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下子宫中隔切开对不孕及流产患者生育影响的临床观察
2020-01-11郭俊云
郭俊云
(沈阳市妇婴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1)
子宫中隔是常见的女性生殖器官发育异常,占子宫发育异常的80%~90%,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9/万人。由于子宫发育异常,此类患者通常伴有不孕或流产、早产等症状。传统治疗子宫中隔方法包括Strassmen法、Jones法或Tompkins法[1],均需开腹下行子宫中隔切开,子宫整形。传统手术方式创伤较大,并对子宫造成损伤,形成瘢痕子宫,当再次妊娠时增加了子宫破裂的危险。随着宫腔镜技术的发展,现已经完全取代传统手术方式。宫腔镜下子宫中隔切除术,对患者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被临床广泛采用。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观察宫腔镜下子宫中隔切开对不孕及流产患者的生育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沈阳市妇婴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子宫中隔患者80例,不孕患者42例,习惯性流产患者38例,患者经过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和(或)超声检查、宫腔镜检查,符合《妇产科学第九版》子宫中隔诊断标准[2]。本组患者年龄25~46岁,平均年龄(35.3±6.4)岁。为排除其他不孕因素或流产因素对患者生育结局的影响,合并卵巢、输卵管疾病,具有内分泌疾病、激素水平失调的患者被排除至本研究之外。
1.2 方法:手术时机选择在患者两次月经周期之间,一般为前次月经结束后的第5天或下次月经前10 d内进行。术前需要进行宫颈准备,术前晚及手术当天分别放置米索前列醇片600毫克,和卡前列甲酯栓0.5 mg。术前晚需要进行清洁灌肠。宫腔镜检查采用Storz4.5mm检查镜,宫腔镜电切采用Stryker 9.5 mm 12度电切镜,配有环形电极和针状电极。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双下肢妥善固定。根据患者的紧张程度及疼痛耐受程度、手术复杂程度选择局麻、静脉麻醉或椎管内麻醉。静脉麻醉或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前禁食水8 h,并需经麻醉医师术前评估,排除手术禁忌证。置镜前扩张宫颈管至10号,甘露醇注射液持续膨宫,压力控制在100 mm Hg左右。置镜后先采用环形电极观察宫腔完整形态,双侧输卵管开口情况及是否合并其他子宫畸形,刮取子宫内膜送病理。采用针状电极切割子宫中隔直至恢复子宫底部解剖形态,切割过程中应逐步、依次进行,避免子宫中隔组织残留和遗漏,双侧输卵管开口完全显露以后可以结束切割操作。如术中出血较多可静脉给予缩宫素来促进子宫收缩。手术操作结束后可置入节育环来预防宫腔粘连,术后复查无异常情况后,可在2个月后取出节育环,以利于患者受孕。
1.3 观察指标:患者术后静卧3 h,常规进行心律、血压等生命体征监测,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去枕平卧6 h[3]。对患者术后阴道流血、腹痛进行观察和记录。对术后6个月内的生育情况进行随访,包括妊娠次数、妊娠结局等。
2 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20~60 min,平均手术时间(34.5±12.7)min。术中失血量15~90 mL,平均(18.6±9.2)mL。出血量大于80 mL者3例,使用缩宫素后出血停止,无术后大出血出现。2例患者术后宫底部粘连瘢痕形成,再次行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术后复查,子宫逐渐恢复正常形态。
38例习惯性流产组患者,术后宫腔镜复查宫腔正常36例,占94.7%,其中18例妊娠,自然流产率由术前82%下降为16%,活产率由术前34%上升至92%。42例不孕组患者术后宫腔镜复查正常39例,31例妊娠,累计妊娠37次,妊娠率88.1%。
3 讨 论
子宫畸形患者中80%为子宫中隔[4],此疾病也是导致患者习惯性流产和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这种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是临床医师一直在努力的方向。通过宫腔镜下子宫中隔切开,对患者创伤小,并能很快恢复宫腔正常形态[5],从而解决患者的病症。
在本研究中,流产组及不孕组患者的生育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患者流产率下降,妊娠率及活产率提高,说明此方法的安全有效。我们在继续增加病例的数量,积累更多的经验,以便为各位同行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