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分化的成因分析与改善探索

2020-01-11林建华

中学理科园地 2020年6期
关键词:学习兴趣

林建华

摘   要:物理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分化是在教学中难免遇到的问题,老师们往往束手无策或顺其自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教师可以从兴趣、需要、意志和课堂效率上寻找避免和改善的对策,让物理成为轻松而有乐趣的学科,让全体学生都能在高效的课堂上学好物理。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分化;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学习意志;

课堂效率

引言

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初二上学期,刚刚接触物理时,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充满了对学好物理的信心,在刚开始的一两个月,学生普遍喜爱上物理课,并积极配合,主动参与,认真完成作业。但是,好景不长,在初二第一学期的下半学期,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效果就开始出现剧烈的分化,到初三学年时出现了较多厌学、弃学的情况。而出现这些情况并非全因学生的智力因素造成,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导致的结果。

学习分化是课堂集体学习必然出现的现象,是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学习动能差异造成。“智力因素分化”是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差异造成的,而“非智力因素分化”则是由于学习动能差异造成的。智力因素分化是随着物理学习难度增加而不断产生的,非智力因素分化则是由学生的综合学习状态,学习的外部因素的变化而产生,在学习的初期和后期均会出现,但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纠正和改善。

笔者长期就非智力因素分化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观察、分析和梳理,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加以改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物理学习非智力因素分化形成的原因和对策。

1  非智力因素分化的形成原因分析

非智力因素亦称非认知因素,是指在人的认知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起着启动、引导、维持和强化的作用,因此,学生学习的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的稳定水平对学习状态和效果将产生重大影响[ 1 ]。而初二、初三学生所处的年龄正是这些非智力因素最不稳定的时期,学习过程的这些心理因素容易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摸清了影响学习的这些心理因素,也不难通过分析影响这些心理因素的外部环境去探寻非智力因素分化的形成原因。

1.1  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物理学习成效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可以说是学习效果的第一原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2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就是基于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而提出的。初中物理是一门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回归生活的自然科学,学习内容最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逻辑推理到数学演算,教师学习的关注点逐步从激发兴趣过渡到知识掌握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递减。学习习惯好,基础扎实的学生容易保持,而学习习惯不好,基础知识不牢的学生对学习物理渐渐丧失了兴趣,产生厌学情绪,造成分化。

1.2  学习需要

如果说兴趣是学习效果的第一原动力,那么学习需要(即学习目标)是学习效果可持续的最重要因素。就目前初中升学的机制来看,学生学习物理的普遍目标就是为了取得更高的分数,不至使之在中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中成为“拖后腿”的学科。对于有明确升入高中继续学习的学生来说,虽然物理学习兴趣不大,但由于学习需要,也能持续性地学好物理,而对于其他学生,则根据学习兴趣的不同,造成明显的分化。

1.3  学习意志

达尔文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可见,学习任何学科知识都需要有不断坚持的意志。学习是缓慢而枯燥的过程,有学习兴趣,有学习的需要,还要有坚持的意志。学习意志坚定的學生遇到困难,能想办法克服,能持续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习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容易心猿意马,遇到稍难的物理问题容易选择放弃,长此以往,学习效果逐步下降,最终造成分化。

1.4  课堂效率

大家都有这样的认识:课堂氛围好,教师教学能力强,教学设计生动,课堂富有引导、激励、启发、互动、热情,这样的课堂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深入其中,主动学习,加以适当的练习,往往能让学生轻松掌握物理知识,进而转化为学习技能。课堂效率高、课堂氛围好,学生能轻松理解并掌握物理知识,反之,课堂拖沓、沉闷,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再简单的物理知识,都能成为学生理解上的负担,因此,课堂效率也是影响学生非智力分化的重要因素。

2  改善非智力因素分化的对策探索

要避免或改善非智力因素造成的物理学习分化,一定要及早发现苗头,针对不同学生产生分化的原因对症下药。笔者通过长期的课堂观察和实践,采取以下的对策来改善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学习分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物理中考平均分均位列同类校前列。

2.1  利用物理实验的生活性和趣味性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物理教材非常注重从生活中提取物理实验,一方面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体现物理的生活性。首先从学生第一堂接触物理课开始,笔者精心准备了大量生活中与物理有关的趣味实验,比如:让学生亲身体验捏不碎的生鸡蛋、报纸拆木条、试管口的水沸腾鱼却照样自由游动等小实验,通过这些学生认为不可能的小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对知识的渴望,让学生初步建立起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其次在后续的章节学习中,也要把这样的实验作为引入课题的重要素材。比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中用刻度尺和细绳测量地图中某段铁路线的长度、不同作用点推门体验力的三要素等实验,让学生感知学习本章节物理知识的意义和实用,让学生持续保持对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避免因学习知识的枯燥而失去兴趣,造成分化。

2.2  利用建立的良好师生关系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需要

“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习效果也会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拥有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即使其他学科学习效果不好,学生也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物理这门学科。因此,物理老师面对十四、五岁孩子时更要善于了解他们的心理,发现他们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扰,经常利用课堂、课间、放学后与学生交流沟通,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物理过程中的问题,经常性地个别辅导、答疑、谈心,利用这些契机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良好师生关系做基础,学生在课堂上就能主动学习,积极配合,减少非智力因素分化的机率。

2.3  利用马太效应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意志,改善分化趋势

“马太效应”本意是指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产生积累优势,就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在教育领域,“马太效应”的基本内涵主要是学校和学生这两个方面的两极分化,好的越来越好,坏的越来越坏[ 3 ]。学生学习物理需要成功的体验,才能不断积累学好物理的坚定意志。笔者在实践中,在课堂上经常让一些学习程度一般的学生上台帮助老师完成演示实验、帮助老师准备物理实验,表扬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降低作业难度,让他们能顺利完成,考试取得进步主动和家长沟通进行表扬等方式,让有分化趋势的学生通过小成功的积累找回自信,保持学好物理的意志。

2.4  利用探究性的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课堂效率,让物理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这不仅要求教师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学生的兴趣特点、知识特点和学习规律,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布鲁纳发现认知学习理论提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4 ]。物理探究性学习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感知、记忆和理解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减少物理学习非智力因素分化,课堂上要从实验探究教学入手。那么如何利用实验探究教学提高物理课堂效率呢?

2.4.1  探究性实验要巧妙设问引思考

在探究性实验中,好的问题设计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如“看不见的运动”一节,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串:物质是如何分布的?分子的存在状态是怎样的?分子既然是运动的,为什么物体(固体或液体)还能有确定的形状、体积?这样的问题串有效地将分子动理论三点探究引导、联系起来,从而在问题中找出实验探究的目标和方向,让学生由问题引发思考去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2.4.2  瓶瓶罐罐做实验,小小实验也精彩

在多年实验教学中,笔者都遵循一个教学原则:瓶瓶罐罐做实验,轻轻松松学物理。一个饮料瓶可以做:质量举例、凸透镜对光的偏折作用、透镜焦距与形状关系、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量液筒、重垂线、滚筒(代替运动小车)、压强实验、液体侧壁压强、纸片托水、流体压强水源、小气囊等。从教学实践来看,瓶瓶罐罐做实验,减少学生认知的困难,小实验也会非常的精彩。

综上所述,保持学生兴趣,认识学生需要,激发学生意志,营造课堂氛围,积极探索物理实验探究性学习,是有效避免和改善非智力分化的好方法,我們要让物理成为轻松而有乐趣的学科,让全体学生都能在活跃的课堂上学好物理。

参考文献:

[1]燕国材.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教育艺术,1994(6).

[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4.

[3]朱梅.非智力因素与环境对马太效应形成原因的分析[J].运动,2013(5).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164.

猜你喜欢

学习兴趣
刍议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浅析激发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方法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谈如何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小学英语课堂气氛的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