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引航长兴县林场发展增活力

2020-01-11刘金方沈小飞胡孙田

浙江林业 2020年12期
关键词:长兴县林区林场

刘金方 沈小飞 胡孙田

长兴县林场地处浙江省北端,位于浙、苏、皖三省交界处,属于长江三角洲地理中心地带。目前场部坐落于长兴县龙山街道西峰坝村,下辖15个营林区、33个护林点,经营总面积7.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5.67%,森林蓄积量49万立方米。近5年,先后獲得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浙江大学湖州市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示范基地、浙江省森林消防示范队伍、先进集体、浙江省现代国有林场等多项荣誉。

改革创新

巩固完善体制机制

历经三次改革,理顺管理体制。长兴县从1952年起先后建立小浦、泗安、红山3个国有林场,均属于生产性全民事业单位。为适应新时期林场生态发展方向,2002年5—12月,对“三场”进行改制,保留“三场”牌子,成立“长兴县永绿林业发展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2009年8月,经原浙江省林业厅批准,3个国有林场撤并为“长兴县林场”,与“长兴县永绿林业发展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模式;2015年10月,深化国有林场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林场的体制机制以及管理职责,为林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长兴县林场的性质为公益性国有企业,全员实行聘任制。

完善运行机制,提升管理效能。以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在对林场的内部管理上,结合林场实际,制定规章制度,对森林保护与经营、森林防火、日常工作要求等方面加以规范,确保工作有序开展。同时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打造“筑生态屏障、促绿色发展”的党建品牌,创新绿色发展新思路,将党建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通过基层党组织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来推动林场工作。

优化人才结构,增强发展动力。近年来,林场不断引进林业相关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充实到骨干科室。同时,聘用一些年轻优秀的退伍军人充实到林区负责人岗位,为林场管理队伍注入新的力量。目前,林场50岁及以上10人、40—49岁8人、30—39岁12人、30岁以下13人;职工队伍学历大学以上的比例为69%,现有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4人、助理级职称11人,40岁以下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超三分之一,人才年龄和知识结构优化。同时重视职工素质教育,每年制定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技术学习和革新。对取得任职资格的专业人员实行岗位聘用,提升工资待遇,调动职工积极性。

科学规划

坚持保护发展并重

2019年完成新一轮《长兴县林场森林经营方案(2019—2028)》的编制,并对上一个经理期的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林场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总体较好。目前,林场严格按照新一轮森林经营方案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创新管护模式,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强化人工监管,明确管护责任。加强公益林(天然林)的管理,聘用生态公益林专职护林员16名、商品林护林员14名,建立专职巡山护林员制度,确保管护责任到岗、到位、到人。同时结合科技(无人机)、“互联网+资源管理”(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手机定位)的新模式,提高护林巡山效率,对森林资源做到有效保护。近年来没有发生违规违法流转、占用、调拨国有林场林地、破坏森林资源的案件。

重视森林消防,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加强森林生态安全防范,设立了森林消防指挥所、森林公安警务室和专门的森林消防物资仓库。建立森林消防视频监控系统,对林区主要出入口进行实时动态监控,以信息化带动森林防火现代化。建立健全森林消防规章制度,制定森林消防制度和森林火灾扑火预案。林区建有总长80公里、5—8米宽的防火隔离带,每年定期对防火隔离带进行维护。对没有活水源头的林区,采取埋设蓄水桶的形式解决森林消防用水困难;对有活水源头的林区,采取修建蓄水池的方式解决森林消防用水和日常林区生产用水困难。同时,林场组建了一支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配备专业的现代化消防装备,对扑火队员定期开展扑火技术和急救知识培训和检验,每年开展不少于8次“引水灭火”森林消防训练。近年来,屡次代表湖州市、长兴县参加森林消防技能比赛,获得湖州市等森林消防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现已成为县级森林火灾扑火骨干力量,并且林场近10年来没有发生过森林火灾。

加强科学培育,提高森林资源质量。2010—2020年林场完成人工更新造林5937亩,主要种植浙江楠、紫楠等31个树种。建立“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基地”4个、“彩色健康森林局长示范林”3个,完成各类抚育共计3.03万亩。按时完成大径材储备林培育基地1300亩;长兴县特殊及珍稀树种示范基地1750亩、茶园生态修复550亩等任务,森林质量进一步提升。管辖范围内申报建成了森林公园2个,其中桃花岕省级森林公园森林茂盛、山水相依、景色怡人,现已成为长兴县域内生态植被保存最完整的城郊型森林公园;逃牛岭市级森林公园植被类型丰富、种类繁多,竹林密布、环境清幽。目前全场林地面积7.36万亩,省级以上公益林面积5.77万亩,占林地面积的78%,乔木林地面积5.65万亩,其中阔叶林面积2.26万亩,针阔混交林面积1.63万亩,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占乔木林面积比例为68.8%。

示范带动

推广绿色富民产业

因地制宜,做强传统产业。在产业发展上,对立地与交通条件比较好的林地,林场主要发展青梅、茶叶、水果、绿化苗木、笋用毛竹林等经济林;对立地条件较差的林地,开发和改造成材用毛竹林。近年来,主要抓好3个主产业:做强青梅传统产业,成为长兴县的青梅主产区之一,“银梅”牌青梅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及名牌产品;拓展苗木产业发展,推广培育绿化苗木基地5000多亩,带动100多户林场职工共同发展,同时托管乡镇和城市苗圃地1800多亩;改造提升茶产业,升级竹产业,推广毛竹高效覆盖技术。目前林场内青梅(红梅)面积近2000亩、绿化苗木面积1000余亩、茶叶面积2000亩、毛竹林面积1.2万亩。

分户承包,促进协同发展。在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上实行“分户承包”经营模式,将林场范围内统管环节多、难度大的茶叶、毛竹、青梅、苗木等经济林,发包给改制职工和当地林农,目前承包户达300多户,实现林业收入2000万元,促进了职工和林农增收,助推周边乡村振兴。

创新推广,打造科研示范基地。多年来,林场积极做好林业产业的应用示范与推广,建立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薄壳山核桃良种建设与推广基地,传统名花梅花、蜡梅不同用途优良专用品种及配套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基地,以及竹产业高效栽培及相关配套技术基地等5个基地。其中在毛竹林下经济示范上,先后引进黄精、四叶参、灵芝、铁皮石斛等进行试种。2020年,在活杉树上附生的仿原生态环境栽培模式的铁皮石斛试种成功;竹林下套种灵芝的成功为竹林丰产奠定了基础,为竹农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与浙江农林大学科研团队合作,以县校合作模式,积极推进“长兴县梅种质资源库和浙北经济林良种测试基地”,全力打造集科研示范、科普体验、森林康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目前已建设面积500亩,收集保存观赏梅、果梅品种104个,收集保存香榧、山核桃、甜柿、梨和李等优良品种10余个;完成了基地道路硬化、涧溪沟整治和管护用房建设,该基地的建成将为长兴县梅等相关林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也为林场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更为今后林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夯实基建

建设和谐最美林场

近年来,长兴县林场持续完善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建设资金约4300万元。所有林区通电、通水、通网络。完成林区通场道路硬化总计42公里,全部达到四级公路标准。新建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的场部综合楼,同时结合林区环境整治,完成涉及住戶146户,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的危旧房改造工程,建设美丽和谐新型林区。

团结协作

强化队伍整体合力

全场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以场为家、不计报酬,尤其在2020年疫情期间,林场职工放弃节假日,不畏艰难,对林区重要卡口进行24小时轮班值守,“织牢防控网、阻断传播链”,并通过“远程+现场”办公模式,抓牢复工复产,努力做到“两手硬、两战赢”。

自1952年建场以来,几代林场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把荒芜的丘陵变成绿林,又逐步将绿林变成浙北生态屏障。2019年,长兴县林场成功创建“浙江省现代国有林场”,2020年,积极参与申报“全国十佳林场”评选。长兴县林场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林场精神,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和高度的责任感,以“替山河装成锦绣,把国土汇成丹青”的精神,为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长兴县林区林场
好吃的酥糖
冰壶之战
The Last Lumberjacks
林场起火了
逗鸡
湖北3家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鸡宝宝破壳记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浅谈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