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干预在早产儿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0-01-11金敏芳
金敏芳
早产儿是指胎儿妊娠<37 周,目前早产儿的发生原因尚未明确,有研究表示,感染、应激反应、多胎妊娠、宫腔过度扩张等是早产的危险因素,产妇多表现出子宫收缩、阴道出血、羊水流出等表现[1]。研究指出出生1 岁以内死亡的婴儿约2/3 为早产儿,早产儿机体发育不完全,身体素质较差,呼吸中枢、消化道未发育成熟,易出现呼吸暂停、营养不良等状况。国内外有大量研究表示俯卧位在早产儿康复护理中具有一定优越性,俯卧位体位下,早产儿潮气量增加,提高胸廓协调性,有利于维持呼吸频率正常,改善氧饱和度。而在仰卧体位下早产儿膈肌受压迫,气道阻力较大,肺功能受影响,以增加呼吸暂停风险。同时早产儿的胃容量较小,胃肠道的蠕动能力较弱,喂养后容易引起反流、误吸。而俯卧位下早产儿膈肌不受腹部内容物压迫,气道阻力下降,动脉血氧分压及胃肠道功能均得到有效改善。为此本研究俯卧位干预在早产儿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200 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 例。纳入标准:①早产儿胎龄<37 周;②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②存在败血症;③存在肺部疾病。对照组男57 例,女43 例;日龄0.5~1.0 d;胎龄28~37 周;体重0.98~2.52 kg。观察组男58 例,女42 例;日龄0.5~1.0 d;胎龄28~37 周;体重0.99~2.53 kg。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早产儿置于保暖箱内,予以静脉营养、血糖监测、维持器官血流灌注、早产奶喂养、气道护理等措施;存在呼吸暂停表现则予以咖啡因治疗;吸吮能力较弱则鼻饲补充;取仰卧位,将头部摆放于正中位,头转向一侧,双足自然摆放,膝部弯曲,颈部下方无支撑物,每隔2~3 h 更换一次体位。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俯卧位干预,早产儿在喂奶后30 min 取俯卧位,将其头颅抬高,保持15°倾斜,并偏向一侧,需左右交替。上肢上举,下肢屈曲,呈蛙状位。软枕垫于胸腹。每隔2~3 h 更换1 次体位,交替保持仰卧位,俯卧位保持16~20 h/d。早产儿取仰卧位,护理人员手部涂抹婴儿油,搓热双手,顺时针按摩腹部,抚触头面部、腹部、四肢、手脚心等处。取俯卧位,护理人员并拢手指抚触背部,以脊柱为轴,自上而下推开。期间观察早产儿体征状态。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早产儿呼吸暂停次数、呼吸暂停持续时间、奶量、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新生儿正常心率范围为110~160 次/min,血氧饱和度正常范围为97%~100%。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包括呕吐、腹胀、呼吸暂停、肺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呼吸暂停次数、呼吸暂停持续时间、奶量、心率、血氧饱和度对比 观察组呼吸暂停次数为(3.12±0.65)次、呼吸暂停持续时间为(19.42±1.49)s、奶量为(26.17±2.49)ml、心率为(126.12±17.20)次/min、血氧饱和度为(97.26±3.17)%,均优于对照组的(5.40±0.30) 次、(22.47±1.45)s、(17.74±3.18)ml、(108.32±18.44)次/min、(82.18±5.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848、14.670、20.872、7.059、25.436,P=0.000、0.000、0.000、0.000、0.000<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呕吐、腹胀、呼吸暂停、肺炎发生率分别为3%(3/100)、2%(2/100)、3%(3/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10/100)、9%(9/100)、10%(10/100)、4%(4/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31、4.714、4.031、4.082,P=0.045、0.030、0.045、0.043<0.05)。
3 讨论
早产儿胎龄不足,器官组织未发育成熟,难以适应外界环境,相对于足龄新生儿来说,早产儿死亡率更高。据统计我国早产儿每年出生数量接近200 万,位于世界第二位。提高早产儿护理质量有利于改善其预后,提高早产儿存活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在部分发达国家的早产儿护理中通常采用俯卧位,同时也有部分研究表示俯卧位能够提供早产儿生理优势,值得大力推广。
刘慧[2]研究认为早产儿护理中最常见风险为呼吸暂停,而这是由脑干呼吸控制中枢发育不完全引起,呼吸暂停易引起缺氧,导致神经功能受损,严重者甚至存在死亡风险,该研究采取俯卧位护理,早产儿肺容量增加,肺通气改善良好,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呼吸暂停发生次数更低,呼吸暂停持续时间更短,且心率与血氧饱和度均处于正常状态,刘慧的研究证实了俯卧位干预在早产儿护理中的优越性。俯卧位对呼吸系统存在影响,早产儿呼吸调节功能较差,存在呼吸暂停和呼吸窘迫,在俯卧位体位下早产儿肺顺应性与动脉氧分压更好,增加潮气量的同时提高了胸廓协调性。有研究证明在俯卧位下,早产儿腹部运动较仰卧位更轻微,胸廓参与呼吸更多。同时俯卧位具备更多生理益处,俯卧位下早产儿活动更少,呼吸规则,有利于安静睡眠;俯卧位下胸廓协调性较好,提高了呼吸效率,早产儿肋弓不存在内陷,降低肺扩张风险;在该体位下肺部通气分布趋于均衡,血流灌注无垂直分布,氧合改善状况较好。新生儿呼吸方式以腹式呼吸为主,最主要呼吸肌为膈肌,在仰卧位体位下早产儿膈肌受腹内容物压迫,膈肌活动代偿性增加,呼吸不协调。长期处于仰卧位会导致膈肌疲劳,作功下降。处于俯卧位下早产儿膈肌呼吸功能受影响较仰卧位更少,而心率、血氧饱和度也更稳定,血氧结合增加,呼吸引起的能量消耗降低,胸廓与腹肌之间的联合运动更加协调。因此俯卧位能够改善早产儿的肺功能,且已有研究证实俯卧位能够增加早产儿的通气量、潮气量,改善肺顺应性,降低气道阻力。肺炎是早产儿的常见并发症,而该疾病对早产儿健康及生命造成威胁,该体位能够改善肺炎早产儿的肺功能[3]。同时俯卧位也对早产儿胃肠功能存在影响,这是因为俯卧位胃排空效果更好,早产儿消化功能更强,且在该体位下肺通气更优越,降低了胃食管返流风险,避免了返流物的吸入,同时血氧分压的改善也有利于纠正胃肠道缺氧、缺血,恢复其功能。
王劲桦等[7]分析俯卧位的干预效果,认为早产儿呼吸能力较弱,而传统仰卧位不利于改善其呼吸工作,在其研究中观察组经俯卧位干预,早产儿呼吸暂停例数、次数、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且临床疗效更好。该研究证实了俯卧位干预能够加快康复速度,改善早产儿生活质量。这一研究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呼吸暂停发生次数、呼吸暂停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闫春梅[8]研究指出体位干预在鼻饲喂养早产儿护理中,对早产儿生命体征有一定影响,俯卧位早产儿在喂养后的不同时间心率、血氧饱和度改善明显,且显著优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与闫春梅研究成果达成一致,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呼吸暂停次数为(3.12±0.65)次、呼吸暂停持续时间为(19.42±1.49)s、奶量为(26.17±2.49)ml、心率为(126.12±17.20)次/min、血氧饱和度为(97.26±3.17)%,均优于对照组的(5.40±0.30) 次、(22.47±1.45)s、(17.74±3.18)ml、(108.32±18.44)次/min、(82.18±5.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848、14.670、20.872、7.059、25.436,P=0.000、0.000、0.000、0.000、0.000<0.05)。观察组呕吐、腹胀、呼吸暂停、肺炎发生率分别为3%(3/100)、2%(2/100)、3%(3/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10/100)、9%(9/100)、10%(10/100)、4%(4/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31、4.714、4.031、4.082,P=0.045、0.030、0.045、0.043<0.05)。由此可见俯卧位干预提高了康复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在早产儿康复护理中采取俯卧位干预有利于降低呼吸暂停风险,维持心率、血氧饱和度稳定,提高早产儿饮奶量,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