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最美的“镣铐舞”
2020-01-11阳湘玲
阳湘玲
特级教师赵志祥是深圳小学语文教师熟悉的老朋友,笔者听过他的课不下20次了,但这次是笔者听过的最大胆却又最低调的一次。可以说,赵老师带着语文教材这个“镣铐”跳舞,却跳出了最美的舞姿。他用智慧的行动,执着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让我们“高山仰止”却又“跃跃欲试”。
一、突破了“镣铐”的束缚
1.勇气
现在语文课堂基本都是人教社的教材。在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下,教师在课堂上就像带着“镣铐”跳舞,不是很敢超越教材,向教材挑战,更别说大量在课堂上引入经典了,甚至还有教师质疑:一个学期语文书教起来时间都不够,还花这么多时间来读古文,太辛苦了。“墨守成规是很容易的,难的是创新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赵老师在课堂上就大胆地引用了对联这一形式,不仅复习了课本里的知识,还补充了大量各种形式的“对子”,这种勇气来自于对教育理想的坚守。
2.传承
上语文课给学生讲对联,是传承中国的经典,让经典沁润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的敏感性。经典在不经意中让学生“心动”,课堂上赵老师推荐了一首最早的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经典能用之于生活实践,听到这,也让笔者“砰然心动”,甚至展开了遐想:马上要春节了,假若春节花市上那些“发财、升官”的对联都换成 “新年纳余庆”这样的经典贴在千家万户的门口,该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事儿,这个民族的文化将薪火相传。
3.回归
很多年前,赵老师给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讲过一个故事:他办公室的一位同事文采飞扬,《深圳晚报》常常刊登他的文章。他研究过这位会写作的同事,他的文字功夫完全得益于扎实的古文功底。于是,在赵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他大胆地教学生们“楹联”这样的经典,回归了母语教学。学生们在课堂上朗读大量的经典,并背诵,还学会了如何“对对子”。引导学生运用“平仄对仗”的方法现场对出了“老教师写汉字,新学子读英文”这样精彩的对子。学生在这样的语文课上学到了一生受用的知识。如果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这样来做,千百个“解缙”就会从我们的学生中诞生。笔者认为,这才是母语教学真正的目的所在。
二、跳出了“镣铐舞”的艺术美
1.激趣艺术
赵老师的语文课,一直是轻松、愉悦的,这节课也不例外。导入环节中,赵老师选择了“喜羊羊”和“灰太狼”这两个贴近孩子生活的动画形象来提起话题,让学生们有话可说,同时,也把学生从欢乐谷秋游时被硬拉回来的懊恼中解脱出来了。在上课的过程中不仅欣赏了很多有趣的对联,还听了明朝大学士解缙“四岁斗尚书”“七岁应县官”的有趣对联故事,让人感到:语文课,也可以这么好玩。
2.评价艺术
一个优秀的教师是会善用言语激励学生,同时也不会打无准备之战的。这节课,最让人折服的是,不论学生说出了怎样的对联,赵老师都能恰到好处地给予评价,可见他之前读了多少资料呀。在赵老师的课堂评价中,不仅有激励学生的语言,还有教育性的。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教学生如何思辨:
你解释得对,但是太教科书化。
告诉学生理解文字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书云亦云。
听出来没有?了不起呀,这就是独特的见解,非常好。我不得不给你打99.8分。
有自己思想的见解就能得高分。鼓励学生启动思维,给了学生很好的引导。
3.策略艺术
总有教师把赵老师称之为“语言大师”,课堂上赵老师常常妙语连珠,绝对是课堂的主宰。但这节课,赵老师一直在降低身份,与学生平等地对话。
看,从上课伊始的——
“咱们上课的时候,可以不站起来回答问题,你一举手,我就会走到你跟前,我为你服务。”
学生受宠若惊。
“上课的时候也不用站起来给老师问好了,因为今天你们特别辛苦,放弃秋游来上课,赵老师表示感谢,我给你们鞠躬,好不好?”
赵老师真诚的致歉,让学生的怨气飞得九霄云外,一下子拉近了與学生的距离。以致后来学生开始考他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您猜是什么意思?
从让学生猜意思到让教师猜意思,课堂的主角悄然发生了变化,从教师变成了学生,这才是真正的属于学生的课堂。赵老师“语言大师”的称谓应当改成“策略大师”了。
4.朗读艺术
安子教授说:“读少了不是语文课,书是读出来的。”这节课,从“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的朗读到“长长涨,长长涨,涨;涨涨长,涨涨长,长”中运用“重新过一下小Baby的生活,孩子们伸出我们的手,还记得老师教你们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吗?”的方法来读,到最后赵老师的“身先士卒”的一段慷慨激昂地背诵《昆明大观楼》上的“天下第一长联”征服了在场的所有听众。让人感叹: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也应当是一个好的朗读者!
怀揣梦想,移步起航。在两节课的时间里,赵老师用他的智慧与坚守给了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带着“镣铐”跳舞,也能跳出最美的舞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