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PU平台”与高校思政工作关系探讨
2020-01-11张蓉
张蓉
【摘要】重点考察团省委首创“PU平台”(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建设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关联性,通过调研、分析平台的使用状态,积极探索手机媒体在思想引领中的角色和地位,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优化“PU平台”服务与引领功能的意见与建议;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为“PU平台”在全国推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根据。
【关键词】PU平台 高校 思政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课题,新世纪以来,互联网和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态势更为迅猛,信息时代的新型技术手段已深刻地改变着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有关应用手机新媒体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论成果并不多见。2014年,江苏团省委锐意改革,抢抓机遇,积极创新江苏省高校思政工作载体与途径,在国内率先创建了省域范围的手机Pocket University—“PU平台”(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利用该平台实施思政教育实践行动,尚处于开创阶段,目前尚无理论成果面世。综上,本文就江苏省“PU平台”与高校思政工作关系进行探讨。
一、“PU平台”研究的理论价值。
在“手机信息社会”,手机的普及已成为现实生活无法回避的事实,2014年,高校手机普及率接近100%,全国2468万大学生成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使用的主流群体。如何有效利用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优化“江苏省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简称“PU平台”)的服务功能,丰富平台的建设内容,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工作机制,并积极创新思政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由此,为国内高校思政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二、“PU平台”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着力调研、分析平台的潜在功能及其实现情况,结合南京市及周边城市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不断开发适合平台运行和学生需要的优质网络产品,以此为载体,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影響力。
三、“PU平台”的发展及研究调查
(一)首创“PU平台”内涵及功能推广
2014年,“PU平台”运用移动互联技术,集成省内大学教育资源,服务于大学生第二课堂和日常生活的成长服务平台。
(二)“PU平台”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选定样本,调研当前大学生使用手机状况,重点分析手机普及率、使用偏好、使用心理、手机上网需求及手机消费情况等,由此寻找具有规律性的内容,从而提高平台服务的指向性和目的性。
第二部分:着力操作层面的实践性研究,探索如何利用手机“PU”平台实现信息交互、资源共享,并创造网络产品以提供优质服务;第三部分:在总结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注重研究“PU平台”的功能完善、效果提升和应用推广问题,以期在全省范围内深度共享资源、密切互通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品牌化、战略化成果。
(三)“PU平台”研究调查情况
本文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94份,回收率为99%。经调查显示,1885名学生曾使用过“PU平台”,比例为94.2%。在1994名参与调查学生当中,有1006名学生对“PU平台”比较满意。30.8%同学平均每周使用“PU”平台的频率为1次,20.3%的同学使用频率为3次以上。80.2%的同学建议增加版块如下:(1)增加考研及留学信息功能,提供高质就业途径。(2)增加就业创业指导、招聘信息及兼职信息功能。(3)增加重点课程“微课堂”视频及在线答疑功能。(4)增加大学生法律维权咨询功能。(5)增设服务学生各项工作常规流程及基本模版。(6)在“PU平台”原有的“校园部落”功能基础上,增添社交功能。(7)增加团购功能,提升浏览量和关注度。能结合各学校食堂美食特点,开设团购优惠项目。(8)增加新生指南及服务功能。(9)增加人气旅游景点线路推荐及讲解功能。(10)增加专业交流论坛等。
四、“PU平台”对网络时代江苏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影响
(一)“PU平台”优点整合及推广方案
“PU平台”在服务学生的同时,还应在功能设计及内容创意上下功夫,不断完善。在目前运行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思政工作,取得突出的“六大成效”:一是学生用户以学号注册认证,团组织通过平台掌握大学生群体活动可靠信息;二是用户可以在平台上自主发送原创性信息,学生由信息传导的终端变为团学活动原点;三是彻底改变信息传播单向模式,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四是平台吸引、整合校内各部门与学生相关的服务信息,极大提升服务效率;五是彻底改变高校团学活动的“二八”现象,普通学生参与团学活动热情大大增强;六是通过平台为广大入校新生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切实增强新生对团组织的认同感。
(二)“PU平台”与高校思政工作有机融合,密切关联
1.针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在加强大学生对“PU平台”了解的同时,更应该展开对教育工作者关于“PU平台”的培训,使其转变思维方式,创新固有的教学方法,通过PU平台和课堂教育两者的相结合来全面展开思想政治工作建设。
2.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其正确的三观,提高其认知能力和信息辨别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社会中实践,引导学生合理使用“PU平台”,培养其道德责任心、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
3.成立“PU平台”管理领导小组,建立校、学院及班级“危机管理”和“三级预警”机制,出台《PU平台用户守则》、《高校PU平台管理规则》等相关管理文件。通过这样的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基本形成较为合理的“条块结合,工作高效”的“PU平台”管理和监控的工作体制,确保高校“PU平台”安全、高效、有序地运行。
4.“PU平台”必须与现实无缝对接。互联网具有及时、互动、灵活等优势,对此,应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在“PU平台”上设立一些论坛、留言本、邮箱、空间等形式的版块,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同时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他们关心的热难点问题,把思想政治理论编写成生动形象的PU平台程序,以此吸引大学生主动使用“PU平台”。同时,“PU平台”不是万能的,它只是给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一种创新教学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若想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必须实现网络与现实的深度结合。因此,我们在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倡导使用“PU平台”的同时,也应充分发挥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如加强学生与教育工作者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等。
5.关注“PU平台”网络新闻,引导网络舆情,建立一套网络舆情工作机制。一是建立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机制。二是建立网络舆情分析机制。三是建立信息处理机制。为此,辅导员要掌握网络心理学和网络知识,懂得网络用语,学会用平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提高网络思政工作效率。
(三)“PU平台”为江苏省高校思政工作提供创新载体与途径
第一,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理念。第二,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载体。第三,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渠道和方法。
江苏省内高校“PU平台”系统已覆盖南京等12个市,其中南京有40所高校参与。本文着力研究互联网和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如何开展。重点考察该平台建设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关联性,通过调研、分析平台的使用状态,积极探索手机媒体在思想引领中的角色和地位,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优化“PU平台”服务与引领功能的意见与建议;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为“PU平台”在全国推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根据。
参考文献:
[1]胡明辉.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1,(7).
[2]钱雪华.基于网络文化新特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视域[J].教育与职业,2010,(10).
[3]蔡晓平,王丹丹.网络舆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视阈[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6).
[4]邓丽敏.网络思政工作的特点与渠道[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