才能确定下来。其次是册命典礼之前举行告礼,告礼是国家将有重大政治事务之前的祭祀活动,分别是告圆丘、告方泽、告太庙。告礼之后才会进行册命皇太子的礼仪,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临轩册命皇太子,一种为内册皇太子,这两种册命方式不仅在仪程上存在差异,多数环节的礼仪也不相同。本文拟就唐朝太子册封仪程略作分析,以希对这两种册命形式及其相关问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一、临轩册命皇太子
在中国古代,“临轩”是与帝王活动相关的词汇用语,“指皇帝离开正殿御座而亲临殿台之上或长廊窗前,与臣下共同举行某种礼仪。盖礼典因性质不同,不必皆在朝廷宫殿之中举行,故皇帝有临轩之事耳”①。临轩册命皇太子也就是皇帝亲临册命现场,与臣下共同举行册命皇太子的礼仪,主要仪程有:“临轩册命、朝皇后、谒太庙。”②
1.临轩册命的场所及场景布置
唐朝前期,临轩册命皇太子的典礼在太极殿举行。太极殿本为隋朝大兴宫中的大兴殿,李渊建唐之时,“改大兴殿为太极殿”③。大兴宫的名称可能沿用至唐中宗复辟,《新唐书》记载:“龙朔后,皇帝常居大明宫,乃谓之西内,神龙元年曰太极宫。”④在玄宗之前,太极殿是唐朝皇帝举行重大政治活动的地方,临轩册命皇太子典礼多在这里举行。
唐朝中后期,临轩册命主要在宣政殿进行,这与皇帝办公和居住的宫殿变动有关。唐高宗以后,大明宫成为皇帝的主要办公场所。在大明宫的宫殿中,各殿的政治功能不完全一样。宋朝参知政事宋庠云:“唐有大内,有大明宫。大内谓之西内,大明宫谓之东内。高宗以后,多居东内。其正南门曰丹凤门,丹凤之内曰含元殿,正至大朝会则御之。次曰宣政殿,谓之正衙,朔望大册拜则御之。次北紫宸殿,谓之上阁,亦曰内衙,奇日视朝则御之。唐制,天子日视朝,则必立仗于正衙,或乘舆止于紫宸,则呼仗自东西阁门入,故唐世谓奇日视朝为入阁。”⑤又,《新五代史》云:“唐故事,天子日御殿见群臣,曰常参;朔望荐食诸陵寝,有思慕之心,不能临前殿,则御便殿见群臣,曰入阁。宣政,前殿也,谓之衙。衙有仗。紫宸,便殿也,谓之阁。其不御前殿而御紫宸也,乃自正衙唤仗由阁门而入,百官俟朝于衙者,因随以入见,故谓之入阁。然衙,朝也,其礼尊;阁,宴见也,其事杀。”⑥从宋人的言语可知,宣政殿是唐朝中后期皇帝的主要办公场所,册封典礼也多在此殿举行。紫宸殿是皇帝的便殿,也备有完备的仪仗,某些重要的活动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在此殿举行,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临轩册命典礼也会在这里举行,比较典型且记载较为详细的例子是唐穆宗临轩册命李湛为皇太子,《唐会要》记载:“长庆二年(822)十二月,上御紫宸殿,册皇太子。故事,册太子御宣政殿,时以圣体未康,虑劳登御,故从便也。”⑦在紫宸殿册命皇太子的记载不多,这应该属于特殊情况。
唐朝临轩册命皇太子场景的布置情况,在《大唐开元礼》中有详细记载:
前一日,尚舍奉御设御幄座于太极殿北壁下,南向。守宫设皇太子次于东朝堂之北,西向;设群官次于东西朝堂。太乐令展宫悬于殿庭,又设举麾位于上下。鼓吹令设十二案于建鼓之外。乘黄令陈车辂,尚辇奉御陈舆辇,并如常仪。
典仪设皇太子版位于大橫街之南道东,北向。
设群官版位:文官一品以下五品以上于悬东,六品以下于横街之南,俱西向;武官一品以下五品以上于悬西,六品以下横街之南,当文官,俱重行,东向。诸亲于五品以上之南(皇宗亲在东,异姓亲在西),蕃客分方于六品以下之南。皆以北为上,并如常仪(若有朝集使,分方于文武官当品之下,诸州使人分方于朝集使九品之后)。
设典仪位于悬之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少退,俱西向。
奉礼设门外位,皆如元日之仪。⑧
在典礼的前一天,册命场所的布置由多个部门的诸多人员各司其职、协作完成。临轩册命皇太子的地点、场所布置、参加官员所处位置、仪仗、鼓乐等记载均非常详细,说明临轩册命皇太子的场景布置有着严格的制度规定。
2.太子到达册命场所前的礼仪
临轩册命的当天,皇太子从住所到册命现场也有一系列的仪礼,这些礼仪由不同的官员主持。册命当天,“皇太子昧出前二刻,宫官应从者俱服其服,诸卫各勒所部陈设如常”⑨。“昧”的意思为拂晓,指的是清晨天色尚未大亮之时。册命当天,皇太子的仪仗及随行人员,须在昧前二刻之时准备就绪。
皇太子出发之前,由左庶子负责“中严”“外办”两项礼仪。“中严”是古代宫廷礼仪之一,“谓中庭戒备。古代帝王元旦朝会或郊祀等大典的仪节之一”⑩。左庶子版奏“中严”之后,“诸侍卫之官各服其器服,诣阁奉迎。仆进金辂于阁外,南向。左内率一人执刀立辂前,北向。赞善一人在侍臣之前,赞者二人又在赞善之前”B11。“外办”指的是“警卫宫禁”B12,左庶子再次版奏“外办”,侍卫进入警戒状态。执事人员就位以后,意味着皇太子出发时间已到。皇太子、仪仗、随从人员开始行动:
仆奋衣而升,正立执辔。
皇太子具服,远游冠(若未冠则双童髻),绛纱袍,升舆以出,左右侍卫如常。左内率前执辔。皇太子升辂,仆立授绥。左庶子以下夹侍如式。
赞善进当辂前跪奏称:“赞善臣某言,请发引。”俛伏,退,兴,复位(凡赞善奏请,皆进当辂前跪奏称“具官臣某言”讫,俛伏,兴)。辂动,赞善与赞者夹引以出。左内率夹辂而趋至侍臣上马所,赞善奏称:“请辂权停,令侍臣上马。”左庶子前承令,退,稱令曰:“诺。”赞善退,称:“侍臣上马。”赞者承传,文武侍臣皆上马。左庶子以下夹侍于辂前,赞者在供奉官人内。
侍臣上马毕,赞善奏称:“请令车右升。”左庶子前承令,退,称令曰:“诺。”赞善退,复位。左内率升讫,赞善奏称:“请发引。”退,复位。皇太子辂动,三师乘车训导,三少乘车训从,鸣铙而行,文武宫臣皆乘车以从。B13
在中国古代,“辂”是古代皇家所乘之“车”的一种类型,皇太子的辂车规格有制度规定。皇太子“升辂”也就是上车,意味着皇太子及其仪仗、随从人员即将出发前往册命场所。皇太子的升辂、发引等礼仪由东宫的赞善主持。三师、三少虽然是东宫官员,但通常是由朝中重臣兼任,他们随行在太子左右,也是皇太子地位崇高的象征。皇太子车队到达册命场所之后,有“降辂”与“就座”等礼仪。车队停下来以后,“铙吹止”,接着由左庶子主持下车礼仪。左庶子进止辂前跪奏:“左庶子臣某言,请降辂。”左庶子跪拜结束、归位以后,太子在侍臣的服侍下“降辂”,“降辂”是下车的雅称。皇太子下车之后,舍人“引皇太子就便座,侍卫如常仪”。B14便座在东朝堂之北,北向,已由守宫人员在前一日布置妥当。
3.册命现场的主要礼仪
临轩册命的现场,各项活动须要按照择日官员决定的时辰依次进行。首先是宫廷诸卫按照预定的时辰,“列所部黄麾大仗屯门及陈庭,如常仪”。黄麾大仗通常在元日、冬至等大朝会时使用,也是宫廷最高规格的仪仗。然后是“群官、诸亲、客使等,依时刻俱集朝堂次,各服其服”。B15参与人员的位置也是在前一天布置的,此时只要依次就位即可。
典礼由侍中主持,侍中为门下省的长官,肩负宰辅重任,《唐六典》云:“侍中之职,掌出纳帝命,缉熙皇极,总典吏职,赞相礼仪,以和万邦,以弼庶务,所谓佐天子而统大政者也。”“大朝会、大祭祀,则版奏中严外办,以为出入之节;舆驾还宫,则请解严,所以告礼成也。”B16侍中版奏“请中严”之后,典礼仪式开始,参加典礼人员依次进入大殿就位,其顺序、位置分别为:
钑戟近仗入陈于殿庭,太乐令帅工人入就位,协律郎入就举麾位。
诸侍卫之官各服其器服,符宝郎奉宝,俱诣阁奉迎。
通事舍人引群官、客使各就朝堂前位。典仪帅赞者先入就位,舍人各引群官、客使以次入就位。
皇太子出次,舍人引皇太子,三师、三少导从如式,入立于殿外之东,西面(诸卫率、左右舍人及近侍量人从入)。
黄门侍郎以册及宝绶各置于案上,皆令史二人绛公服对举案,立于门内道北,西面。册案在北,中书侍郎立于案后。B17
这些安排是皇帝进入大殿之前应做出的准备,参加人员依次就位后,安静地等待皇帝入场、参与各项礼仪。侍中版奏“中严”,整个大殿庄严肃穆。
侍中版奏“外办”,皇帝进入大殿的仪式开始。在临轩册命皇太子的典礼上,皇帝的服饰、钟鼓、礼乐等均有规定:
皇帝服衮冕之服,御舆以出,曲直华盖警跸侍卫如常。
皇帝将出,仗动,太乐令令撞黄钟之钟,右五钟皆应。协律郎跪,俛伏,举麾,鼓柷,奏《太和之乐》,鼓吹振作。
皇帝出自西房,即御座南向坐。
符宝郎奉宝置于御座如常。
协律郎偃麾,戛敔,乐止。B18
皇帝在鼓乐声中步入大殿,落座之后鼓乐停止。授册典礼开始:
舍人引皇太子入就位(三师三少以下从入者立于皇太子东南,西面北上)。皇太子初入门,《舒和之乐》作,至位,乐止。
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皇太子再拜。典仪曰:“再拜。”群官在位者皆再拜。
中书令降立于皇太子东北,西面。中书侍郎一人引册案,又中书侍郎一人引玺绶案,进立于中书令之南,少退,俱西面。
中书侍郎取册授中书令,退,复位。中书令称:“有制。”皇太子再拜。读册讫,皇太子再拜,进,受册,退,授左庶子。
中书侍郎取玺绶,进,授中书令,皇太子又进,受玺绶,退,授左庶子。
中书令以下还侍位,持案者以案退。
典仪曰:“再拜。”皇太子再拜。典仪又曰:“再拜。”群官在位者皆再拜。
舍人引皇太子出,初行乐作,出门乐止。B19
皇太子进入大殿之后,先向皇帝行拜礼。宣读册文等事项由中书令履行,中书令是中书省长官,肩负宣布皇命的职责,《唐六典》载:“中书令之职,掌军国之政令,缉熙帝载,统和天人。入则告之,出则奉之,以厘万邦,以度百揆,盖以佐天子而执大政者也。”所以“册命亲贤,临轩则使读册;若命之于朝,则宣而授之。凡册太子,则授玺、绶”。B20中书令在宣读册文之后,代表皇帝将册书、玺绶授予皇太子。皇太子再次向皇帝行拜礼之后,在鼓乐声中退出大殿,出殿门后乐止。
皇太子离开大殿之后是退场仪式,侍中跪奏“礼毕”,“皇帝,兴,太乐令令撞蕤宾之钟,左五钟皆应,鼓柷,奏《太和之乐》。鼓吹振作,皇帝降座,御舆入自东房,侍卫警跸如常仪。侍臣从至阁,乐止”B21。皇帝离开大殿以后,百官在通事舍人的引导下依次有秩序地退出大殿,周边国家或少数民族政权的使者、代表优先离殿。
在唐代,紫宸殿也在特殊情况下作为临轩册命的场所,见于史籍的例子是穆宗在长庆二年(822)十二月册命李湛为皇太子。《唐会要》记载:
是日,备宫悬于殿庭,列内仗于两阁门内。群臣辨色序立于宣政门外,俄就外廊食讫,始具衣冠剑履,入自月华门,列位于正衙,辰后一刻方入阁。上临轩,复以中官列侍,太子步自崇明门,以宫寮翼从,驸马二人扶衣冠,礼仪使导以进。及乐作,扇开,群臣拜讫,太子进至龙墀东南,再拜受册。摄中书令杜元颖跪读册文讫,以授太子,太子再拜舞蹈,乃归于崇明门幕殿。B22
在紫宸殿临轩册命皇太子的各种礼仪应该与宣政殿大致一样,只是《唐会要》在叙述上略为简略而已。
4.谒皇后之礼
皇太子受册离开大殿之后,须进行朝拜皇后礼仪,朝拜的场所会在前一天布置完毕。具体情况是:“前一日,所司设皇太子次于永安门外之西,东向,周以行帷,铺座如式。又设三师三少等便座于西南,东面,北上。”B23皇太子到达皇后所居宫殿附近后,先在永安门外事先安放的座位上休息,三师三少配坐在太子西南的便座上,等待皇后召见。
太子谒皇后礼仪由尚仪主持,尚仪是后宫宫官,“掌礼仪起居,总司籍、司乐、司宾、司赞四司之官属”B24。册命皇太子之日,“诸卫各勒所部屯门列仗及陈布于皇后正殿南门之外”。侍卫、仪仗就位以后,尚仪版奏“请中严”之后,谒皇后礼仪开始:
舍人引皇太子,三师三少导从及余侍卫皆如常仪,诣皇后所御之殿合外道东,西面立。
六尚以下各服其服,俱诣皇后内阁奉迎。
尚仪版奏:“外办。”皇后首饰袆衣,御舆以出,即御座南向坐,侍卫如式。
内谒者监引皇太子至肃章门(其侍卫之官并立于肃章门之外)。
司宾承引皇太子入立于庭,北面立定。皇太子再拜讫,司宾引皇太子至阁。
内谒者监承引以出,舍人引之次,侍卫如式。三师三少以下各之次。B25
皇后是后宫之主,母仪天下,在礼仪上与皇帝地位相当,皇太子受册之后朝见皇后是国家礼仪制度所决定的。
朝拜皇后之后,皇太子还有谒太庙等多项礼仪活动。这些后续的礼仪与内册之后所要进行的仪礼一致,将在后文中概述。
二、内册皇太子
内册皇太子的礼仪在《大唐开元礼》中有专门记载,但适用对象没有详细说明,尚未见到相应的案例。任士英认为:“立为太子者‘若未冠,则双童髻,册命常行内册礼。”B26和临轩册命皇太子相比,内册皇太子礼仪的隆重程度稍逊一些,可能与受册者的年龄尚幼相关。主要仪程有:“临轩命使、皇太子受册、皇太子朝谒、谒太庙。”B27
1.临轩命使
内册皇太子的使者有正、副二人,将行册礼之时,由相关部门的长官按照程序奏请“太尉为使,司徒为副”B28。唐代,太尉、司徒与司空并称三公,“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唐代的三公为正一品,但和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职官有所不同,“其或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B29三公的地位极高却无明确职掌,通常在国家重大典礼中充当使者。
临轩命使的地点在太极殿,场所在前一天进行布置,大致情况为:
前一日,尚舍奉御设御幄于太极殿北壁下,南向,铺御座如常。守宫设群官次于东西朝堂,太乐令展宫悬于殿廷。设举麾位于殿上西阶之西,东向,一位于乐悬东南,西向。鼓吹令展十二案于建鼓之外。
乘黄令陈车辂、尚辇奉御陈舆辇并如常仪。
典仪设群官版位,文官一品以下五品以上于悬东、六品以下于横街之南,俱重行,西向。武官一品以下五品以上于悬西、六品以下于横街之南,当文官,俱重行,东向。诸亲于五品以上之南(皇宗亲在东,异姓亲在西)。蕃客各分方于六品以下之南,皆以北为上,并如常仪(若有朝集使,分方于文、武官当品一下;诸州使人,分方于朝集使九品之后)。
设典仪位于悬之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少退,俱西向。
设册使主、副受命位于大街横街南道东,俱北面,西上。
奉礼设门外位皆入元日之仪。B30
命使之日,宫廷诸卫按元日大朝会规格列“黄麾大仗”,参加典礼的官员要“各服其服”,在通事舍人的引领下按时刻“集朝堂,俱就次”。B31所有参与人员就位以后,现场端庄肃穆。
在吉时来临之际,侍中版奏“请中严”,参加典礼人员依次进入大殿,其顺序、位置分别为:
钑戟近仗各入陈于殿庭,太乐令、鼓吹令等帅工人入就位,协律郎入就举麾位。典仪帅赞者先入就位。诸侍卫之官各服其器服,符宝郎奉宝,俱诣阁奉迎。通事舍人引群官入就位,又引册使人立于太极门外道东,西面。黄门侍郎帅主节、奉节立于左延明门内道北。中书侍郎帅令史奉册案及玺绶案立于节南,俱西面(每案各令史二人,绛公服,对举,仍覆以帕)。B32
工作人员、参加典礼的官员在大殿内就位之后,侍中版奏“外办”,册使仪式开始:
皇帝服衮冕,御舆以出。曲直、华盖、警跸、侍卫如常仪。
皇帝将出,仗动。太乐令令撞黄钟之钟,右五钟皆应。协律郎跪,俛伏,举麾(凡乐,皆协律郎举麾,工鼓柷而后作;偃麾,戛敔而后止),鼓柷,奏《太和之乐》。鼓吹振作,皇帝出自西房,即御座,南向坐,符宝郎奉宝置于御座如常,乐止。
通事舍人引册使主副入就位。太尉初入门,《舒和之乐》作,至位,乐止。立定,典仪唱曰:“再拜。”赞者承传,群官在位者皆再拜。侍中前承制,降诣使者东北,西面称:“有制。”册使再拜。侍中宣制曰:“册某为皇太子,命公等持节展礼。”宣制讫,又俱再拜。侍中还侍位。黄门侍郎引主节立于使者东北,西面。主节以节授黄门侍郎。黄门侍郎执节西面授太尉,太尉受付主节,主节立于使后。黄门侍郎退。中书侍郎引册案及玺绶案立于册使东北,西面。中书侍郎取册(持案者退自使后,立于太尉之左),西面授太尉,太尉受册置于案,持案者退立于使者后。中书侍郎又取璽绶以授太尉,太尉受,置于案,皆如受册之仪。中书侍郎退。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群臣在位者皆再拜。通事舍人引册使出,持节者前导,持案者次之。太尉初行,乐作,出门,乐止。
侍中前跪奏称:“侍中臣某言,礼毕。”俛伏,兴,还侍位。皇帝兴,太乐令令撞蕤宾之钟,左五钟皆应。鼓柷,奏《太和之乐》。皇帝降座,升舆,侍卫警跸如来仪,入自东房,乐止。
通事舍人引群官在位者以次出(蕃客先出)。B33
皇帝在太极殿落座之后,册使仪式在典仪主持下进行。太尉受册离殿以后,皇帝从大殿东门离开,册使仪式结束。
2.皇太子受册的场所布置
内册皇太子的典礼在东宫举行,东宫是太子居住的地方,在太极宫的东临,在吉日之前由相关人员布置。《大唐开元礼》记载:“前一日,守宫设册使次于重明门外道西,副使次又于其西,俱南向,并铺床席。又设宫臣、文武官次于东宫朝堂如常。”B34东宫朝堂指的是明德殿,“本名嘉德殿。东廊左嘉善门,西廊右嘉善门,南有嘉德门。门外东廊有左永福门,西廊有右永福门。正南有宣明门。当宫坐着,南面有重明门”B35。嘉德殿(明德殿)是东宫的正殿,位于东宫的南部,为两进院的宫殿群,重明门是嘉德殿(明德殿)的正门,太子受册的礼仪在明德殿举行。
重明门在东宫正门嘉华门内,在古代礼仪文化中推崇左上右下,面南之时则是东上西下,副册使的地位低于册使,故其座位在册使之西。册使、副册使代表的是皇帝,所以在重明门外预设的座位南向。册使和副册使须在吉时之前提前到达明德殿的重明门外,预设的座位供其临时休息。能够在典礼当天进入明德殿内的官员数量有限,多为东宫的宫臣和品阶较高的朝臣,他们的位置也要在前一天布置完毕,按照文东、武西的惯例相向而对应。
皇太子接受册封的仪礼在明德殿殿内举行,有司部门也要在前一日进行布置:“有司陈设皇太子羽仪车舆及乐悬等并如元日受朝之仪。”B36羽仪车舆指的是皇太子仪仗,因所涉及事务的重要程度而规格不同。皇太子受册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事务,工作人员要按照皇太子元日接受百官朝贺之时的规格进行布置,这也是皇太子可以使用仪仗的最高规格。
明德殿内,皇太子接受册封的位置由掌筵布置,掌筵是东宫的内员,从八品。典礼前一天,“掌筵设皇太子受册位于内殿之庭阶间,北向”B37。皇太子虽然是储君,但必须以臣子的身份接受册封,故其位置设在内殿的庭阶之间,北向面对册使。
参加典礼的文武百官,其位置由掌仪布置。“设宫官版位于殿庭,文官五品以上于悬东,六品以下于横街之南,皆西面,北上;武官五品以上于悬西,六品以下于横街之南,当文官,皆东面,北上。”B38宫官属于东宫的属下,其位置在明德殿内。文武官员人数众多,按照文东、武西的惯例,五品以上的官员位置在宫悬的东西两侧,六品以下的官员位置在横街以上,所有人员均须面向北方的大殿。
3.受册的礼仪
皇太子的受册仪式由东宫的左庶子主持,礼仪程序大致为:
其日,诸卫率各勒所部屯门列仗如式。宫官于册使未到之前量时刻赴集次,改服朝服,各就朝堂前位。
太尉、司徒既受命,出至朝堂,乘辂,备卤簿、鼓吹,持节如式。其册、玺绶各以油络网犊车载而行。至东宫朝堂,降辂,谒者引就次,持节者前导,持案者从之,掌次者延入次。
初,册使将到,通事舍人各引宫臣入就殿庭位。左庶子版奏:“请中严。”宫臣入讫,通事舍人引太尉、司徒入,立于左阁门外西,面北上(持幡节及册玺案者至阁门外,并以给使代之)。
左庶子版奏:“外办。”皇太子著双童髻,绛纱袍就册位(所司预奏,请左庶子一人引导相礼)。典直承引太尉以下入。太尉立于阶间,南向;司徒立于太尉西南,东向;节在太尉东少南,西向;册、玺案在司徒西南,东向。掌书二人,立于皇太子之左少前,东向。
司徒就案,取册,进,东面授太尉。持节者脱节衣。太尉称:“有诏。”左庶子赞皇太子再拜,皇太子再拜。太尉宣册,讫,左庶子又赞皇太子再拜,皇太子又再拜。左庶子进诣太尉前,受册,退,授皇太子。皇太子受,以授掌书。司徒又次,取玺绶,进,东面授太尉。左庶子进太尉前,受,退,授皇太子。皇太子受,以授掌书。讫,持节者加节衣。左庶子赞引皇太子退,典直各引太尉以下出至阁外,通事舍人承引以出(其案及幡节等并转付令史、主节)。又,通事舍人各引宮臣以次出。
太尉、司徒乘辂诣朝堂,至降车所,降辂,入,至太极殿庭大横街南御道东,北面西上立。中书令立于太尉东北,西向。太尉等再拜复命曰:“奉诏册皇太子,礼毕。”又再拜。中书令奏闻。太尉等,退。卤簿、幡节等各还本司。B39
内册皇太子和临轩册命皇太子一样,各项仪礼程序依然非常严格。从临轩命使、皇太子受册到回宫复命,太尉、司徒等官员及其所有的参与人员均须按照规定的礼仪制度行事,显示出内册皇太子的庄严和隆重。
4.皇太子受册后朝见皇帝、皇后的礼仪
皇太子在东宫受册以后,要在当天到皇宫朝谒皇帝和皇后。《大唐开元礼》记载:
其日,册讫。皇太子著双童髻、绛纱袍,诣皇帝所御殿,如常内朝之式。至阁,司宾引入。至殿前,北面,再拜。司宾引退。诣皇后所御殿,北面,再拜。司宾引出。还宫如常。B40
内册的皇太子年龄尚幼,朝见皇帝、皇后的场所又在内朝,在司宾的引导下行拜礼即可,礼仪较为简单。
三、皇太子谒太庙
唐代礼制,“凡册皇后、太子、太子妃、诸王、诸王妃、公主,并临轩册命,陈设如冬、正之仪。讫,皆拜太庙”B41。谒太庙是皇家祭祀,只有皇室成员才可以到太庙献祭。谒太庙是册命皇太子仪程中的重要环节,无论是临轩册命还是内册,皇太子朝谒皇后之后,须进行谒太庙的礼仪。从仪程来看,“册封礼行于朝堂之上,但册封之后需谒太庙报告祖宗,以示其身份已得到祖先承认,身份是合法的,册封礼才算正式完成”B42。从宗法制度的角度来看,继袭者的皇位源自于列祖列宗,皇太子是皇权的合法继承者,谒太庙也是维护皇权至上的重要礼仪。
皇太子朝谒皇后礼毕,须在东宫官员的扈从下乘车前往太庙祭拜列祖列宗,从皇后宫殿出来以后前往太庙的各项礼仪由左庶子主持:
皇太子朝皇后出讫,舍人引之次,侍卫如常。仆进金辂于次前。左庶子版奏:“外办。”皇太子出次乘辂,奏请发引及侍臣陪从、铙吹声作皆如初仪。至安上门街当庙西,铙吹止。至次前,回辂东向,内率降立于辂右。左庶子进当辂前,跪称:“左庶子臣某言,请降辂。”俛伏,兴,还侍位。皇太子降辂,乘舆入次,侍卫如常仪。B43
在册命典礼的前一天,有司人员要做好太子谒太庙的准备工作。太庙内外的清洁工作由将作监下属的右校署负责,打扫完毕后,有司人员布置参加人员的位次:
守宫设皇太子次于庙西南,东向。又设三师以下及文武侍臣次于皇太子次之后,少近西,俱东向。
奉礼设皇太子版位于庙庭道东,北向。B44
谒太庙礼仪中,太子的位次有两处:一是太庙正门之外西南方的便座,东向,这一座位由守宫布置,是为太子到达太庙时临时休息准备的;二是太庙内庙庭道东的版位,北向,由奉礼布置,是太子谒太庙时行礼的位置。陪同太子的三师以下官员,位次均在太子后面。
皇太子谒太庙的礼仪步骤为:
皇太子入次一刻顷,率更令立于次门之外。左庶子版奏:“外办。”皇太子出次,侍卫如常。率更令引皇太子入自南门,三师三少导从如式,庶子二人,一人赞左,一人赞右,舍人二人从,近仗量人从入。皇太子至位,立定,率更令奏:“请殿下再拜。”皇太子再拜。少刻,率更令奏:“殿下辞。”皇太子再拜辞。率更令前奏:“礼毕。”率更令引皇太子出自南门,入便次,侍卫如常。
皇太子既入便次,有司转仗卫于还涂如来仪。仆进金辂于次前如常。左庶子版奏:“外办。”皇太子乘舆出次,升辂,侍卫如常,侍臣上马陪从皆如来仪。辂动,过庙,鸣铙而行。至重明门,宫官文武俱下马,皇太子乘辂入,三师三少还。皇太子至东阁前,回辂南向。左庶子跪奏:“请降辂。”俛伏,兴。皇太子降辂,乘舆以入,侍臣从至阁。左庶子版奏“请将士各还本所”。B45
皇太子谒太庙的礼仪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在太庙祭拜列祖列宗的礼仪,由率更令主持引导;二是谒太庙后回东宫,这期间的各项礼仪仍然由左庶子主持。
谒太庙之后,“皇帝会群臣、群臣上礼、皇后受群臣贺、皇后会外命妇、皇太子会群臣、皇太子会宫臣、宫臣上礼”B46。这些礼仪通常在册立结束之后进行,有以皇帝为中心的,有以皇后为中心的,也有以皇太子为中心的,均属于册命太子之后的庆典活动。
册命之后,皇太子谒太庙是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礼仪环节。在中国古代,皇位通常在皇族内部传承,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皇位继承者的人选,所以皇位继承者也将权力的获得视为受于祖宗的恩赐。譬如唐高宗欲逊位于武则天摄知国政,中书令郝处俊谏阻说:“《礼经》云:‘天子理阳道,后理阴德。然则帝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各有所主,不相夺也。若失其序,上则谪见于天,下则祸成于人。昔魏文帝著令,崩后尚不许皇后临朝,奈何遂欲自禅位于天后。况天下者,高祖、太宗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可持国于人,有私于后。”B47郝处俊的谏言中强调皇权受命于祖宗,皇帝继位以后无不把谒太庙视为重大的国家祭祀,皇太子受册之后谒太庙既是储君之位受于祖宗的体现,也是合法性的一种象征,在唐代倡导以孝治天下和教化民众中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功能。
四、结语
唐朝为皇太子举行隆重的册封典礼,在典礼上授予其册书、玺绶,不仅是给予皇太子身份的凭证,也是通过隆重的典礼模式将皇太子的身份诏告天下,其目的是为了显现太子的崇高地位,将皇太子与其他皇子的尊卑区别开来,因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唐朝册命皇太子的两种礼仪差别很明显,可能与受册者的年龄有关。临轩册命的皇太子为成年人,能够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是以皇帝亲临朝堂,由侍中、中书令等朝中重臣履行各项仪程;内册的皇太子是幼童,虽然有储君的名分但还不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是以皇帝委派使者前往东宫,由东宫官员履行各项仪程。内册的使者太尉、司徒雖然地位崇高但不职事,其隆重程度自然低于皇帝临轩。但无论是临轩册命皇太子,还是内册皇太子,册命仪式都是在皇帝主导下,由百官、后妃、皇室子弟等参加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
唐朝的皇子例行封王,也会为其举行典礼并授予册书玺绶,但相对简略。一是典礼之前没有告礼,也就意味着不属于国家大事;二是通常数人同时受封,单人的情况很少,意味着皇帝不是特别重视;三是典礼之后皇帝不会举行群臣聚会等大规模的庆典活动。褚遂良云:“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谓之储君,道亚霄极,甚为崇重,用物不计,泉货财帛,与王者共之。庶子体卑,不得为例,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而先王必本于人情,然后制法,知有国家,必有嫡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须尊崇。如不能明立定分,遂使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徒,承机而动,私恩害公,惑志乱国”B48。唐朝为皇太子举行册封典礼在规格上高于其他皇子,在典礼之后也会发布一系列的文诰和赦令为皇太子获取民心,进一步营造举国欢庆的氛围,这是其他皇子所不能享有的,从礼制上体现出了皇太子身份地位的尊贵。
注释
①陈戍国:《中国礼仪制度史:唐代五代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75页。
②B27B46杜佑:《通典》卷一二五《临轩册命皇太子》,中华书局,1988年,第3192、3192、3192页。
③刘昫:《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6页。
④欧阳修:《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961页。
⑤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八《上问宰相唐世入阁之仪》,中华书局,1989年,第152页。
⑥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五四《李琪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618页。
⑦王溥:《唐会要》卷四《杂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53页。
⑧⑨B11B13B14B15B17B18B19B21B23B25B43B44B45萧嵩:《大唐开元礼》卷一〇六《临轩册命皇太子》,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500、500、500、500—501、501、501、501、501、501、501、502、502、502、502、502页。
⑩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一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621页。
B1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三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第1167页。
B16李林甫:《唐六典》卷八《门下省》,中华书局,1992年,第241—242页。
B20李林甫:《唐六典》卷九《中书省》,中华书局,1992年,第273—274页。
B22王溥:《唐会要》卷四《杂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53页。
B24李林甫:《唐六典》卷一二《宫官》,中华书局,1992年,第350页。
B26任士英:《唐代帝国政治体制》,三秦出版社,2011年,第19页。
B28B30B31B32B33B34B36B37B38B39B40萧嵩:《大唐开元礼》卷一〇七《内册皇太子》,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504、504、504、504、504—505、505、505、505、505、505—506、506页。
B29李林甫:《唐六典》卷一《三公》,中华书局,1992年,第5页。
B35宋敏求:《长安志》卷六《宫室四》,三秦出版社,2013年,第236页。
B41刘昫:《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1830页。
B42顾玲:《唐代皇室宗庙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第23页。
B47刘肃:《大唐新语》卷二《极谏》,中华书局,1984年,第23—24页。
B48吴兢:《贞观政要》卷四《太子诸王定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14页。
责任编辑:王 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