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施工中的沥青混凝土公路施工技术分析
2020-01-11王刚
王 刚
(黑龙江伊哈公路工程有限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9)
1 沥青混凝土公路工程施工的前期准备
1.1 对基础路面的验收检查
对基础路面的验收检查指的就是在施工前对基础路面的平整度、密实度等进行详细的检测。针对于密实度来说可以使用弯沉仪进行检测,如果达不到施工质量要求标准则需要通过重型压路机进行碾压,直到达标为止。
1.2 施工前对沥青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
在施工前对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合理的设计是沥青混凝土公路工程施工前准备内容的重中之重。设计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首先就要对施工区域的地理环境、地质形态以及自然气候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根据施工要求的公路等级对沥青混凝土进行合理的设计混合,通过综合分析,来确定所需沥青的种类。
其次就是沥青混凝土的生产,在生产配合比时,第一要注意检查目标混合物的混合比例是否与设计的配合比一致,第二就是调整冷料仓进料比例使之与其他混合材料的供应达到平衡。最后就是要对设计生产的配合比进行相关的取样检查,增强工程施工质量的保障。
1.3 严格检查沥青混凝土原材料
粗骨料、细骨料、沥青是沥青混凝土形成的重要前提。首先,我们需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严格的检查,来源、质量以及规格等都是检查所涉及到的主要内容。检查结果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后才能进行真正的使用。沥青混凝土对砂石提出相当高的要求,因此在选择骨料的过程当中也必须对其进行抽样技术检测,进而促使沥青混凝土的粘结性以及质量不会受到破坏。铺设混凝土的厚度是选择骨料时所遵循的主要依据,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究可以发现,厚度越大的沥青原料具备相当好的耐用性以及抗滑性。
1.4 对设施设备进行检查
沥青混凝土公路工程施工所需要使用的设备主要就是拌料撒布车、运输车辆、撒有压路机及摊铺机等。施工前对设备进行相关检查也是为了保证施工时能够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的前提。比如沥青拌和车电子秤,就需要在使用前将精度调整到与混合料配合比例精度相一致。
2 沥青混合料的运输及拌和
2.1 沥青混合料拌和
在保障公路使用期限过程当中,我们可从路面平整度以及防滑耐磨性着手,路面平整度以及防滑耐磨性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一种就是沥青混合料稳定性。这充分说明沥青混合料稳定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此我们需要将事先确定好的集料配合比作为主要依据,实现对沥青混合料的有效拌和。
拌和工作需要利用专用机械设备进行,注意严格控制拌合的温度。通常情况下,150°~200°之间是沥青拌和温度的主要范围。在上述条满足情况下所进行的拌合工作可保障混凝土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促使沥青混合料经过运输后达到铺设地点也不会发生较大的温度变化。
2.2 沥青混合料的运输
在沥青混合料的运输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进行苫布的加盖,进而保证其从拌和厂至施工点的过程中能够保障合适的温度,同时要对车厢的内部进行涂抹防粘液的技术处理,防止沥青混合料出现离析现象,运输的自卸车吨位也要进行细化管控,并且在形势过程中,司机应尽可能的把握车速的平稳。现场的施工技术人员在指挥倒料前,应对沥青混合料的温度进行严格的检查,确认各项指标都达到标准后,才能进行铺设,以保障公路的施工质量。
3 沥青混凝土公路施工技术的施工质量控制
3.1 摊铺
沥青混合料为防止混合料同熨平板发生粘连,在摊铺前需要对熨平板进行预热处理,而且在预热处理前,要注意调节期工作状态,一般来说讲温度预热至135 ℃就可以。在摊铺作业进行后,当熨平板的温度逐渐可以避免与混合料发生粘连后就可以停止加热了。而且,在摊铺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各技术人员作业的协调性,严禁铺机中途中断,并能够保证摊铺的匀速。
3.2 碾压
沥青合料对摊铺后的混合料进行碾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压、复压和终压。初压的目的就是要稳定沥青混合物,同时对摊铺路面找平处理,震压和双驱动双钢轮静压是常用的两种方法,但是经过时间证明,两种碾压方式综合使用,初压的效果更好,初压只需要进行一次。
当复压时,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路面的密实度,复压的要求比较细化,首先复压的时间要紧跟初压之后,并且温度也要保持在70 ℃~90 ℃之间,其次,也要注意碾压方式的综合及合理运用。最后的终压目的在于消除前期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留下的车轮痕迹,同时进一步的提升路面的密实度。
3.3 对缝施工技术
在沥青混凝土公路的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机械不能完全对接而出现不完整或者不合适的施工,这样一来就要求我们的施工方必须对其进行相关的技术处理。在修补这样的问题时,首先要将残缺的沥青混合料切除并清理干净,然后在切除接头,最后进行修补。
4 结 语
沥青混凝土公路施工工作对施工单位的专业程度以及责任心提出较高要求。混合料配比是施工工作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同时也会对整体工程质量造成影响。在保障公路施工技术发展方面,我们可从沥青混凝土公路施工技术的研究与探讨角度着手,促使公路施工技术的价值与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我国交通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将较为良好的出行环境提供给人民群众。