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合作深度学习的课堂操作策略

2020-01-11李秀珍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51期

李秀珍

【摘要】针对当下课堂浅表的、虚假性学习的普遍存在,有品质、有深度的优质学习常态课堂中少有发生的现象。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深度学习策略研究”的项目研究。目的是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落实数学学科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倾听力、表达力、对话力、协助力等学习能力。

【关键词】独学探究;小组互学;班级共学;评价反思

笔者和领衔的团队申报的课题“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深度学习策略研究”成功立项为2020年度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经过半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我们的组员逐渐形成了一些共识,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步有了一些新的面貌。现在将实验初期的一些收获和困惑与大家交流。

针对当下课堂浅表的、虚假性学习的问题普遍存在,有品质、有深度的优质学习常态课堂中少有发生的现象。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深度学习策略研究”的项目研究。何为“小组合作深度学习”?简言之,就是“学生基于学习小组而开展的致力于数学素养与学习能力协同发展的交往式数学学习。”目的是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落实数学学科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倾听力、表达力、对话力、协助力等学习能力。因而,我们的数学课堂形成了“双内容学习训练体系”,即数学知识体系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体系,二者在课堂中相互支撑,相互依存,互为依赖,共同发展。数学知识技能学习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情境和必然载体;而学生学习能力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获得真知的有效途径和有力工具。“双内容学习训练体系”是课堂小组合作深度学习“双赢”的学习理念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得高质量的自主学习成为现实,深度学习才得以发生。

为了使美好的愿望得以落地,在实验初期,我们将“小组合作深度学习”课堂分为四个环节:独立探究(起始期)→小组互学(展开期)→班级共学(深化期)→评价反思(总结期)。四个环节相互支撑,相互成就。并在每一个环节,实施一些小策略,让每一个环节具体化,有操作性。

一、设计精准导学单,引领独学探究,形成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独立探究是合作互学的前提与基础,独立思考是独立学习的内核,没有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就很难实现小组互学中个体与个体间思维与观念的共享与共赢。为了拉长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我们将课堂内的思考环节前置,让学生课前观看老师推送的新世纪数学优质同步微课视频,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学单任务,让学生的独立探究学习深度发生。

独立探究环节中,教师几乎是“缺席”的。为了让学生的独立学习更有效,思维不跑偏,设计一份精准的、有价值的、值得信赖的,能够指引学生后续小组互学,质疑深化和评价反思环节顺利开展的导学单显得举足轻重。导学单由“我的目标”“温故知新”“我的探究”和“独学存疑”四个环节组成。下面是我们对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中《正比例》和《画一画》的学生独立探究导学单的设计:

导学单的设计注重目标的导向,学习方法的引领,学习过程的具体化,为学生理解数学本质、发展学科素养提供了有效途径。微课视频+导学单,让课前独立探究更有针对性,为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度学习成为可能。

二、践行“一原则五问”策略,展开小组互学,促进知识与学习力共发展

小组互学阶段,是各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对独学探究的思维成果进行交流、分享与质疑,依然是处于一种常态化的教师“缺失”学习状态。小组互学过程中,独立有个性的学生如何按照一定的规则有序而高效的互学,达到最佳的互学效果?组长的组织和引领作用毋庸置疑。为了规范组长的行为,使组长在统领互学活动中,全程跟进、张弛有度、体现分层、关注差异,我们用“一原则五问”操作策略,促进互学过程的深度有效。

“一原则五问”策略中的“一原则”指的是弱者先说的原则。小组互学中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开口的机会,我们提出了弱者先说的原则,简单的题目让稍弱的学生先说,再由中等生补充,最后学优生总结。让每个人参与到任务中去,每个人在小组互学中都能體现自我的价值。

“互学五问”:一问“你做对了吗”。要求学生分析观点、方法的真伪,将之前的思考和盘托出,评估已有的证据,寻求最好的解释和理由。此问指向分析、判断与论证等技能素养的培养。二问“理由是什么”。适当的刨根问底,有利于反思和完善,做到懂其意,知其理,明其道。此问指向解释、论证、反思等技能素养的培养。三问“谁有补充”。小组内一人分享后,其他组员如果观点、方法相同,可以概括要点,表示赞同;如果观点、方法不同,可以进一步补充,指出不足和建议;如果有疑问,可以提出质疑,追问明晰。此问指向倾听力、对话力和应答能力的培养。四问“还有不同的做法吗”。要求学生主动发散,在已有信息的启发下能寻找新的发现,实现新的创造。此问指向迁移能力、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反思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最终促进高阶思维的形成。五问“哪一种方法更佳”。小组合作学习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把及时生成的优质资源扩大到每一个个体身上。所以,在互学过程中,我们除了求异,还要善于比较观点、方法的优劣,寻求相对较好的答案。此问指向比较、质疑、评判等技能素养的培养。“互学五问”实际上是一个逻辑连贯、逐步深入的思维过程,是小组互学中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本质、推进学习进程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

三、揭示存疑矛盾,深化班级共学,推进深度思维

小组互学之后,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等差异与局限,一些重要概念理解不清,核心问题无法深入展开。还有一些问题会让组成员集体懵圈,手足无措;也有一些问题会让小组成员各执己见,争论不休……如何让小组里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序地呈现?并引导全班学生在班级共学中多维对话、深度讨论。将理解向纵深推进,使受挫的小组在获得集体的帮助后,认知从表面走向深处,由零散走向结构化,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经过思考、实践、反思、完善后,课题组成员形成共识,设计出一份“小组互学情况汇总表”,在学生互学结束后,供每个小组填写。如下表:

全班共学时,教师通过抽签或指名或学生申请的形式,邀请一、两个小組拿着“小组互学情况汇总表”向全班展示汇报。“我们的分享”,把小组的收获与成功之处分享给全班同学,并用一句“哪个组还有不同的收获?”让其他组补充,完善。与其他组对话互动,使成功的做法汇集、跃然于眼前。“我们的错题”,是把独学探究中各组员做错的题目汇总在一起,并用一句“你们做对了吗?”区分是个别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难题。“我们的提醒”,针对错题,说说哪儿容易出错?解答时应注意什么?再用一句“有更好的解法吗?”组织全班同学聚焦问题,不断切换视角,挖掘思维提升点,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促进深度思考。“我们的困惑”,把小组互学未能解决的问题抛出来,寻求大家的帮助。一句“谁能帮我支招?”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经历质疑、辩疑、释疑的全过程。

“质疑深化”阶段,通过围绕“小组互学情况汇报表”的四个问题展开师生、生生多维对话,让核心概念得以明晰、重要内容牢固掌握、关键问题全面理解,潜在方法深刻感悟。促使问题的解决向纵深处探索,直达本质。

四、回顾任务过程,共议评价反思,联想创新会拓展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承担起发展学生的重任。评价总结环节也不例外,梳理、质疑、总结中,教师在落实知识技能的同时,需要给学生创设交流和优化方法的机会,以引导学生寻找隐藏在背后的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发现与创造中收获成功与自信的喜悦。

“小组合作深度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反思环节分为两部分:练习评价与反思总结。练习评价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在此就不再赘述。反思总结部分一般由任务评价、过程评价与表现评价三种方式组成。反思总结时既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述,也可以用图表或思维导图表达。如在学习《方程》一课后,借助老师的提问“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解决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问题的?采用了哪些方法?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刚学的方程知识进行回顾、梳理、归纳,弄清知识来龙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使每个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在教师的点拨下,师生一起经历了方程概念图的建构过程,同时也进行了方法的反思。从知识到方法,引发了深度思考,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下面是学习《方程》后,评价总结阶段课件展示的师生共同建构本课的知识网络图表。

以上是我们课题组实验初期的一些思考与实践策略。我们始终相信,课堂研究从来就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固守的“套路”。正如张齐华老师说的,“更好的课堂样态和实践方式,永远是在明天,在未来,在每一个对课堂探索充满热情的数学教师的智慧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